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首页 娱乐新闻 星光灿烂 音乐风情 影视岁月 娱乐论坛
大众网首页 -> 娱乐 -> 影视岁月 -> 影视评论

《无间道》:已将身份遗忘许久

慕鸥
来源:网易娱乐   
2003-01-07

  今年的冬天莫名的冷了,但我真是喜欢这样的冬天,大概是因为世界突然变得很简洁的缘故。我常在阳光温煦的午后步出门去,抬头仰望路旁的梧桐树,黄叶稀疏,枝干劲瘦,斜斜的阳光从对面拥抱过来,像有一种迷离的轻烟隐现于天际,暧昧而苍茫。北风卷走了地面上的一切尘埃,呈现干净坦荡的姿态,行人寥落,步履匆匆,但我通常是懒散的,在这样自在的天地间行走,我获得从未有过的自在和舒展,忘了来时路,也不记得自己的存在。

  陈友仁对黄sir说,三年又三年,都快十年了。我来到这个大学没那么久,这样的路,这样空洞的心境,三年又三年,也有六年了。没料到《无间道》于我会是醍醐灌顶的效用,像是不明方向地胡冲乱闯,撞上了,然后受伤。

  在我看来,《无间道》只是关于身份的失落和找寻的故事。按照电影中黄sir说的,两个主角其实不过是他和对头韩琛各自放在对方口袋里的两张牌,牌是没有自主能力的,隐藏或者出击,一切都在别人的操控之下。韩琛说,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刘健明其实一直明白他没得选择,他喝了那杯酒,就把一生泼了出去,收不回来。陈友仁并没有违背警校的游戏规则,一样被踢出局,上司的一道命令就把他推上了长年卧底之路。身份的置换,看来都不是出于自愿。不管怎样,他们开始了颠倒意志的人生。问题在于,这是两张有血有肉的牌,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在内心与现实长期的矛盾冲突中必定产生痛苦和厌倦。所以从来没有绝对保险的卧底。陈友仁会怀疑自己精神分裂,而刘健明想做个好人。这应该不是黄sir和韩琛所希望和预料的。影片大体以正义和人性做了注脚,所以陈友仁终于没有变质,他只想恢复身份,做个普通人,而刘健明杀死了韩琛,想跟过去一刀两断。也因此,电影最终没有将冷酷进行到底,我一直在设想结尾应该是刘健明没有被识破,关于正邪善恶,永远是模糊玩笑的概念,而身份这个话题,才会更值得回味。

  没有谁可以告诉你身份是什么,当陈友仁在街头劈友砸车被警察通缉的时候,他不是个警察;当刘健明西装革履坐办公室喝咖啡打高尔夫的时候,他不是个黑社会。对陈友仁来说,他的身份象征是档案,陈友仁想要回的,就是能够证明他的资料。对刘健明来说,他的身份象征是韩琛手里的录音带,他想得到录音并不是想恢复身份,而是想销毁从前。这是二者的不同。相同的是电影一直在强调这二者对于人物身份的重要性,好像人物好坏的界定全依托于物质,物质一旦消亡,人物就无法定性。当陈友仁很有原则性地说自己是个警察时,刘健明反唇相讥,谁知道?言语里透露出异常的冷漠,却又带一种心有戚戚的同感。你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你曾经的所作所为?还是一句单纯的愿望和初衷?这成了一个问题。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遗忘自己的身份许久了。我把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都付与了电影和一些空虚矫情的文字,而不是读书或者写作论文。网上聊天的时候别人或许会问一句你如何如何,我说我怎么着怎么着你相信吗?别人回话说就你这样别开玩笑了。我懒得辩解不置可否,反正我的身份无关紧要,不像电影中的陈友仁或者刘健明,他们的底细可是性命攸关。我不是谁的牌,但我看见自己的这副模样,看见我挽留不住的青春在手指间悄然滑走,我依然能感觉到自己背叛了自己。放浪形骸,原不过是另一个自己的卧底,另一个自己,如今也在六年的时光里流逝了最初的模样。恍惚,还是恍惚,无边的迷梦与消沉,但愿我能从此与你再见!

  我无从追问别人愿不愿意让我重新作人,我也无意告别什么祭奠什么或者悔恨什么。也许答案从来没有产生,也许一切只是过眼烟云。但我必须得结束这篇凌乱的文字从此准备我的开题报告了,不然我不能如期毕业。我曾经习惯了在暗黑的夜里神经兴奋地看碟或者写作,我自以为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美好。但看到电影里天台上那样明朗纯净的蓝天,我内心充满了向往,我想我明天得起个大早了,还有,以后每天起床,最好都不要跟自己演戏。

相关内容

    今日娱乐新闻

    娱乐专题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