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跨越 伟大的变迁

2015-08-10 23:53:00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作者:张建斌

  2015年8月7日,自治区社科联、社科院召开“历史的跨越,伟大的变迁——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社科院成立30周年暨西藏社科联首届学术年会”。年会的主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共收到30多篇论文。大家回顾和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西藏的实践给予高度肯定,对自治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只要继续牢牢坚持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西藏的明天一定能够更加美好。

  民族区域自治 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大家普遍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西藏自治区成立,是西藏历史上和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对西藏民族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这是人民的胜利和民族的新生。

  50年的成功实践,5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实际,也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始终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四是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下最广泛、最深厚、最可靠、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五是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有同志提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必须创新民族事务治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抓紧《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增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可操作性和自治权规定的权威性。二是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行监督机制。三是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解决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四是进一步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大家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西藏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巨变,西藏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主权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这50年,创造了在封建农奴制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丽篇章。这是西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50年,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50年,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50年。

  1951年前西藏基本上是游牧农耕的简单生态平衡型自然经济社会,产业元状态是混沌一元的,缺乏大规模的产业分工,社会处在一种离散的、生产能力低下的单纯经济结构之中。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开启了西藏现代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纪元,西藏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进入有计划的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西藏现代产业又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特点,一是特色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四是藏医药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65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3.27亿元;2014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5亿元。从1994年到2014年,西藏生产总值连续2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长水平。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现代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化通讯网络覆盖全区。2014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7547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5.26万千瓦,基本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全区乡镇通邮率、通光缆率分别达到91.6%、97.5%,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现代化通讯网络覆盖全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

  50年来,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西藏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延续上千年的贫困,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50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始终把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牧业、农牧区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开创了西藏“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期,西藏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西藏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开创了科学发展、富民兴藏的新局面。

  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 推进西藏繁荣发展

  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有学者指出,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来看,西藏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产业建设,没有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西藏经济发展将永远不能摆脱缺乏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困扰。当前,全国范围内“转方式、调结构”的新经济发展任务日益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西藏也面临相同的发展任务,需要尽快找到与本地区资源环境特点更加吻合、贴切,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并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突出西藏高原特色的空间经济布局和产业经济结构,同时要保持好青山绿水,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做出本地区应有的贡献。应进一步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从根本上遏制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有学者探讨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西藏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效应更加凸显、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纳税总额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强,成为西藏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就业重要渠道、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来源、发展县域经济与繁荣城乡市场主导力量、招商引资主要领域、对外贸易排头兵和转变发展方式活力源泉。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亟待更新,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对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着消极影响;二是总量规模较小,分布明显不均;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能源约束凸显;四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成本较高。今后,应努力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建设。大家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中国共产党是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西藏工作乃至民族工作的魂,任何时候不都能丢。在过去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模范行为,使西藏各族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画卷。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依然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保证。

  有学者强调,实现繁荣治理,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在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锻造出一支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只有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不断开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境界。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党员、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民族地区务必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有学者指出,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是中央推进西藏工作的重要形式。中央以召开西藏工作会议的形式来推动西藏地区的工作,贯穿了新西藏的历史,历史阶段不同,会议的侧重点也有区别。1980年3月新成立的中央书记处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984年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1994年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来被总结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里程碑”,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正是在这次会上确定下来的。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于西藏地区在党和国家大局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更全面的表述;明确提出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2010年第五西藏工作座谈会,则把第四次会议以来的理论探索成果、社会治理上作出的一些新论断写入了会议文件,把邻省藏区纳入到青藏高原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局之中。

  有学者指出,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虽有其自身的指标体系,但就其本质而言,治理无非是对社会的统治与管控的方式。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既要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成果,又必须与各国的基本制度和国情相一致,而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所谓“善治”的标准。中国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终价值取向,这一目标既是探讨中国现代治理问题的前提,也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现代治理的标准和尺度。

  有学者指出,50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不断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循序渐进的道路,为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从西藏自治区的立法实践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机关制度的自治法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与立法体制设计的目标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决定及依法治藏方略的制定对西藏自治区地方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藏自治区应积极抓住难得的历史契机,分析总结立法工作的症结所在,加大对民族自治立法的理论研究和立法队伍建设,同时提升民族地方自治立法理念,尽早颁布自治条例,完善立法的民族性和自治性,更好地保障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社会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有学者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开启了西藏文化发展的崭新进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西藏广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保护并重、事业与产业共进、文化与经济结合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繁荣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西藏面貌焕然一新。回顾这60多年来,新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今后在推进文化建设上,应坚持以下宝贵经验,一是从增强我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从西藏基本区情的实际出发,同生产力水平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状况相适应;三是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务求实效。

  有学者指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推进改革,强化社会管理,积极探索符合西藏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需要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得到提升、丰富和发展。第一,提出了西藏社会治理核心和基础。社会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社会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治理的宗旨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维稳十项措施,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第二,提出依法治藏的治理理念。第三,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意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把维护各族群众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第五,提出稳步推进平安西藏建设。第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今后,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上,应贯彻落实好上述六个方面。

  有学者指出,要进一步重视《格萨尔》的研究。《格萨尔》活形态史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成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整理工作。30多年来,主要取得的重要成果: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大面积的艺人普查工作,对重点说唱艺人进行了录音和笔录,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格萨尔王传》旧版本及实物的登记、抢救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是艺人说唱《格萨尔》的整理和唱腔保护取得可喜成绩,填补了两个历史空白,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四是《格萨尔》史诗的翻译工作呈现出美好前景。为进一步做好《格萨尔》保护工作,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格萨尔》史诗保护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二是调整职能部门的《格萨尔》保护工作,加强集体协作和联合攻关;三是增强科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实际、与时俱进、建言献策的敬业精神;四是努力培养专门人才,加强《格萨尔》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五是积极调动《格萨尔》传承人及相关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促进《格萨尔》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大家还就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与启示、西藏农村反贫困、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成立西藏自治区的法理意义、现代藏学的确立与发展、贝叶经保护、藏汉民族同宗同源、《格萨尔》史诗中的福利文化、觉木隆藏戏团的历史与现状、大众传媒在西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西藏动漫产业发展、青藏铁路开通之后的西藏公众形象研究、全国对口支援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历史演进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