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 四川广元绘就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

2018-05-12 09:3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广元多地受到严重影响。十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浴火重生,一幅幅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人们眼前铺开。

易地扶贫+旅游 美了村子富了民

村民杨兴奋(音)倚在村里文化广场的护栏旁,注视着位于安置点的新家。(何孟书 摄)

“我一家四代都住在这里,生活很知足。”86岁的村民杨兴奋(音)拄着拐杖,倚在村里文化广场的护栏旁,注视着位于安置点的新家。

广元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位于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因地理原因,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村,全村69户232人,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就有42户139人。为彻底斩断穷根,2016年底,蒲家乡在充分调研与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决定对罗圈岩村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

2017年8月底,安置点建成。罗圈岩村共搬迁40户12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8户92人、同步搬迁户12户34人。除此之外,罗圈岩村着力改善道路交通,建成11.2公里通村公路,有效解决了农户出行难等问题。

住在安置点的村民张文贵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下山都要徒步2个小时,留在村里不能养家糊口,出去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65岁的张文贵不仅和老伴住进了65平方米的新房,而且依靠村里提供的就业机会,足不出村就能做点零工增加收入,“女儿住在成都,时常都给我说,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想回到村上来住。”张文贵笑道,以前是自己羡慕城里人,现在却觉得待在农村更幸福。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村民对于增收也更加有信心。罗圈岩村立足高山生态康养旅游资源禀赋,规划农旅深度融合,建成“岭上人家养心谷、高山蔬菜体验带、岭上荷花观光带、田园采摘体验区、生态养殖区、生态种植区”农旅融合示范点。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听闻家乡的发展后,都返乡开办起了农家乐和餐馆。

58岁罗圈岩村3组村民严福海就是其中一人。去年年末,严福海和妻子就为修建农家乐的事忙活起来。“你看嘛,我们的房子基本上已经修好了。”严福海指着身旁白色的房屋告诉记者,修建房子花费了他家十几万元的积蓄,接下来他只需再向亲戚朋友借点钱把室内软装做出来,就可以营业了。“我们暂时不请人,老婆做点农家菜,我帮忙做点杂活,两个人使劲干,我有信心能把生意做得很好。”严福海笑了起来。

“我们罗圈岩村村民的收入十年间翻了十倍。”蒲家乡党委书记董清梅说,10年前,罗圈岩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而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余元。

幸福岛上的幸福生活

图为青川县沙洲镇幸福岛村。(秦飞 摄)

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幸福岛村位于白龙湖景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道旁是青瓦白墙的川北特色民居,绿树掩映房屋,花丛装点庭院,走进村庄就像入了“世外桃源”。

“2014年我们村有了第一家农家乐,现在,共有43家农家乐和渔家乐在营业。”据幸福岛村主任沈连学介绍,该村以公共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导产业,带动庭院经济连片发展,构建成“住农舍小院、吃农家生态特色菜、观湖光山色、购有机农特产品”的乐旅环境。

刘洪书是马家大苑的老板,也是村上首先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地震前,她在广州、上海等地务工,丈夫留在村里,每日靠开船接送学生赚钱养家。“家里算不得富裕,但是也能把日子过下去。”刘洪书说,如果不是十年前那场地震,他家的生活也许会一直这样平淡地过下去。

地震发生时,刘洪书因病正在家休养,“不敢想象,如果我当时不是和家人在一起,我会有多么的担忧。”刘洪书说,地震让她不愿再与家人分开,于是,她决定留在村里。

震后几年,幸福岛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还修建了第一座桥,彻底改变了岛上居民乘船出行的交通方式。2014年,刘洪书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我们村生态环境这么好,桥也修好了,来旅游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我开一个农家乐,是不是能把游客留住呢。”与丈夫商量后,刘洪书开始修建起农家乐,第二年,幸福岛村第一家农家乐诞生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洪书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仅一年时间,就赚了十七八万元的纯利润。

随着幸福岛的名字越来越响,来体验农耕生活的游客渐渐多了,刘书洪经营的农家乐住宿干净整洁、饭菜可口、价格合理,拥有了不少的回头客。“生意好的时候,屋里坐不下,院坝里都要摆个十几桌,我还要请七八个人来帮忙做饭、端菜、打扫卫生才忙得过来。”刘书洪告诉记者,去年农家乐的营业额达到了40余万元。

“现在我觉得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感恩了。”生意不忙的时候,刘洪书就和丈夫坐在自家院坝里,陪着母亲唠家常。

大学生返乡创业 成“山货大王”

山货大王刘海伶。(何孟书 摄)

短发清爽利落、微笑自信从容、言谈礼貌有度,这是赵海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回忆创业之初的艰辛与困难,她笑着说:“是一股子对于梦想的倔劲儿,让我坚持了下来。”

2009年10月,赵海伶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青川创业,“我们青川的木耳、蜂蜜等土特产非常好,但当地的村民却不知道如何去销售它们。”为了拓宽销路,赵海伶想到利用淘宝,通过线上销售将土特产销往各地。于是,她注册了店铺,并取名为“海伶山珍”。

一个人、一间板房、一台借的电脑、怀揣2000元资金,21岁的青川女孩赵海伶就这样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由于地势偏僻,加上青川正处于灾后重建之中,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条件十分恶劣。“当时青川县城没有物流公司,我挨家挨户去收的土特产没有办法送出去,只能自己带着货,坐客车到成都,再从成都找到快递员,把这些特产寄往各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海伶的忙碌奔波之下,第一年,“海伶山珍”就赚取了十几万元。

打通了销路,产品质量成了赵海伶最为重视的问题。“你们只需要养好蜂蜜,我们会把你们的蜂蜜销售出去。”最初,赵海伶与村民们的沟通十分困难。她反复给村民们解释,如果蜂蜜质量不合格,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村民们养殖蜂蜜的质量标准逐渐达到了赵海伶的要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海伶山珍”团队。“现在我们的团队有30多人,全是年轻人,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看问题的眼光也十分长远。”赵海伶说,正因如此,“海伶山珍”每一年都在改变,不断地去转型,不断地结合实际去发展。

“如果经营产品单一,销售渠道只着眼于线上,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赵海伶认为,想要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种植竹荪、天麻等特色产品,还应从单纯的电子商务领域向实体经济转型。

“目前,我们在成都部分景区内设有产品的体验店,把线下销售也发展起来。”如今,赵海伶拥有了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自建了400亩木耳基地,吸纳了3000多名当地妇女及老人在基地务工。作为农村电商的实践者,她带领百余户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创业致富,成为青川县人尽皆知的“山货大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赫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