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视角分析

2015-08-20 10:07:00来源:成都日报作者: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正式发布。5月和6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先后两次到成都调研创新创业工作,强调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打造四川转型升级发展新引擎,为我省“两个跨越”挖掘新动能、开拓新空间。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指出,打赢稳增长、抗下行的“阻击战”和调结构、促转型的“升级战”,需重点把握的五个方面之一,就是要以创新思维推动经济工作,特别是要用好“加、减、乘、除”四法则调结构。“乘”,就是要推动倍增,突出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创新创业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构筑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奋力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营造“双创”生态,释放“双创”红利,成都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实现“成都创业、创业都成”,使“双创”真正成为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其定义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回顾本届政府的施政轨迹,可以发现,“双创”是从思考如何以政府“减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入手,积极应对国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主动转变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总结以往成功创业创新经验,明确新形势下深化改革新目标的背景下,提出的施政新理念。

  “双创”是把握战略机遇谋划长远发展的新引擎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与此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信息、能源、材料、医药、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不断取得激动人心的突破,催生了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其中蕴含的诸多革命性变化,将对国家竞争力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顺应这一潮流,我国只有加快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本届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双创”的提出,不仅是应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当期手段,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和战略机遇期,迎难而上的长远战略谋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驱动、投资拉动、出口带动实现高速增长。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能源负载过重,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出口红利大为减弱,以政府投资拉动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

  新引擎的提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新路就在于鼓励大众创业,就在于鼓励万众创新。创业可以解决就业,夯实保障就业的经济发展底线;创新可以推动升级,谋求国际产业分工的更高位置。两者一个立地,接地气;一个顶天,求突破。“双创”正是本届政府主动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思路和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驱动、投资拉动、出口带动为主,转变为当前主要依靠创业创新驱动为主的重要动力。

  “双创”是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效率的新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出台后,在哪些重大领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贯彻落实,激发市场活力,无疑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心。

  作为政府,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其工作努力方向至少有四个,一是助力塑造众多的市场参与主体;二是以制度创新保证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障市场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四是对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进行监督惩处。而市场活力的关键在于人,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双创”的提出,无疑是本届政府把握工作重心,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效率的核心抓手。

  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政府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自身改革,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通过“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给的给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坚决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让每一个有意愿有能力的创业创新者都有如鱼得水的良好环境,让“双创”成为新时期政府以顶层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来保驾护航的崭新目标。

  “双创”是过去30年创业创新经验基础上的新提升

  过去,大学生往往谋求稳定的工作,但在今天,创业成为许多人的梦想。很多“80后”“90后”创业者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包容心,与“60后”“70后”差别很大。目前,在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已经涌现出新型创业孵化平台。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计划,从降低创业门槛、拓展创业空间、释放创业红利等方面,激发各类创业人才活力。武汉推出“青桐计划”,由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光谷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项目提供借款资助、房租补贴、贷款贴息和住房保障等扶持。

  上述地区创业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一是打造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借助新技术手段聚合创新要素,汇聚创业力量。二是培育各具特色的新型孵化器,为科技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三是以公共财政为引导,探索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运作模式,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四是培育创客文化,建立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

  “双创”的提出,正是政府在分析我国新一代与过去30年创业者的不同特质,总结以往国内各地区成功的创业创新经验基础上的凝练提升。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