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突出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2006-08-31 11:01:04 大众网
   
  近年来,水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农业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贵州水城县委办公室 高登权

  近年来,水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农业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我们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扶农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量达24.3万吨,比上年增长3.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9元,比上年增加183元,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温饱。

一、主要做法

(一)着眼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县在免除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共安排支农专项资金1069.75万元,比上年增加539.75万元。在市“两杂”直补金兑现后,县财政专门安排142.5万元专项资金,对“两杂”良种进行直补,使“两杂”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

(二)着眼于确保粮食安全,狠抓粮食生产。我们坚持把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目标,以实施粮食高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良种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增产。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农业适用技术。以水稻宽窄行栽插、玉米宽厢宽带、育苗移栽、脱毒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推广水平,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全年推广杂交玉米26.04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6.8%,其中,玉米育苗移栽15.08万亩;杂交水稻5.1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2.9%,其中,旱育稀植栽培4.6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25.12万亩,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83.73%,建设马铃薯商品基地10万亩;平衡配套施肥达45.12万亩;完成宽厢宽带0.3万亩;马铃薯稻草全程覆盖栽培示范0.1万亩。二是办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们明确要求县乡领导、农业部门层层办样板,县级办示范样板不低于500亩,乡党政和农业部门示范样板不低于300亩,全县共办粮食高产工程样板3.2万亩。县领导还经常深入联系乡镇和示范点检查指导,推动落实。通过示范引导,有力地促进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三)着眼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粮、烟、姜、茶、蔬、果、药”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以养殖“牛、羊、猪”为主要内容的养殖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粮经比调整为62:38,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根据水城县气候的不同,因地制宜,确立了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水黄路沿线、两水线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建设五个绿色经济产业带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并积极推进“五个产业带”建设。第一,围绕水黄线建设10000亩龙竹基地、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猕猴桃基地、5000亩优质桃和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5000亩金银花治理石漠化基地,目前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660亩,总面积已达1000亩,龙竹种植1000亩,新增优质桃和科技杨梅种植面积2600亩,总面积达3100亩,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基本建成,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初具规模。经省政府批准的白车河“贵州水城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已启动实施。第二,围绕两水线建设2万亩水城春富硒茶基地、7000亩蔬菜基地、2万亩以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目前建成茶叶基地14000亩,科技杨梅4000余亩,打造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具雏形。第三,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以满足城市餐桌为主,建设一批近效蔬菜基地,纸厂、双戛、滥坝、发箐等乡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第四,围绕北盘江、三岔河流域大力发展烤烟、生姜、红心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烤烟、生姜、红香蒜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种植烤烟4.95万亩,生姜5万亩,红香蒜1.5万亩;建成以畜牧养殖为主的示范村45个,养殖小区16个,养殖专业户3657个,畜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8%,肉类总产量达2.7万吨。第五,认真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了一批中药材、芸豆基地。三是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姜业公司、茶叶公司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做强,姜业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了隆华食品厂、新隆精淀粉加工厂、滥坝兴隆养鸡场、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活跃农村经济,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六盘水中心城区模范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集散地。

(四)着眼于打造新型农民,强化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业ICT在线,全方位、多层次对农民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196人;村组干部培训9328人;农民普及适用技术培训16.69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794人;“阳光”工程培训1630人。通过培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各种农业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着眼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全县农业基础脆弱、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的实际,积极推进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坡改梯、雨水积蓄、烟水工程、沼气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等项目,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去冬今春共完成坡改梯工程1.47万亩,工程质量在全省检查评比中位居第一。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91万亩。新建沼气池3300口。完成烟水工程和雨水积蓄小水池2037口。新增灌溉面积16434亩,改善灌溉面积2175亩,恢复灌溉面积25700亩。完成小流域治理5平方公里。完成造林8.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5万亩。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农业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六)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一类乡、村和“一山一河”地区乡、村为重点,围绕“三个基本”,突出“三项重点工作”,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温饱,使3万名低收入人口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注重把抓好“三农”工作作为推进“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的突破口,认真抓、扎实抓。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乡镇认真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结合贯彻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下发通知,对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进行安排部署,并结合水城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二是切实加大投入。按照建立完善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的支农投入长效机制的要求,年初,县财政共安排支农专项资金1563.1万元,还将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需要,适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三是强化督查。为争取农村工作主动,我们立足于抓早抓实,在当前的春耕生产工作中,组织了由20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的十个面上工作督促检查组、66人组成的“三农”服务团和66名技术员组成的技术服务组,采取“督查组面上督、‘三农’服务团进村入户服、技术组深入田间地块带着农民干”的方式,督促、指导、帮助各乡镇村和农户抓好春耕生产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下步工作思考

水城县的农业农村经济近年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至今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农业生产条件差,种养方式粗放,人均占有粮食、纯收入仍很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兄弟县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按全市农村工作会的要求,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力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破题。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了解农民意愿,总结农村改革实践,分析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惠及全体农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水城县这样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来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水城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以上,农村始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县的现代化;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基础和保障。必须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抓住重点环节,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一条主线,用以统领“三农”工作。根据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着力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对水城县而言,应认真抓好以种植粮、烟、姜、蔬、茶、药、果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以养殖牛、羊、猪为主要内容的养殖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加大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抓紧启动《水城县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方案》;保华、南开、金盆、青林等乡应在粮豆间作、粮蒜间作、蒜肥间作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都格、发耳、鸡场、新街等乡应在粮姜间作、姜肥间作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低洼河谷地带应在蔬菜种植方面特别是在反季节蔬菜种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杨梅、发耳、新街等乡还应大力发展茶叶,杨梅、发耳、米箩、蟠龙、阿戛、猴场等乡应大力发展科技杨梅等优质水果。应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落实,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木则木的要求,按照“一村一品”、“一地一策”的原则,在认真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的故土难离观念,既要就地创业,更要敢于离乡创业,闯市场,搞运输,办企业,当老板。应着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搭建平台。积极发展打工经济,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做,把农民进城务工作为一件大事来办,把引导外出打工青年回乡创业作为一个大举措来抓,努力形成走得出、能赚钱、快致富的劳务经济格局。注重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培育经纪人,进一步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是以规划为重点,建设新村寨。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只有搞好规划,才能克服“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的随意性,才能防止乱拆乱建、大拆大建的盲目性,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提高工作效率。新农村规划要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以50户以上村寨为重点,建设部门要尽快拿出相应规划,切实防止“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情况出现。规划中,应把选好一个班子,找准一条路子,抓好一批建设,提高素质,强化管理,搞好服务作为主要内容;坚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各乡镇、各村寨地形地貌特点、具体区域的产业和文化特色,就地取势,借山用水,秉承传统,突出个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地编制出每个村寨的建设规划。乡镇所在地或重点中心村的规划应高标准,适当超前,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避免“摊大饼”建设弊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从本质上说是农民自己的事,各村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村寨建设规划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使之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三是以素质培训为抓手,培育新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坚持以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为主,依托“阳光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下乡”活动等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对农民培训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还应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四是以文明村寨创建为龙头,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抓好农村文明村寨创建工作,促进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应以文明村寨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容、四看住”的目标,切实抓好以道路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文明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环境建设,以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等四个重点,大力实施“改水、改路、改厕、改橱、改圈、改灶和道路硬化、建沼气、茅草屋改造”等工程,重点整治“脏、乱、差”,倡导“绿、净、美”,突出抓好村寨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街道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农户庭院的美化绿化等工作,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突出抓好饮水安全,生活用水清洁,健全保洁制度,基本消除垃圾和废水污染。积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全面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力争农村环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貌”,从而创造出一个农民安居乐业、物质丰富、生活殷实、和谐互助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建设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建设与党中央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应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按照“五个好”目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水平、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班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应把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来检验先进性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作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大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好局面。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既是一项长期工作,又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应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切实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努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亲自抓,亲自指导,认真搞好协调服务,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应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标语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地讲清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把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上来,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抓点带面,讲求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没有现存的模式和标准,应按照“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等不同类别,积极探索适合各地情况的推进办法和措施。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工作,关键是要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自主建设。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激励政策,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辅;农户生活设施建设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支持补助”的思路,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不搞包办代替,不过多增加农民负担。应正确把握抓点示范与全面铺开的关系,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稳步实施。通过抓试点示范,样板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

四是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建设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涉农部门应在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上做文章、出思路;规划、建设、交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倾斜政策,在村寨规划、小城镇建设、住宅建设、道路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积极帮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应在农民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建设上献计出力;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应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妇女和各方面的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搞好帮扶活动,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五是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农村环境状况脏乱差是长期形成的,集中整治不易,巩固成果、长期保持更难。必须在集中整治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巩固和发展机制,注重建后的巩固提高,强化对已建成村寨的管理,做到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应以科学的态度,求实务实落实的作风,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探索更加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水平。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水城县既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县,又是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度更大,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认真抓好建设社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辑:杜福)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