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天宫一号 > 最新报道

从神一到神八:那些难忘的画面和声音

2011-11-01 11:23: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神八
[提要]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进步,一次突破: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首次进入太空到出舱行走再到交会对接……

  新华社甘肃酒泉11月1日电题:从神一到神八:那些难忘的画面和声音
  新华社记者王经国、黎云、田兆运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进步,一次突破: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首次进入太空到出舱行走再到交会对接……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叠加,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标志。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凭借着不懈努力和勇敢气魄,一次次把国家的崭新高度标记在太空。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中国载人航天中的那些难忘的画面和声音永远不会消退。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事件回放〕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飞船全新亮相
  〔事件回放〕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虽然也是无人飞船,但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它的各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飞行期间,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
  〔声音〕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二号飞船飞行试验实现了留轨技术。飞船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
  〔事件回放〕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这套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飞船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并对降落伞系统进行了大的改进和完善,确保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安全着陆。
  〔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四号:经受严峻考验
  〔事件回放〕神舟四号飞船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四号飞船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次发射是在严寒的条件下使飞船顺利升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这一切证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事件回放〕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着陆场沸腾了,所有的人都在欢呼。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声音〕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
  神舟六号:一个筋斗351公里
  〔事件回放〕这是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我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飞行中,费俊龙上演了经典的一幕:他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个前滚翻。接着,费俊龙又翻了三个筋斗。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计算,费俊龙的一个筋斗“翻”了大约351公里。可能连费俊龙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违规”的动作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
  〔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出来到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的操作,这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事件回放〕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这一刻,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
  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刻,无疑是历史性的!
  〔声音〕航天员翟志刚: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航天员刘伯明:还记得我出发前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航天员景海鹏: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相约在太空
  〔事件回放〕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随后飞船将与9月29日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实施交会对接。
  这将是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在轨飞行两年的天宫一号还将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实施交会对接。这将为中国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声音〕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我们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