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扎实推进威海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2006-10-18 10:43:47 大众网
   
 

山东省威海市第十六中学   宋修银

    先前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国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威海市农村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名优水产养殖和精深加工比重分别超过60%和65%,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市“三农”工作仍须加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对我国来说,就是全国人民生活殷实、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从城乡对比看,收入情况、生活质量的差距比较大;从农村自身看,镇与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南方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快,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县级、镇级实力迅速增强。我国要建设现代化强国,也离不开农民、农业和农村。加工制造业基地新上项目,需要技能型农民工的参与;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需要“三农”唱主角;建设旅游度假基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主要也在农村。韩、日产业之所以向中国转移,是因为受到了本国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而市区面积只有731平方公里;全市248万人口,农村占到了54%。可见,我市要承接韩、日产业转移,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发挥农村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千方百计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许多利益正经历重新调整和分配,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才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为平安威海、和谐威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市农村的特点,为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从粮食生产看,威海是粮食销售区,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从自然条件看,威海地形多样,既有平泊,又有山区,既有内陆,又有沿海,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从对外开放看,威海是沿海开放城市,与韩、日隔海相望,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开发、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投入到“三农”各项工作中去,就一定能把威海农村建设得更美好。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