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2006-08-31 11:01:04 大众网
   
 

山东省直党校  宋西民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是天生的弱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是天生的弱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两次使用“千方百计”这个词,一个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个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两个“千方百计”,表明了中央对农民收入和城乡居民就业问题的重视。农民的收入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也很多。

  1、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土地收益适用边际收入递减规律。土地不变,增加其它生产要素投入,初始,边际产量增加,总产量也增加;追加生产要素投入,进入第二阶段,边际产量减小,总产量增加;再追加生产要素投入,进入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减小。
  农产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农产品中的粮食、蔬菜等都是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大而稳定。供给量少,价格就高,会减少需求。但供给量大,价格会降低,但需求增加不会很大。农产品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新技术是农业的发展动力,可以促进农业增收。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农业成为技术密集性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水利设施和小流域治理等,这些投资靠农民是无法解决的,都应该由政府来规划,来增加投入。这是改变靠天吃饭,增加灌溉农田面积,实现五谷丰登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注意遵循这些规律,发展农村优势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现代农业除供给农产品外,还可以提供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这样附加值就会增加,农民的就业也会增加,农民也就增收了。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通过集约经营增加就业。

  2、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一年只能从事三、四个月的简单劳动,多数人处在基本失业的生活状态。中国多数农村人还在靠简单的农业劳动生活,“相对贫困化”是必然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减少农民数量,把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首先,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从一个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农产品的需求者。在这种状况下,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农产品价格就会上升,留在农村的农民在农村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收入就能增长。其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走了和尚走不了庙”,他们原来种植的耕地还留在农村,留在农村的农民就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也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就全国而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于种植业(果树除外),36%来自于务工工资收入。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6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56%。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比较好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1920年,美国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占全部劳动力的30.1%,到2000年变成了2.6%,农民的数量大大降低了。不仅美国是这样,法国原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在1930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31%,到2000年却变成了1.6%。日本、韩国、东亚这些经济体,与我国的自然条件比较接近,人多地少,也都是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
  抓紧制定有利于农民就业的法律法规,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分层次发布就业信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瑞典政府对找不到工作的人进行分层次管理,分别为10天、100天、300天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个人10天找不到工作,政府做工作让其降低要求解决就业;100天找不到,政府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300天找不到工作,政府实施援助,安排就业;现在北京、大连、青岛政府都承诺,只要你愿意工作,政府就给你安排工作。这样的政策如能惠及农民,会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农民富裕了,农村也就稳定了。

  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张、企业厂房扩建,道路建设等占用耕地越来越多,每年建设占用400多万亩土地,其中占耕地300多万亩。改革开放以来,非市场化土地流转机制,使3000多万失地农民的生活没有保障,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更多的应该回馈给社会。孙中山曾经提出涨价归公。外国学者汉尼.乔治,也提出土地的涨价不是农民努力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应该回报给社会。必须确认,因地方土地涨价带来的收入不能全部归土地的拥有者,但是应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必须让这个地方的农民收入状况、生活状况,不能够低于以前,而且最好是高于以前。如果能这样做,就可以增加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加大对农业补贴,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2006年,山东省对种小麦农民的补贴标准:青岛、烟台、东营、威海、莱芜等五地市每亩补贴15元,其余地市每亩补贴14元。3月20日前,完成小麦种植面积核定,4月5日前将粮食补贴资金全部兑付到位。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很大,其中美国农民人均年收入是35000美元,有22000美元来至于政府补贴,占农民收入的2/3。特别是一些产油大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更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多,一个很小的补贴数字,乘以七亿四千五百万农民,就是一个很大的天文数字。根据中国的国情,先解决农民最需要的问题,在解决次要的问题,对农民的补贴由少到多,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二、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1、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部取消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人均增加336/7.45=45.1元的收入。世界上没有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了,这也是世界农业史上的里程碑。到2005年底,山东省累计向农民转移支付552.7亿元,农业税费改革累计为全省农民减负220亿元。
中国有两种农民,即“大农民”和“小农民”。大农民是指乡镇、村委会等靠农业收入获取办公费和工资收入的基层组织;小农民是指一般种田务农的农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农民税费的减免实际上是减轻了小农民个人的负担,但大农民经费由此而出现不足。同时基层政府要承担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资金更加缺少。所以从整个农业大系统来看,税费减免只是改善了大农民与小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指出:“田土无等地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要走出黄宗羲怪圈,确实达到税费改革的“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二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三是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这还需要透过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转移支付,解决好基层组织经费单向拨付和双向职能的矛盾,否则会出现新的农业税赋。
  2、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的主要问题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主要指的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今后,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要主要由政府来完成。防止在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泛市场化倾向,使一些本应把公平置于优先地位的领域也纳入市场化产业的行列。例如: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产业化等。
  1、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先进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教育功不可没。
  经济学家认为:“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教育是治贫的重要手段”。2006年2月25日,《义务教育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原来18条的教育法变成了95条,草案第48条规定:“均衡安排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办教育的原则也由原来的“人民教育人民办”改为“人民教育政府办”;义务教育的体制由“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改为“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出资比例为: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分情况确定;中央和地方分担校舍维护资金的比例为:中西部5:5,东部自行解决。同时,中央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地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所有这些,都是保证农村贫困学生正常就学,保证农村学校正常运行,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正常发放,保证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要把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
  2、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今年8月,中央已经决定,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央财政负担的部分翻了一番。这样,在农民承担的三大负担中,农业税2006年起已全部取消,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实行“二免一补”,中央财政支持合作医疗的支出增加一倍。山东省已有46个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惠及2863万农村人口。农民的三大负担将会有实质性的缓解。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种现代化产品的需求,和城市比较起来严重滞后。我国有74544万农民,2.5亿农户,这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市场。要启动农村需求市场,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看电视、用洗衣机、用冰箱必须有电,看电视、用手机必须有信号,用洗衣机也要有自来水,而且要价格合理。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手机信号,提供沼气,改善农民饮水等,大概需要400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还有十五年,平均每年投资2700亿。根据产品提供服务的特性,若是私人产品,(改造厕所,建沼气池),农民支出为主,政府给补贴。据了解,越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市,乡村负债就越严重。不能让乡村债务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包袱。乡村公路、广播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电网、自来水管道、下水道等,都是公共产品,投入主要靠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是政府提供的,农村的农民应该享受国民待遇,所以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也应该政府投入。
  农民盼望建设新农村,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队干部却忧心忡忡。一些村组干部认为,以往的支农项目“僧多粥少”,谁有关系、谁跑得勤,项目就给了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村干部压力很大。如果政策造成不公平,受老百姓指责的首先是村干部。村干部热切盼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尽快实施,更希望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农村一些村组干部认为,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乡5级政府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环节较多,村组、农户是各项政策执行的末端。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每年都要投入大量支农资金,但雁过拔毛,资金从上到下层层截留。结果是“水到田头干”、政策“打折扣”,支农资金到了农民手里已经成了“毛毛雨”。农民希望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加以监督,做到资金流向哪里,监督的关口就移向哪里,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跑冒替漏特,真正让农民得利。

  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农民和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坚强堡垒,要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齐河县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有农业科技带头人组成农村产业科技学会、有热心本村建设的能人参加的民主理事会、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道德评议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就是抓“三会”。农民有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疑问可以找农村产业科技协会咨询,农村产业科技协会负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对村里的各项工作有好的建议或是疑问,可以向民主理事会提出来,通过民主理事会参与村的管理;发生邻里纠纷,及时找道德评议会评理,对处理好邻里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要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经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销售、加工。农民各行其事,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农作物,不会形成农产品规模效应。原来采用的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也有很多弊端。在公司加农户模式中,双方信息不对称,公司是强者,农户是弱者,农民没有在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获利,获得的好处在生产领域。现在莱阳采用了公司加农户加协会的模式。
  3、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建筑特色。
  4、农民要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村”是“新农民”的“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对“新农民”的概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没有文化,就掌握不了技术;掌握不了技术,就增加不了收入;没有文化,不懂技术更谈不上会经营。当然,“新农民”还要讲道德、守纪律、重信用等。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