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2006-12-06 11:10:12 大众网
   
  利津县汀洛镇毛坨村共有 127 户,482 口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 年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 7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000 元,群众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沼气灶。
 

利津县委办公室综合信息室    李颖 张山虎

  利津县汀洛镇毛坨村共有 127 户,482 口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 年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 7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000 元,群众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沼气灶。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五步”工作法,民主建制。村“两委”按照凡事想群众、干事为群众、事事不脱离群众的指导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规划、沟渠治理、文化载体建设、村风改革等方面,按照群众意愿制定规章制度,并硬性落实。一是事前充分酝酿。每做一项决策前,村“两委”成员召开座谈会,集体酝酿如何干、怎样干、谁来负责、如何管理等问题,并确定初步方案和制度。二是干前征求意见。初步决策和制度形成后,立即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干事方案和制度是否符合本村实际、是否考虑不周、是否群众得到实惠、是否 80%以上群众支持等问题,等“两会”讨论修改后,形成具体方案和制度,召开村民大会,提交全部村民再议再论,对少部分群众意见较大的,由村干部做动员工作,直到满意无异议后形成最后实施方案和制度。三是干中按制办事。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形成后,根据实施事项开展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到个人利益而出现个别群众制止项目实施行为时,按照顾全大局、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根据制度规定,强行落实。四是干后公布村务。事项完成后,村“两委”、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组成审核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支出等进行审计并及时公示,审核组随时接受村民质询。五是建立长效机制。村“两委”对每一个村级事务都制定管理制度,内容涉及违章如何办、何种形式处罚等方面内容,只要村民出现违规行为,公正、公平地按章办事,从而解决了只建不管、管而不严的问题。
  (二)整合“三类”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即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户单一生产为联合发展、变单一产业增收为多元致富,确定了“三稳定、三转变”的发展思路,即在稳定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在稳定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向工业经济转变,在稳定现有民营企业的基础上向技术型、高附加值企业转变,形成了工农并进的发展格局。采取“农户投资入股,公司统一开发,农户经营管理”的方式,成立了利津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集体以新开发荒碱地使用权、管理、服务等方式入股,群众以投入现金的方式入股,招股、认股结果向全体村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全村 80% 的农户已成为股民。随着田野开发公司的不断壮大,又成立了机械公司、棉花加工厂、班房加工厂和综合服务社等 4 个经济合作组织,总注册资金 450 万元,其中村集体资产占 42% ,从而不仅解决了村级建设融资难问题,而且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的难题,加快了“渔农开发”步伐。2000年以来,全村共开挖沟渠 12 条,总长 10 余公里,改造盐碱地 6000 亩,筑台田 2800 亩,挖鱼池蟹塘 60 余个,改造稻田 400 亩,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也调整了产业结构,解决了群众收入单一问题。成立了利津县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协会,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设了高效农业示范园 800 亩,进行冬枣与蔬菜间作,亩平均收入 1 万多元。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利农网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目前,全村18—40 岁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按产业结构不同成立了水产、冬枣、葡萄和蔬菜等四个学习小组,向外不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求经”,向内开展经验交流“换脑”,对广大群众及时指导“传经”,达到了“土洋”结合为我所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传道授业”群众致富的目的。
  (三)做好“三篇”文章,倡树文明风尚。一是表彰先进,营造氛围。加大对农村出现的好人好事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利用春节、三八等节日,对村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去年村里拿出 3000 多元,先后对主动退回了信用社多付 1 万元现金的李丙年,照顾十几年卧床不起的婆婆、带头参加产业结构调整的杨贵兰,家庭和睦、群众关系和谐、干群关系融洽的杨德福等好人好事在村民大会上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营造了广大村民做诚信村民、实在村民、尊老扶幼村民的社会风气。二是救贫济困,共同致富。为确保不使一户群众落伍,对贫困户一方面实行生产帮扶,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传科技、授技能,帮带贫困户实现共同致富。另一方面开展救济救助,农时从村集体积累中列支部分资金为他们购买部分化肥、种子等生产物资,解决生产急需;节时为他们送去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物资,解决生活所需,切切实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对因病、因灾造成重大困难的户,实行特别帮扶,确保有病能医、子女有学能上、生产及时恢复、生活得到保障。去年以来村“两委”救助病灾户6户,提供救助资金5万元。三是改革殡葬,废除陋习。针对群众对婚事丧事大操大办、费钱费时的意见,村“两委”根据上级精神,制定了严格的婚丧嫁娶制度,殡葬改革成效尤为明显。过去村里办理一起丧事一般需要3或5天,少则花费五、六千元,多则万元,而且办理丧事期间,全村绝大多数群众都要帮忙,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2000年村里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制定了丧事安排2天、不安排酒席、本村群众不随祭仪、不搞丧俗礼拜等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新制度,5年来全村从未出现丧事大办等违章事情,这一改革即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又在全村形成了殡葬节约等于增收、等于发展的共识。
  (四)狠抓“四项”建设,构建农村风貌。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毛坨村地处偏远,路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村“两委”一班人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柏油路,在村外修建了 5公里柏油路,实现了与罗金路、河口区对接;在村内修建了7纵8横4公里柏油路,改善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筹资建设了办公楼、文化广场和库容50万立方米的水库,户户安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沼气池,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三清”工作常抓不懈。认真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采取“谁管辖谁负责,谁经营谁治理”的原则,村“两委”与农户签订“文明环保”责任书,把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重点内容之一,纳入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工作考核,在全村营造了上下齐动,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卫生的良好氛围,形成公共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达到了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无污泥、无污水、无路障,实现了环境卫生化、村容整洁化、道路通畅化。三是科学规划建设。经村民大会同意,根据本村人口、村庄现状等因素,对村庄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确定了规划集中改造区,现村庄面积比原来减少四分之一,并形成了毛坨村村庄改造管理制度。首先,建房户必须有户主提出建房申请,经村“两委”研究确定方案,通知建房户后,方可施工。然后,由专人铺线,实行一把尺子,统一标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拆迁12户,60间。实施村庄规划建设中,确定了规划集中改造区,凡是长期在改造区内不能建房的户,经村“两委”协调到规划区外居住;在规划区外居住,需到规划区内建房的户,实行房换房办法。2004年以来,共兑换房间40间,面积600平方米。四是实施村庄绿化美化。统一采购,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种植优良树种4000余棵,成活率90%以上。大力提倡群众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免费提供花苗树种。
  (五)实施“五事”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为全面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村“两委”结合实际实行了“五事”制度,全村村务管理、决策、监督逐步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干部问事”。村干部通过定点联系、随机走访、集中问询等方式,了解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掌握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群众说事”。每天村“两委”值班人员负责接待群众,听取生活困难、致富想法、纠纷矛盾,对于突发事、特殊事即说即办,及时处理。三是“集中议事”。对群众反映的涉及村级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由村党支部提议,由村民代表组成“议事会”,进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四是“及时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研究,妥善处理,能够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向群众说明情况、作出承诺。五是“定期评事”。规定每季度最后一个星期日为集中“评事日”,村干部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问事”、“说事”、“议事”、“办事”情况,并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和测评,对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五事”制度的实施有效化解了农村突出的焦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核心自制环节的融合和重构,化复杂为简明,变零散为有序,村级组织“有章理事”的要求更具体、更实在、更便于操作。
  (六)强化“一项”服务,融洽党群关系。按照服务村民、方便生产、节约时间、增进感情的原则,村里成立了党员服务站,在村“两委”办公楼上安排办公室,配备电话,配齐农用电器修理工具,由4名精通农村生产、家用电器修理的党员轮流值班,接听村民“求助”电话,根据村民“求助”事项,第一时间到到户,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联系镇上有关人员,进行帮助解决。党员服务站的建立,减轻了村“两委”工作负担,实现了村级“大事”“两委”抓,村级“小事”服务站管的工作格局,,激发了党员服务激情,融洽了党群关系,化解了基层矛盾,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基层社会稳定。
  二、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把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首要任务。强化产业支撑,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毛坨村敢于创新发展理念,敢于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变荒碱地这一资源优势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优势,做大了棉花、渔业产业支撑,形成了产业互动,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必须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作保证。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才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动员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服务农民群众,引导和激励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带出一个辉煌,富裕一方百姓。毛坨村自1998年12月成立以张玉亭同志为带头人的新“两委”班子以来,以民主管理为抓手、以健全制度为保障、以服务农民为己任,积极构建村级规范化管理新模式,推进了依法办事、村民自治、以制治村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1998年的1350元增加了4650元。
  三是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需要扶持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坚实可靠的基础作保障。毛坨村通过自身努力,群众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沼气灶;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办公楼、文化大院、娱乐设施。
  四是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治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以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毛坨村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经常性邀请农业专家到村为农民讲课,到课堂讲知识,赴田间传技法;开办文化知识宣传栏目,定期在村专栏上刊登;发展产业协会,通过协会服务把先进适用技术教给农民,把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及时传递农民;建立图书阅览室订阅科技书刊,为村农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是必须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有效途径。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村班子才有凝聚力,办实事才有能力。毛坨村2005年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700万元,村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架桥修路、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基本上靠集体投入。
  六是必须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坚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农民是否受益和满意作为检验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毛坨村在每建设一项村级工程、推广一个产业、制定一项制度等方面,从群众利益出发,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对村民不赞成的不实施、对村民不拥护的不实行,确保了村“两委”在大事小事的处理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进而维护了社会稳定。自2000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因不满村干部到镇县市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土地纠纷、邻里矛盾。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浅议计生协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 建设新农村农民有三盼
· 山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到“三戒”
·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加强新时期农...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