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节能技术产品博览会 > 相关评论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重视的三个问题

2006-08-31 11:03:02
   
 
     “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但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一是我国资源不足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大,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费量将会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继续增长。二是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还远远不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存在着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资源低价、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管理上部门分割、政策不配套等现象。三是中华民族虽然具有崇尚节约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了强烈的冲击。

    有鉴于此,我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重视宏观意义上的节约

    毫无疑问,随手关灯,淘米水用来浇花,复印纸两面使用,这些都是普遍而行之有效的节约的措施;在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些都是重大的节约措施。但是,就建设节约型社会而言,仅采取这些微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措施还是不够的,应该高度重视宏观意义上的节约。

    要把中国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紧密联系起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使经济资源越来越多地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的流动和配置,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开放、依存,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越来越相互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产生重要影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是重要,就越是要求我们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来审视我们的贸易战略和贸易结构。首先,应该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在为世界市场作出贡献和承担“中国制造”的各种成本的同时,也有更公平地利用世界资源的权利。努力扩大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其次,我们应该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优化出口结构,弥补资源不足。第三,随着中国对国外资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的依存度提高,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引发了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虽然这是别有用心的指责,但是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保证“崛起”是可持续的,应该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更合理地利用本国资源和国际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对局部、区域或全球的影响,并承担与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综合规划全国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能源发展布局。一是在能源的开发上,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二是在能源传输上,统筹考虑煤炭运输线路、电网和油气管线。我国的煤炭主要分布在西北,石油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南,而我国的主要能源负荷在东部。因此,这里面既有合理布局耗能项目,使能源负荷更加靠近能源分布区域,以减少能源的传输成本的问题,也有修路运煤与建坑口电站和电网输电的方案比较问题。

    强化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

    西方主要国家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以不足世界15%的人口,已经消耗了近50%的地球上的化石资源,走过了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利用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说,都是不可能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的。中国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到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轻视,已经使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资源环境的约束不应再是可有可无、富有弹性、软弱无力的,而应该是不可或缺、不折不扣、坚强有力的。对我国重要的紧缺资源开发应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如,我国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北方地区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超过了合理水平,挤占了生态用水并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必须在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对这些河流的可利用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并将这个总量逐级分解到相关的地区、行业、用户,形成一整套水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指标。又如地下水,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对地下水的开发应做到采补平衡,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大于补给,形成许多大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很大的隐患。应该按照采补平衡的要求,制定各个地方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指标。与资源开发实行总量控制一样,也应该实行排污的总量控制。

    为了使这一系列的总量控制指标落到实处,需要制定一整套配套完善的强有力措施。加强资源开采权、使用权的管理,运用行政许可等手段对资源、能源开发和消耗总量加以控制。制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标准,特别是优先考虑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能源、水资源、土地和污染物的绩效标准及实施时间表。根据资源、能源和环境的要求以及行业资源环境绩效标准,规定更加严格的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进一步加强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相关的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在政绩考核中,把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状况作为重要内容,对无视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进行责任追究,等等。

    形成有效的节约机制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是全社会需要长期坚持的共同行为。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建立长效机制,重在形成自觉的节约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措施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资源的价格制度,改变资源低价状况,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建立资源使用权、能源使用指标、排污指标的转让制度,使那些节约用水、用电者,那些对减少排放污染物有贡献的,能够得到经济利益,而且,所得的经济利益应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节约、减污,而不是使他们觉得得不偿失。对不同的用水、不同水质的水,实行不同的水价政策,通过差价管理,促进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激励机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制定鼓励使用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节水、节电等事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引导、共同参与,加大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在煤炭洁净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等重要领域强化自主创新。积极开展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

    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文化。大力开展国情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氛围,树立节约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普及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一套倡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开展社区、企业、机关、学校、乡村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信息公开共享,公众广泛参与,通过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杨得瑞)

  编辑: 曹亮
 
 相关新闻
· 建设节约型社会 中国全面强制推广节能建筑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