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首页 娱乐新闻 星光灿烂 音乐风情 影视岁月 娱乐论坛
大众网首页 -> 娱乐 -> 影视岁月 -> 影视评论

情感电影离我们有多远?

余姝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2-11-08

  从9月20日《和你在一起》首映那天起,讲述父子情、母女情、兄妹情、夫妻情、师生情等各类情感的影片一部接一部上映,今秋的影院成了人们“消费”情感的场所(见本报2002年10月26日B3版)。纵观今年的国产电影,无论是在影院上映的,还是在各大电影节上参展的,关注百姓情感生活的题材都占多数。众多同类影片蜂拥上阵,这在近年来还不多见。
  观众需要情感片
 
  虽然许多创作者不约而同地把视点投向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但是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电影人嗅觉灵敏,对市场作出了及时的回应。因为在他看来,普通观众对艺术中的百姓生活、百姓情感、百姓命运,可以说从来就没有拒绝过。不独中国如此,全人类都概莫能外。郑洞天说:“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此类题材从来都占据着主流位置。文学和戏剧不用说了,中国古典时期的电影难道不是如此吗?《姊妹花》、《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等,至今为观众所喜爱。西方电影也是如此,《魂断蓝桥》、《飘》、《吾土吾民》、《猜猜谁来吃晚餐》、《克莱默夫妇》、《爱情故事》、《金色池塘》、《给戴西小姐开车》等等,都离不开普通人的情感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银幕和荧屏上出现了两部盛况空前的影视作品,一个是内地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一个是台湾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平心而论,两部影片都算不得精品,电影尤其粗糙,但是,它们都赢得了令人羡慕的票房和收视率。由此可见,广大观众从来是喜爱百姓故事的。令人惋惜的是,中国电影对此表现得十分麻木。电影评论家、西南师范大学余纪教授就认为:“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那就是对普通人采取蔑视的态度。文革前,批判‘写中间人物论’;文革时期是‘三突出’和‘高大全’;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门是文化反思;接下来又是‘个性表达’。但是,无论什么影片,表达情感、打动人心才是最重要的。观众需要真挚的情感表达。”
  离普通人有多远?
  十多年下来,中国电影步履越来越艰难。新一代电影人也难以在短期内成长出一大批像张石川、蔡楚生、杨翰笙、夏衍、谢晋那样能够真切把握普通中国人情感的艺术家。正如郑洞天所说:“中国电影人里面有断代的现象,如今的创作者已经不懂得如何表现情感了。”正是这种蔑视普通人的态度,使中国电影走到了绝境。
  《美丽的大脚》的导演杨亚洲曾说,之所以强调艺术创作的真实性,是因为艺术作品要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美丽的大脚》的确是一部充满了真实生活韵味的电影。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尤其值得回味:孙海英扮演的电影放映员用西北方言把《列宁在十月》的台词唱出来;听到打雷声后孩子们东奔西跑找一切可以盛水的器物来接雨,却等了一场空。前者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流传在北方民间的笑话段子,而后者则是宁夏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电影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健认为,“这些充满了生活质感的细节往往比那些刻意的煽情更能打动观众”。
  无论是杨亚洲宣扬要拍“平民电影”也好,还是陈凯歌倡导“不要蔑视普通人的感情”也罢,情感片编导们的出发点都是要创作出力图贴近普通人情感的影片,然而,他们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呢?从《美丽的大脚》的结尾可以看出,他们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郝健认为,“以张美丽的死为结局其实是导演面对矛盾的一种妥协。创作者试图要还原生活的原态,可是当人物在生存中遭遇困境、失败、痛苦这些最尖锐的矛盾时,创作者却选择了逃避。让人物死亡,就是放弃对矛盾的解决。”对此,一位观众说得更形象:“本来我觉得《美丽的大脚》离生活很近,可是那么一结尾,一个普通的乡村女教师忽然之间成了烈士,让人觉得它离我们很远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出现在《和你在一起》中,一个慈爱的父亲,最后却成了做好人好事的“活雷锋”,令人物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看来,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要做到真正理解和反映普通人的情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内容

今日娱乐新闻

娱乐专题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