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 2018-02-25
    13:07

    【网络媒体走转改】城口岚天乡:产业+生态旅游 助力群众稳定致富增收

      张中艳一家正围坐一起畅谈未来。通讯员 孔德萍 摄

      张中艳所经营的“大巴上森林人家”。通讯员 孔德萍 摄

      城口县岚天乡大门景观。通讯员 孔德萍 摄

      挂满红灯笼的农家小院。通讯员 孔德萍 摄

      华龙网2月24日16时20分讯(特约通讯员 周宇 通讯员 孔德萍)冬日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巴山的大地上。趁着暖阳普照,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张中艳一家在院落里摆上了桌凳、吃着水果、泡着清茶,全家人围坐一起认真谋划着来年的经营打算。

      “明年我们还是要继续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现在我们这里是山美、水美、风景美,游客也爱到我们这里来旅游,来年的收益一定好。”张中艳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赞同,以前你们在外务工,我在家带孩子,还要做农活,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现在好了,你们回来经营森林人家,一家人在一起商商量量的过日子,经济收入也不错。”婆婆王绍琼接着发言。随即,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热烈的讨论着,整个院子里都充满着欢乐、幸福的味道。

      务工夫妇返乡创业当老板

      城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高水深路难行是过去发展最大的障碍,老百姓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老人在家帮着看孩子,一年到头才回家一次,家人团聚难,发家致富也难。

      群众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寻求一项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产业迫在眉睫。近年来,城口县委、县政府带领老区人民一道“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县进行着乡村旅游的尝试,成功推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这个响亮的品牌,并在全县逐渐推广开来,城口就此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在许多老百姓也不外出打工了,依托着乡村旅游返乡创业、发家致富,张中艳夫妇就是务工大潮返乡创业人员之一。

      在岚天乡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张中艳夫妇把自家房子进行了改造,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积蓄,购置了基础设施设备,一个具有13个房间22个床位,可供游客就餐的大巴上森林人家于2012年投入了运营。

      张中艳介绍,过去家乡没产业,自己也没有技术,只有外出务工,一年到头钱都给老板挣了。现在好了,能够搭上旅游发展的顺风车,返乡创业自己当老板,还能兼顾老人小孩,日子过得很充足,很幸福。

      创业成功的张中艳,生意搞得红红火火。在政府的带动下,重新翻修了旧房,还新建了一栋民宿木屋,6个生态房间,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四星级农家乐耀眼的坐落于岚溪村的村庄里,现在生意比以前更红火。

      政府引导群众致富增收

      张中艳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张中艳介绍,自开业以后,每年都有免费培训的机会,通过厨艺、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加上自己不断摸索,经营起来越来越顺手,也深受游客好评,每到周末都会有定房的或是订餐的电话打来,虽然忙碌,却也幸福。

      张中艳所居住的岚天乡,是典型的大巴山区农业乡镇,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气息浓郁、民俗文化浓厚、农林产品丰富,决定了岚天发展的本底在生态、根基在乡村、特色在民俗、基础在农林、出路在旅游。

      据了解,近年来,岚天乡按照合力打好旅游发展攻坚战的要求,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造全域旅游精品,建设全面小康样板”为工作统揽,深入实施了“生态立乡、农林稳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了“+旅游”行动计划,积极推广了“岚生风光,天生美景”岚天名称新内涵,着力打造“巴山记忆,乡土岚天”旅游形象,围绕建成“全国知名的大巴山乡村旅游目的地”目标,聚力建设“大巴山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全域旅游示范乡、乡村旅游脱贫示范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切实让岚天的乡村更加美丽、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生活更加美好。

      在城口县岚天乡,像张中艳一样搭上旅游顺风车不等不靠奔脱贫,产业发展走上致富路的群众还有很多。岚天乡三河村建卡贫困户汪成军告诉笔者,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想法,只要愿意跟着政策走,自力更生,就不会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掉队、掉链子。

  • 2018-02-25
    13:07

    【网络媒体走转改】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大笼粄”后继有人

      横河接灯场面盛况 记者 王磊 摄

      金羊网记者 陈骁鹏

      “上灯”是广东客家民俗之一,地处惠州罗浮山下的横河镇客家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宋代以来在祠堂为增添“男丁”的村民办“上灯”典礼的传统。

      23日,羊城晚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发现,横河地区因“上灯”仪式而伴生的扎花灯和制作大笼粄等传统技艺,近年来备受民众追捧,但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也越卖越贵,供不应求。

      目前,横河扎花灯唯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罗伟鸿,手艺或面临失传。手工做大笼粄20多年的黄张炳,略为宽慰,他外出打工6年的儿子,选择回家子承父业卖粄,并且搞出了一些新玩意。

      传承八百年的原生态民俗

      23日凌晨4时,今年67岁的横河镇老艺人罗伟鸿就起床了,他要迎接第一拨来接灯的队伍,一直到中午12点,才把最后一支队伍送走。接到灯的队伍,先到镇上给自己的乡亲拜完年后,才各自回到村里,长者会在村口放鞭炮接灯,一直迎到村里的祠堂里,然后用红色绳子把灯吊起来。最后,大家在各自的村祠堂前摆围桌热热闹闹吃上一顿。正月初八的礼仪才算完成。

      如果把罗伟鸿说成是横河迎灯民俗大戏的“男一号”,那么今年50多岁的黄张炳为“男二号”也不为过。在横河传承八百年的“上灯”民俗中,除了花灯,第二件必备品就是“大笼粄”。“大笼粄”就是客家的年糕,按照传统,大笼粄都是用“一斗六”的糯米手工做成,每个添丁的家庭都要买回去,放在新生男婴的房间,寓意新丁健康成人到16岁。到了正月十六,添丁家庭会召集亲戚来家里吃饭“接灯”,饭后会把大笼粄切开,亲戚各领一块回家分吃,整个上灯的礼仪才算完美结束。

      黄张炳家位于横河市场上的大粄店,做大粄坚持了20多年,也几乎成了镇上人首选的买粄之地,今年,黄张炳家的大笼粄都要提前一周订做,大的一个卖到330元,卖了一百多个。

      扎花灯老手艺或面临失传

      篾匠罗伟鸿是横河镇上唯一的扎花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做花灯40多年了。他制作的花灯主要分华南灯、金灯和大灯,其中用来悬挂在祠堂横梁之上的大灯是他的招牌产品。这样的大灯数量不多,今年罗伟鸿按照订单只做了23个,每个高和宽在两三米之间,规格不一,最贵的1500元。

      “工作量太大,明年的量再增估计就做不过来了,有钱也赚不了。”罗伟鸿告诉记者,订单在两三个月前就满了,他和妻子要提前为大灯备料、扎骨架,在外面套以有图案的彩纸。每个灯上站着的泥人,也是他们手工捏造并上色的,这些活儿看似简单,一个大灯就要用一周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收入微薄、做工辛苦和学习时间长,都是制约做花灯这门老手艺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罗伟鸿欣慰的是,博罗县已经给他的制作技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自己能做的就是一直做下去。”至于传承的事,“现在也想不到办法。”

      90后辞工返乡子承父业

      按照横河人的民俗,大笼粄越大越好,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要用糯米24斤,片糖20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等手工环节,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蒸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

      “技艺虽然简单,但操作非常复杂。”黄张炳告诉记者,因为大笼粄不放添加剂,不易保存,又不可能提前生产存放着卖,只能预订,过年经常卖断货。

      黄张炳的大蒸笼是自己制作的,约3米多高,底端设计的水槽利用的是浮标原理,在水快烧干时可以自动加水进去,蒸笼上面还有特制的温度计,温度过高会报警。

      因为黄张炳的坚持和钻研,其制作的大笼粄,很少出现过蒸不熟和逾期交货的情况,因而生意较好。在黄张炳看来,能让乡亲准时拿到大笼粄搞仪式,这比什么都重要。

      比起黄张炳的传统心愿,儿子黄俊杰对老爸的粄店有更大的企图心。黄俊杰中专毕业后就去佛山打工,6年期间做到总裁助理,月入过万。2016年,黄俊杰最终选择了回到横河,继承父亲的事业。

      “大笼粄是我们镇的传统,也是父亲的心血,我不做谁做?”黄俊杰坦言,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很少能在乡下呆得住,“确实有时很无聊。”2017年,黄俊杰做了500多个小粄,并用真空包装,在微信上卖,没想到反响很好,这让黄俊杰很受鼓舞,他目前正在收集资料准备为父亲的技艺申请非遗,并且注册商标,“我们要打造属于横河人的大笼粄品牌。”

      目前,横河镇正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黄俊杰认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的新使命”。

  • 2018-02-15
    21:11

    【网络媒体走转改】悬崖边上吊脚楼 一个“孤单”小站的坚守

      5609次列车停靠在白马站。唐浩 摄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早上8:20分,踏上了重庆开往秀山的5609次列车。这趟车会停靠武隆的白马站,也只有这趟车,才会停靠渝怀线上的这个五等小站。

      没列车停靠不算稀奇,可是错过这趟慢车,白马站就成了“悬挂”在乌江边上的“孤岛”,高耸在岸边,能想象到落寞,却无法描绘坚持。

      经过3个小时20分钟的车程,先见到了乌江,后看到了白马站,也明白了为何“悬挂”--其主体建筑矗立江边,底下由几根水泥立柱支撑着,好似挂在岸边。一个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车站,随着列车的行近,在眼中逐渐放大。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形式,多临水而立、依山而筑,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白马火车站是成都铁路局仅存的吊脚楼火车站,2006年投入使用。受地势影响,火车站主体拔地40余米悬空而建,屹立在山间河畔,背后是滔滔乌江,对面是陡峭绝壁。火车站一层为运转室和信号机械室,二层是办公室和职工生活区。

      白马站小,站台仅50米长,只够两节车厢停靠,还没到站前,列车员就组织即将下车的乘客到7、8号车厢就坐,这里下车方便。

      “我们站没有站名牌。”代班站长洪杰介绍说,因为白马站风大,不能在房屋上固定站名,焊接又担心靠江受潮锈蚀后,被风挂落在接触网或者铁轨上。

      没有名字,让白马站更显“寂寞”。

      洪杰说,作为涪陵车务段管内渝怀线上的五等小站,白马火车站共有职工5人,线路巡养工区职工6人,都是异地职工。车站职工主要负责日常接发列车和运输协调,在夏季防洪主汛期,还要做好区间看守,谨防山体滑坡;工区职工则主要负责线路设备的养护。

      白马站距离白马镇尚远,要去镇里必须得走半小时到江边坐渡船,抵达对岸后步行到乡村公交站,再乘车前往镇上,一趟要耗去大半天的时间。

      出去一趟不容易,长时间在这里工作的职工们摸索出不少窍门,如“去镇上赶集要买好一星期的食材,哪怕背篓压得肩膀疼三天”、“养鸡种菜可备不时之需,也可为大家改善下伙食”、“进出车站前要提前联系好渡船,以免耽误了行程”……

      “我们出村要么过河坐公交车,要么就坐火车。”白马镇杨柳村村民潘延芬说,离车站两公里外的杨柳村有百余户村民,要是夏天外出时遇到乌江涨水,渡船封航,白马站就是唯一的选择。

      “春运期间,过站列车比以往多了许多,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每趟临时停靠的列车进行指挥,确保行车安全。”说到今年春运,正在值班的“92后”廖为坦言,“春节值班早已如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尽管想回家,但为了春运安全,他决定留下来。

      “从我2006年1月成为入驻渝怀线的第一批成员时,留守就是常态,早就没有节日的概念,日期对我而言只是个数字。”尽管已经调离,但作为曾经的站长,白马站对田云昆来说还有很多感情,“春节期间白马站一般3个人值班,两位值班员8小时轮换,而我则是‘24小时随时待命’。”

      14点50分,记者乘坐5610次列车返回。这是每天停靠白马站的第二趟车,也是最后一趟。两趟车过后,白马站便不再迎来送往。

      车是慢车,站是小站,但坚守的心却是无比伟大、温暖。

      5609次列车是唯一停靠白马站的列车。唐浩 摄

      从下往上看,白马站如同“悬挂”在乌江边上的“孤岛”唐浩 摄

      5609次列车准备从重庆北站发车。唐浩 摄

  • 2018-02-15
    21:11

    【网络媒体走转改】奋斗的热土已成新的故乡

      金羊网记者采访在深圳过年的外地人

      “这里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这段在深圳宣传片里走红的文字,讲述着不少异乡人的故事。今年,依旧有不少异乡人选择留在深圳过年,继续新年的梦想。2月14日,记者采访了多名留在深圳过年的异乡人,倾听他们的过年故事。

      留守三年

      每年都有新故事

      “我来这座城市近六年,留在这座城市过了第三个春节。”2月14日,家住龙岗区的山西人任先生对记者说。

      2015年,留在深圳过年的任先生在轨道施工的值班室,和几个同事巡查工地,在草草地吃完年夜饭后,他便守在电视机前看新年晚会。“当时自己单身,没有老婆孩子,看着电视,和同事一起评论节目,一起谈天南海北的春节习俗。”

      2017年,他陪伴着在医院刚刚生完孩子的妻子,一起看着电视,偶尔给妻子按摩着腿脚。“第一次做爸爸,看着躺在一侧熟睡的孩子,那个春节忽然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家。”他说,我是山西人,而孩子却成了深圳人,这算是在深圳有个家的起点。

      今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他一家三口在深圳过年,打算去深圳的岳母家吃年夜饭。“带上儿子,大家一起聚聚,看看春晚,聊聊天就好。”说话间,他抱起在一旁嬉戏的儿子,亲上一口。

      全家移居

      深圳成为第二故乡

      在深圳做公务员的郑先生是河南人,这是他在深圳过的第13个春节。“刚开始来的几年,在春节前都会提前订票,有时候赶不上火车票,还会购买机票。”自从在深圳结婚后,他已经把深圳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故乡是成长的记忆,如今自己为之打拼的城市,是自己的家园,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城市过年,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守望。”郑先生,自己年前请了公休,利用公休返家走访了一遍亲友。

      他说,他的父母已经移居深圳,和自己一起过节。“我们那边春节流行吃饺子,昨晚一家人干活,弄了200多个。”郑先生说,聚在一起的家人,比起奔波劳碌的春节,相对更加踏实稳当。

      对比起回家过年,他称,除了逐渐消失的爆竹声响,走家串户外,吃的用的在深圳并未和老家有太多差别。

      新的年味

      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在深圳过年的江西人付先生称,由于小区里面有不少人在深圳过年,于是有业主开始组织春节的凝聚力活动,大家打算一起在正月时候寻找周边几个景点,聚会玩耍一下。

      在采访中,付先生称,由于工作较忙,平时邻里相互交流的时间较少。他认为,当前邻里社区的关系可以依托春节时间,组织凝聚力活动相互熟悉,相互交流,促进邻里和谐。

      记者 杨再睿

  • 2018-02-15
    21:12

    【网络媒体走转改】齐声的祝福:“过一个闹热年”

      整理资料、巡逻、走访……2月15日上午9点,江口县闵孝镇派出所值班民警黄卫、黄品叔伯兄弟俩人依然坚守在守护社会治安的第一线,没有丝毫的松懈,甚至比平时还要忙、还要辛苦。

      “吴所长去街上的信用社走访去了。”看到记者,黄卫笑着对记者说:“虽然是年三十,但是取钱的人还是很多,所长一大早就过去了。”

    吴建群到信用社大厅查看安全情况。

      记者赶到信用社,看到信用社的窗口前排了两列整齐的队伍,大家有说有笑。

      看到吴建群的时候,他正没有排队的窗口前询问:“今天这么多人,怎么不多开一个窗口?”

      “这台电脑有点问题,联不了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

      队伍里面不乏有和吴建群熟悉的人,笑着跟他打招呼:“吴所长又不回家过年啊?”

      “嗯。”吴建群笑着说:“要值班。”

      “晚上去我家搞饭。”听到吴建群又不回家,大家开始向他发出年夜饭的邀请。

      “谢谢大家了,所里有安排。”吴所长摆了摆手说:“我去其他地方看看,你们忙。过一个闹热年哈。”

      “吴所长过一个闹热年。”信用社的营业厅里响起齐声的祝福。

      已经习惯“一个人”的年三十

      从信用社出来,边走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们派出所4名民警,8名辅警。全镇30584人,8955户,10个村一个社区。我们帮扶的贫困户是8户……”聊起镇上的情况,吴建群如数家珍。

      说到工作,吴建群两眼放光。

    一位司机停下车来邀请吴建群到家里吃年夜饭。

      “家里人埋怨吗?”当记者问及他时,他的眼神忽又暗了下来,告诉记者,“家里还是很支持的,毕竟我们的工作性质是这样的,如果一旦没人值班,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不就更糟么。”

      “其实最对不起的是孩子,一年带他的时间不足一个星期,回家抱他时都不让……”谈起家人,吴建群满是愧疚。

    巡逻路上,吴建群与相熟的群众聊起了家常。

      “不过现在还好,夫人已经习惯了。”吴建群尴尬的笑笑说:“昨天还特意过来和我过年,刚好昨天是情人节,同事们还替我买了盒巧克力……这是结婚以来第一次和她过情人节。”

      “参加工作到现在,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一个人过。”吴建群轻声说:“虽然安排了和我值班的还有其他民警,但是听到外面鞭炮响起来,他们哪坐得住,还是让他们去吃了年夜饭再来。”

    简单的午饭。

      说着,吴建群搓了搓手,突又笑了起来,说:“其实也不是一个人,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家喊我去吃年夜饭了,我还是挺抢手的,对吧?”

      他们的新年愿望,很小却很美

      谈起新年愿望,吴建群笑着说:“希望镇里的百姓在节日期间加强防火防盗,注意安全,这样我们的辛苦都值得了。新的一年派出所将进一步加强打击处理力度,维护辖区治安稳定,提高执法质量与水平,把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为辖区百姓提供更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而与吴建群一起值班的民警黄卫黄品则有着同样的心愿:“希望所里能多增加几个人,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

  • 2018-01-28
    17:21

    【网络媒体走转改】到四川阆中,看一看穿越千年而来的春节

    嘉陵江呈“U”字形绕城而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朱立雅/摄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朱立雅)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嘉陵江呈“U”字形绕城而过,山、水、城融为一体,“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意象自然天成;院落众多,院院相连,户户相依,或坐北朝南纳光避寒,或靠山面水和谐自然,完美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走进四川阆中古城,感受一座千年历史古城的文化魅力。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秦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滋养了璀璨的文化,风水、三国、春节、科举、宗教等文化和谐共融,交相辉映,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阆中市文旅广局党委委员王君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形容记者身处的这座古城——是一部历史悠久的人文宝典,是一方至善至美的风水宝地,是一幅美妙绝仑的丹青画卷。

      循着古城的石板路,翻开历史的长卷,人们会发现,有一张名片当属阆中——春节之源。

      从冬月杀年猪到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再到除夕的年夜饭,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在阆中天天都是年。彼时,春节未到,但已过腊八,阆中的年味已然浓郁了起来。春节老人巡春、春倌说春、民俗表演……样样传递着年的味道。

    春节老人巡春。

      据当地人介绍,春节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春节老人赐福:拜春节老人,祈岁岁平安。为纪念春节老人落下闳,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上,数位健康慈祥的老人身穿红色的汉服、头戴中式帽、手执竹筒或者赐福的旗幌,装扮成春节老人,迎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频频作揖向人们拜年,沿途给小孩子发放压岁钱的红包和赐福字,祝福吉祥。口中喊着“春又来、节又到,春节老人给大家赐福了!”或者说“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古城阆中欢迎八方来宾,祝福大家春节乐游千般好,健康快乐万事成,春节老人给大家拜年了!”

    落下闳雕像。

      落下闳是西汉天文学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不相同。落下闳在《太初历》中确定“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确立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由此孕育了绵延千年的华夏春节文明。

      “从此,中国人迎来了新年与春天真正吻合。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阆中因此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誉。”阆中市落下闳研究会研究员宋森林说。

    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朱立雅/摄

      为深入挖掘落下闳历史名人价值,着力推动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内涵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阆中市还举办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向全球征集春节老人形象,在春节发源地向全球华人送祝福。

      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东表示,春节期间,阆中市将在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中天楼旁,设置春节老人邮局,开展向全球华人送祝福活动,向国外驻中国使领馆寄送春节贺卡,设置春节老人赐福的拍照留念场景,向游客推广春节发源地。

      此外,阆中还有春倌说春、迎銮出銮、“张飞巡城”、“状元赶考”、“击鼓飘香”等习俗。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使得阆中这座千年古城更具人文气息,也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点。

  • 2018-01-28
    13:08

    【网络媒体走转改】天府四川:用千年书写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坐落在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4800年至2600年的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由此向东行二百余公里,则是素有“阆苑仙境”之美誉的中国古城阆中,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正是发源于此。

      四川,天府之土、沃野千里,古蜀文明、文化璀璨......

      1月24日至25日,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活动采访团相继来到四川三星堆遗址和古城阆中,用笔和镜头记录这里博物文化的厚重底蕴,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世界上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最早的金杖、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和面具……走进三星堆遗址,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众多出土文物映入眼帘,神秘怪诞之中充满着一丝庄严和肃穆。

      三星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家可在建馆二十年的时间里,秉承着“传承古蜀文明,留住历史根脉”的理念,让三星堆的文化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先后赴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传播中华文化。

      三星堆作为闪亮的“中国符号”,成为了中国连接世界的窗口。国家领导人将三星堆文物仿制品作为国礼分别赠送给希腊和秘鲁,彰显出三星堆在文物中的地位和价值。

      “文物要活起来,文化要走出去,三星堆文化要从有到无,这个‘无’,就是要无处不在。”朱家可说,作为三星堆遗址的“看门人”,他的使命就是要续写传奇。

      采访团刚走出神秘的“东方玛雅”,又身临嘉陵江畔的“阆苑仙境”。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相比,阆中古城虽显低调,但却是当今保存最完好的风水古城,更是“春节文化的发祥地”。

    过年家家户户门前贴对联

      过年家家户户门前贴对联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到来,意味着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开始,“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而这个由来正是因为西汉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

      阆中民俗专家宋森林向记者介绍,阆中人落下闳曾编制《太初历》,确立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12月底为岁末,与周而复始的四季顺序紧密吻合并相沿至今,孕育了绵延千年的华夏春节文明。在传承春节和保护春节文化资源上具有标本意义,而后阆中也被中国民协确定为春节文化发源地。

      有“春节老人”在此坐镇,阆中的过年气氛更是愈发浓厚,整个春节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新年的二月初二,“亮花鞋”、“舞草龙”、“游百病”等民俗流传至今,独具特色。

      记者来到阆中,正是腊八刚走,春节正至。走在阆中街头,可以看到几位春节老人正在给游客赐福:“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古城阆中欢迎八方来宾,祝福大家春节乐游千般好,健康快乐万事成,春节老人给大家拜年了!”

    “春节老人”给大家赐福

      “春节老人”给大家赐福

      据了解,在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上,这些面容慈祥的春节老人身穿金色的汉服、头戴中式帽、手执赐福旗幌,迎着鞭炮声和锣鼓声,给镇上的游客和居民带来祝福。

      “我们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把他传承和发扬好,推动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内涵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东认为,“春节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应该让更多年轻一代所熟知,让春节老人的形象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目前,阆中市正向全球征集春节老人形象,通过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观点讨论和思想碰撞,根据网络投票及专家组的意见评选出最具特色的“春节老人”形象,并向全球华人送祝福。

      文化自信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的活力,迈入新时代,四川正用“让文物活在当下,让民俗走出国门”的新作为焕发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 2018-01-27
    20:44

    【网络媒体走转改】小平故里,追忆小平足迹,看40年巨变之三

    【网络媒体走转改】小平故里,追忆小平足迹,看40年巨变之三

    广安前锋代市镇会龙村:新时代下的幸福农村

    说明: 会龙新村1

      会龙村新貌。隆敏 摄

      中国青年网广安127日电(隆敏 记者 李建军)“我们这个村子变化可大了,你看,我们家都用上天然气和自来水了,以前的时候我们要挑水喝,每次来回挑几十担才够用几天,那会儿为了省钱都是烧柴火,可是村上说破坏环境,现在好了,给我们装了天然气,这不,又省钱又环保,大家都喜欢。”代市镇会龙村的村民刘中安咧着嘴笑着说,“你们可要到我们村子里到处走走,向习总书记讲讲我们的新生活啊。”

    说明: 762279294475763158

      记者在会龙村走访。隆敏 摄

      1月26日,记者看到,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早已不见踪影,孩子们在干净平坦道路上嬉戏玩耍,村民们也住进了独具川东民居特色的美丽新村,在房子的两侧则种满了桃树、柠檬树与蔬菜,而这里便是2018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的最后一站——广安代市镇会龙村。

    说明: 54474470536183221

      房子旁的菜园。隆敏摄

      记者现场了解到,会龙村的334户人家祖祖辈辈都被这片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按照村里人的说法,不求大富大贵,只要每天有口饭吃便是他们最简单的诉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小小的愿望不仅早已实现,并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说明: 会龙新村

      新村景色。隆敏摄

      2016年,会龙村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大力实施基础、新村、产业和能力扶贫工程,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预计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村里人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说明: 会龙新村2

      村中一角。隆敏摄

      据会龙村村支部书记张官洪介绍,该村209户进行了改厨改厕,并将天然气、自来水管道接入全村,配套建了新村污水处理站,完善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而在金融服务方面,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完成246户农户评级授信,帮助22户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信贷88万元。

    说明: 348389955391739496

      记者们在村中走访。隆敏摄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加快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龙村全面整合全面整合农业、水务、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实施田土调形1400余亩,新建硬化村级公路4.1公里、便民路6公里、蓄水池7口、排渠2公里,整治灌渠1公里,在全村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的。

    说明: 586676368432426995

      新村一角。隆敏 摄

      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标准化柠檬、蔬菜产业450亩,成立黄金梁子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管护,收益分红的方式运作,打造亦农亦景特色桃园产业800亩。

    说明: 微信图片_20180127012212

      二胡的声音在村中回响。隆敏 摄

      引进广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以桃园观光和越野赛车为主题的“桃园悦野”乡村旅游项目,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30万元。

    说明: 234003142922277135

      黄世明正在桥头上夯土 背后是一片刚整理出来用于建房子的空地。隆敏摄

      村民黄世明一家四口人,儿子在外打工,广农公司来了以后,他就来桃园里打工:“我早上八点到12点,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上班,和你们城里人一样的八小时上班嘛,我家以前就靠种庄稼过日子,你看现在,我每天一来上班就有工资领,活儿也不累,就是给桃园施肥、挖地、打扫和看护园子,一年下来也能挣一万多呢,这日子很好过了。”

    说明: 831120252064089253

      村中的书法爱好者写的春联。隆敏 摄

      临近春节,村子里会写对联的书法爱好者正在为乡亲们写着一幅幅春联,孩子们围在老人周围打闹着,争着看刚写好的是谁家的。而在村委会广场上,村里的大婶大姐们正在跳着广场舞,音响里的音乐声、二胡声和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在小村里回响着……

    说明: 238401746966614755

  • 2018-01-27
    17:21

    【网络媒体走转改】小平故里,追忆小平足迹,看40年巨变之二

    【网络媒体走转改】小平故里,追忆小平足迹,看40年巨变之二

    经开区:撬动广安经济新动能 续写春天的故事

    说明: 622412182805316187

      广安(深圳)产业园。隆敏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127日电(隆敏记者李建军)1月26日下午,2018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媒体团结束了小平故里的行程,来到了广安(深圳)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据悉,该产业园构建产城联动的“一体化营城”平台,致力于打造深圳产业延伸示范基地、川粤区域合作典范、国家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探索打造全国性区域合作样板,用“广深模式”,续写春天的故事。

    说明: 602397194944940884

      园区内4000米产城综合服务圈。隆敏摄

      近年来,广安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快于全国全省。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四川省第3位,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居四川省第2位,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作为该省首批脱贫县高标准摘帽。同时,广安市还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沪蓉、包茂、兰海、巴广渝、遂广高速也在境内交汇,目前已开通至成都动车、至重庆快车,广安港保税仓正式启用。

    说明: 842641773046375185

      比亚迪C9 BYD纯电动客车模型。隆敏摄

      2016年9月28日下午,深圳、广安两地在深圳签署《合作共建广安(深圳)产业园协议》,自此深广两地正式联手,广安也成为深圳在西部地区的唯一“飞地”。“我相信,深广合作模式将成为东西部合作的有益经验之一,”深广公司监事会主席梁思明告诉记者,产业园是广安与深圳合作共建的特色产业园区,伴随着广安市的迅速发展,该产业园依托其经济、区位、资源、环境等优势,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为三大主导产业,以保税物流、健康医疗、旅游服务为三大潜力产业的“3+3”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联动,打造深圳在西南地区发展的大平台以及川东北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说明: 164960413841067502

      装甲车模型。隆敏 摄

      产业园通过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中心创建,领航广安产城融合全面发展,打造区域新兴制造业基地、城市休闲目的地、产业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智库高地和金融资本高地,建设东西协作产业新城示范基地,深圳产业延伸示范基地。

    说明: 170593914896605456

      Goggles飞行眼镜。隆敏摄

      目前,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深广·渠江云谷”孵化园、比亚迪“云轨”西南生产基地等项目已落户产业园。

    说明: 530195858913353603

      记者一行在参观考察。隆敏摄

      “曾经,邓小平指导深圳成为闪亮的国际大都市,诞生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现在,秉承深圳精神,从深圳出发,到西部来,从广安开始,让西部提速,让中国提速。”这是在园区内人人皆知的一段话。相信,时代引领、梦想前行!

    说明: 305711733986567184

      阿尔法ALpha2二代智能机器人。隆敏 摄

  • 2018-01-25
    18:49

    【网络媒体走转改】三水镇友谊村:谋乡村振兴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

     

     

    图为三水镇友谊村内风景

      中国西藏网讯 四川省广汉市三水镇,一个被鸭子河、石亭江和绵远河惠泽了千百年的小镇,与世无争地矗立在广袤的川西平原腹地。这里生态宜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1月24日,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媒体团来到三水镇友谊村,了解绿水青山如何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体会看得见、摸得到的发展速度和温度。

     

     

    图为三水镇友谊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邹顺明接受记者团采访

      穷则思变 富而思进:“我们农民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友谊村是广汉市较为偏远的一个村,过去也是最穷的一个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比较混乱。为什么乱?原因只有一个——太穷。因为离城市太远,农民出去打工也不方便。我也是一个农民,知道农民的这些苦处”,三水镇友谊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邹顺明讲述着友谊村前些年的样子。而人们却很难将眼前这个环境整洁优美如景区般的现代村庄与他所说的“遍地都是烂泥塘”的地方联系起来。

      友谊村地处易家河坝青白江、石亭江和绵远河三江汇流处,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地理优势明显,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辖15个组,总人口3618人,现有耕地2046亩。

      “我从1994年当合作社社长,到1997年当上村长,再到2007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了。说实话,当时的工作压力可真不小。我一直都在思考,到底要怎么改革才能增加村民们的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呢?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但如果我们没有改革的好点子,就会没有出路,地理优势再好也发挥不出来”,邹顺明认真地说道。

     

     

    图为友谊村景区内的主路

      “跟很多地方一样,我们这的老百姓到了春节每家每户都要买鱼吃,为的是图个‘年年有余’。但是九几年的时候,鱼可真是紧俏货啊!那时一亩鱼塘一年总共才能有500斤的产量。我就在想,为啥不把鱼类养殖作为一项产业发展起来呢?”于是,邹顺明带着村里的老百姓,将河滩地、滩涂地改造成了整齐标准的现代鱼池。如今,一亩鱼塘的产鱼量从最初的500斤增长到4000至6000斤。2015年,全村养殖的“四大家鱼”、甲鱼、大闸蟹、鲈鱼等水产品超过340余万公斤,产值突破3500万元,直接带动养鱼户户均渔业收入超过4万元。

     

     

    图为选手们在垂钓赛事中各显神通。

      致富的产业和渠道有了,大家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但邹顺明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发现,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易家河坝钓鱼、品果、观光。于是,村党支部决定,利用易家河坝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村粮食种植1000亩,蔬菜种植300亩,葡萄种植面积500余亩,水产养殖1800余亩。友谊村已逐步发展成为德阳地区最大的集种植养殖、垂钓、自由采摘、品尝、观光、休闲、骑游、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该村还先后被列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村一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庄、四川省文明村、四川省“四好村”、AA级风景旅游区。

     

     

    图为村内的幸福家苑

      农民摇身变股民:一个农民三份收入

      作为全国著名的“改革之乡”,广汉市成为四川省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2014年7月,友谊村进行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办理了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在公开、公正、公平基础上,友谊村通过“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权、按股分红”方式,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594人,清理核实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489.6万元;量化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成员持股70.89%,每个成员享有股份3000元。

      如今,友谊村探索出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及后来实行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整合、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村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以前靠着传统种植微薄收入生活的村民,如今年底还能拿到一笔分红。此外,他们还可以到村里的垂钓、采摘、观光等旅游园区打工,再挣一份收入。据统计,目前,友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由2014年的一万元出头增长到2万元。

     

     

    图为当地农副产品展示

      全村上下齐心 笃定前行

      在友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村民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回想自己带着村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邹顺明感慨道,“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最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不太接受这些变革,但事实证明,只要给老百姓讲清楚改革的好处,让他们认识到农民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大家的思想观念慢慢就会转变过来。如今,通过几年的运作,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就会更加支持改革。目前,我们通过股东大会一致决定,三至五年内暂不分红,资金全部用来投入下一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西藏网 文/吴建颖 图片由德阳市网信办提供)

  • 2018-01-25
    18:49

    【网络媒体走转改】戮力改革40年 新时代“新”成都疾风正劲

      天府国际机场设计效果图。图片来源:成都市网信办

      中国网成都1月25日讯(记者 金慧慧)四川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这里孕育着浓厚的创新氛围,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

      省会成都是四川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十八大后,成都改革创新动作不断。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2015年成都新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建设获国家批复。成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创新体制机制 让新机场建设一路畅通

      2015年1月,成都新机场建设获国家批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于2016年5月开建,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新机场终期将建成6条跑道和南航站区,年旅客吞吐量达9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国际枢纽门户。

      新机场坐落于简阳市,隶属资阳市,原有的行政区划给新机场建设带来困难。“成都承担着天府国际机场建设60%的资本投入,如果天府国际机场不在成都的辖区范围内,资金问题不好解决,所以在2016年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作汇报,获得同意后,把简阳市划归成都代管,从源头上理顺了天府国际机场的责任主体关系。”成都市机场建设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许宏鼎对中国网记者表示。

      许宏鼎所在的机场建设指挥部也是创新的产物。“成都市委市政府充分借鉴了武汉天河机场改扩建项目指挥部的经验做法,成立了这一临时机构,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天府国际机场规划建设工作。”许宏鼎说,指挥部在统筹协调机场规划建设、对上争取土地政策以及属地政府的配合等方面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获得了多方肯定。

      践行新发展理念 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11个国家级新区,自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来,天府新区围绕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按照成都市“三步走”战略目标中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的要求,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行政政务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技术服务业基地的“三中心两基地”功能定位,对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如何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天府新区以生态文明和全域时空为着力点推进示范区建设。

      在空间结构上,天府新区在城市发展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将城市布局与大自然的空间格局形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提出“一带引领、双轴拓展、三川交融”理念。突出一带:鹿溪智谷创新带;双轴:天府新区城市南拓发展轴、天府新区城市东进驱动轴;三川:锦江总部生态带、鹿溪智谷创新活力带、东风渠山水田园带。

      另一方面,天府新区用全域时空的观念,创新形成“1775”城乡空间格局,打破城市的发展局限性,统筹结合城乡发展。

      所谓“1心”即围绕鹿溪智谷核心区建设,充分利用辖区内河道建设生态屏障;规划建设“7区”:天府中心片区、科学城起步区、紫光小镇片区、高铁站周边片区、行政政务片区、科学城南部片区、旅游文创片区;打造白沙新经济小镇、太平康养小镇、合江音乐小镇、永兴运动小镇、三星匠心小镇、大林环保小镇、籍田农科小镇等7个特色小镇,发展新经济产业,强化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塑造独特城镇风貌;同时构建“文创+农业”、“科创+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具有新区特色复合型农业产业,加快建设“50余个”产业融合、环境优美、风貌独特的幸福美丽新村,有序推进天府新区“城市新区+特色小镇+美丽新村”的三级城镇体系建设。

      天府新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图片来源:成都市网信办

      产业是城市的命脉。天府新区提出了聚焦科技创新、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类型,结合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构建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重点,科技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国际会展和总部经济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文创旅游、金融科技、高科技农业等多个特色产业为支撑的“1+3+N”的产业体系。

      “天府中心建成后,当你沿天府大道以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经过那里,可以眺望龙泉山1分钟零6秒的日出,感受‘日出东方、紫气东来’的盛景。”在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分区详细规划及重要区域城市设计方案中,用这样一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描绘未来的天府中心总部经济功能区。

      打造宜业宜商宜居新城 以新政吸引高学历人才

      2017年7月20日,成都启动“人才新政十二条”。截至2017年底,天府新区已经吸引了超过5万人落户,占到成都市全部学历入户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并且其中不乏硕士、博士、海归等高学历人才。

      “好的规划和积极的人才政策共同作用,为天府新区吸引了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副局长古利军对中国网记者说,天府新区着力营造创新创造的应用场景,年轻人坐在兴隆湖边喝着咖啡工作,在一种愉悦的、轻松的环境中,他们会有创意、有创造。

      此外,天府新区努力搭建青年才俊共创共用的技术平台,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载体。2018年将全面铺开“独角兽岛”建设,2019年形成产业承载能力,2020年力争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5家,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最具带动力的新经济成长高地。

      位于天府新区的鹿溪河生态湿地,总面积4500亩。图片来源:成都市网信办

      “天府新区规划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我们所有工作都将坚持以人为中心而展开,为他们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古利军表示,天府新区在新的规划中提出了三个愿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塑造生态之城;以人与城市协同共创,打造创新之城;以人与社会包容共享,建设人民之城。

      因此,天府新区在规划中,始终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将宜居性作为设计重点。按照居住人口1万~3万人,服务半径500米~600米的标准,新区规划形成了以天府中心、鹿溪智谷、科学城起步区、锦江麓湖4个大型商圈和118个“15分钟生活圈”为支撑的全域生活性服务业布局体系,涵盖文化、体育、医疗设施等,城区覆盖率达100%。

      目前,天府新区已经建成天府四中、七中、九中,以及10所小学、24所幼儿园。雪莲堂美术馆、国际医院、华西天府医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所、8所小学、6所幼儿园等等,都在建设之中。此外,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天府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航研究生院、华西牙科天府医院等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在不久的将来,天府新区将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标准,提供百姓所需的一切公共配套基础设施。

  • 2018-01-25
    18:49

    【网络媒体走转改】全景探访三星堆博物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月25日讯(记者韩璐) 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走访了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4800年至2600年的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她的出现可谓是“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亦改变了中国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由一元变多元,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的第九大奇迹、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出土的文物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神秘怪诞、内涵丰富,充满许多不解之谜。三星堆遗址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可与同时期北纬30度上的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世界古文明媲美。今日热播

  • 2018-01-25
    16:04

    【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时代,看农村改革“七十二变”

    今日的改革开放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中国台湾网1月22日北京讯 (记者 王鑫)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新年伊始,1月15日至20日,中央网信办组织的主题为“新时代,新梦想”2018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一行来到安徽,在为期6天的采访中,记者们先后走访了皖北、皖西、皖南的5市7村,行程2200多公里,踏足了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采访了革命圣地金寨县的白塔畈村和刘冲村贫困户,了解了芜湖县六郎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感受了黄山市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的保护与治理。

      小岗村的“变”:一变迈过温饱线,一变奔向富裕门

      小岗村,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一座能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村庄。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杀头坐牢”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进入小岗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漂亮。两侧各种风格的小楼,有徽派风格,也有现代造型,而且大多是白墙,看上去让村子更显整洁;宽阔的马路,让人觉得这不是乡村;村子里农家乐、小饭店、乡村淘宝以及各种生活服务类商店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村里仅剩的一座茅草房,如今也有了名字,叫“当年农家”,这里就是当年小岗村的先行者按红手印的地方,准确的说,这里才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这里,记者们也见到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

      “当初按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就是想吃饱肚子,没想那么多。”严金昌老人笑着为记者讲述当年按红手印的初衷。他说的很轻松,但是这一变,让村民们一夜迈过了温饱线,也铸就了小岗村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

      我们了解到,如今严老和二儿子一起生活,每个月在村里企业打工不仅能拿1800月工资,二儿子一家开的金昌食府一年也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严老回忆说,可惜的是,虽然小岗村一夜迈过了温饱线,但是却二十年没摸到富裕门,而这一现状的该变,要归功于小岗村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萧县人,原就职于安徽省财政厅,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到凤阳县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

      小岗村现任村委会主任周群之说:“沈浩同志来之后,村里路通了,小楼也盖了,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村里人都念着沈浩的好,沈浩精神也被人们广泛传颂。

      据周群之介绍,小岗村的改革还在持续,从去年开始,安徽省首批选择11个县(区)13个村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小岗村就是其中之一。小岗村的有形、无形资产折算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428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

      小岗村,这个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的神奇土地,就是因为“变”了,小岗村人才吃饱饭;因为“变”了,小岗村才走上了富裕的大道上。

      记者们在“当年农家”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头戴灰色小帽者)与当年一起“大包干”的农民(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大庙镇东陵村村支书李筱姣向记者介绍今日东陵村的现状。(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东陵村的“变”:从贫困户变成富裕家

      东陵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西南8公里,北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仅一墙之隔,南接凤阳山脉。这里曾经也是一块贫困“高地”。

      在一个下雨的早晨,记者们来到大庙镇东陵村,昨日的贫困“高地”已然成昨日黄花,为带动东陵村攻克贫困“高地”,发展产业经济,在大庙镇支持下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7月8日成立。依托凤阳县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等7个农村合作社,东陵村农业产业不断扩大。凤阳县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也先后获得了县、市、省、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那么曾经的贫困户今天生活又如何呢?

      记者们参观了位于凤阳县东陵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曾经的贫困户陈如芬就在这里通过承包温室大棚脱了贫,致了富。虽然前段时间下了大雪,有几个大棚被压垮了,但是,其余大棚中的农作物长势都不错。这里就是东陵村的扶贫项目之一,在这里我们也见到了陈如芬。

      “我以前就是做点小生意,要养活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不能出去打工,几乎没什么收入。”陈如芬给记者讲起了自己曾经的贫困经历。在讲述的过程中,她声音几度哽咽,眉头皱着,原本因为紧张握在一起的手也向两边摊开。

      据陈如芬介绍,从2009年底承包了8个大棚到今天的31个大棚,在经历了单一种植蔬菜,到转型种植草莓,再到今天的蔬菜草莓同时种植,在不遇天灾的时候,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两万元。2016年陈如芬就已经在凤阳县城贷款购买了一套123平方米的楼房,说到自己今天的收入、生产规模以及发家经历,她的表情立刻多云转晴,豪爽的笑声不时响起。

    成功脱贫致富的东陵村村民陈如芬向记者展示自己种植的草莓。(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芜湖县六郎镇官巷村水上花灯。(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六郎镇的“变”:特色小镇搞起来

      在六郎镇的入口处,记者们看到了一个雕塑群,造型各异的雕塑让这个小镇瞬间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神秘感。顺着平整宽阔的马路进入六郎镇,沿途的绿化在我这个从北方寒冬中出来的人感到尤为亮眼。

      六郎镇位于芜湖县西北部,是芜湖市和芜湖县之间的中心节点镇,芜湖市七个新市镇之一,G329、芜宣高速、芜雁高速贯穿全境。近年来,六郎镇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镇、乡村旅游特色镇、产业转型创新镇为目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三水共治”和“清洁城乡·美化家园”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镇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说起曾经的六郎镇,已经在六郎镇担任了近两年镇长的毛月霞深有感触。她指着眼前的公路说:“我刚到任的时候,这条路还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路,后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对这条路进行了改造,让原本晴日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烂路焕然一新。”据毛月霞介绍,这条路的夜色,如今也已成为六郎镇的特色之一。

      六郎镇今天被当地人称之为“四色六郎”,四色分别是绿色、夜色、水色、古色。夜色,就是上述提到的那段公路;古色,指的是当地一个名叫官巷村的古村落;水色,指六郎地处江南,是典型的江南小镇,水面约占镇域面积的25%左右;绿色,是指六郎镇的绿化环境。而此行记者们恰好有幸领略了六郎的四色之美:去时沿途欣赏了六郎的“绿色”,回程又感受了特色“夜路”,走访了古村官巷,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水美。

      新的一年,毛月霞希望将六郎镇的改革与变化继续进行下去。“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参与并支持乡村建设和发展,将中国的乡村打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人能享受,农民能增收!”

      小岗村变了,东陵村变了,六郎镇也变了,这是安徽农村改革、甚至中国农村改革“七十二变”中的冰山一角。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还在路上,中国农民正在用行动为祖国加油。(完)

     

    六郎镇打造的“原野森林休闲庄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 2018-01-24
    20:08

    【网络媒体走转改】变废为宝、筑巢引凤、取长补短 广东这三个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各有妙招

      中国日报网1月22日电(记者 于熙)1月18至19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广东惠州、广州,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观背村:变废为宝 新农村建设下的“魔法奇迹”

      观背村位于惠州罗阳镇中部,由于地处城市边缘,村里涌入了大量务工人员,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务工人员环保意识薄弱,造成村庄屋子破败不堪、路上垃圾遍地、社会治安混乱等现象,成为“脏乱差”的集聚之地。村民更是曾自嘲道,“我们这地方,连开摩的的师傅都不愿意进来!”

      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时任博罗县罗阳街道办主任的陈湘说出了一句直戳人心的话:“我们的孩子若在这种杂、乱、差的环境中成长,你想想会怎么样?”

      “我那时候下定了决心要改造观背村落后的村庄风貌!”陈湘说,新农村建设要首先考虑如何带动村干部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并要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资源的提升整合,从而带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一亩三分地,就是在陈湘的积极带动下进行改造的,在实施旧房改造时修旧如旧、保持农村风貌,使它“变废为宝”,而这里也成为了观背村打造文化部落的发源点。

      观背村打造的“讲习所”。(官伟 摄)

      如今,经过三年多的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充满文化气息。整齐的房屋,干净的街道,街旁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展现客家文化的壁画,村里入驻的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达到43家,乐队也进驻一亩三分地,吹拉弹唱,其乐融融。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的转变,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力也不断提高。

      观背村的华丽变身,是新农村建设下的“魔法奇迹”。通过文化产业的植入和熏陶,观背村顺势而为,化废为宝,摒除大拆大建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新农村的底蕴和气息的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的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了自己独有的乡愁田园风光的气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未来发展道路。

      松树岗村:筑巢引凤 产业“趟出”致富路

      松树岗村地处长宁镇西部,是“七星耀罗浮”起点站的松树岗村,当年是抗战革命老区。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如今通过新农村建设,一跃成为“网红村。

      松树岗村的“生机立体农业园区”。(官伟 摄)

      松树岗村按照长宁镇“罗浮门户、旅游小镇”的发展规划,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农业产品。松树岗村的“生机立体农业园区”,便是其中之一。负责人蔡海璋博士介绍,两年前,他听说松树岗村要建设新农村示范点,便来到这里,建起了“空中田园”。所谓空中花园,就是一种“向天借地”的新型种植模式。这种重视模式优于传统模式,一亩地的效益是普通种植方式的8至10倍。

      蔡海璋博士说,“空中田园”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在诱导区种植不使用农药的蔬果供害虫食用。同时,还会给农作物“听”音乐,施天然肥料,以便它们成长的更好。

      松树岗村还实施“三变”工程,即:将特色农业变成旅游产业,将特色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将农村劳动力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就这样,村中有了葡萄园、空中田园、农家乐、花卉市场等,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旺了起来,也带动了村里人走上致富路。

      五联村:取长补短 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联村干净整洁的广场。(于熙 摄)

      蔬菜基地里的青菜青翠欲滴,文化广场上的标语振奋人心,道路两旁的墙绘生动活泼……山丘延绵,流水潺潺,这就是坐落在中新镇东北部的五联村。谁能想到,这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过去还是一个荒草杂生、经济落后的贫困村。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中新镇党委书记陈一敏说,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近几年在产业方面,五联村加大土地流传,先后引进了“亚生园艺花卉场”、“绿天然水培蔬菜基地”、“鹰嘴桃种植基地”等,发展生态农业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民江大姐说,村里的待业妇女都有了上班的地方,收入也不错,生活越过越好。

      五联村村民于2016年种植近2000亩的鹰嘴桃,2017年已初见规模。此外,还种有青枣、香蕉、荔枝、龙眼等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10068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五联村在2016年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学生村官陈思男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补齐短板,拉长短腿。要把五联村打造成新农村示范村,一是要因地制宜,呵护生态环境,从源头减少污染;二是要发展生产,紧紧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让土地资源实现最大价值。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之地、留守之乡、记忆故园。广东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同时在建设中既不丢掉历史文化传统,也不脱离地域特色和发展规律,追求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有机融合,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谱写了现代的“田园牧歌”。

  • 2018-01-24
    20:08

    【网络媒体走转改】短视频丨新农村、创业园、空港新城 三组镜头感受成都发展新气象

     

     

      光明网 李政葳

      “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泥巴,现在修了水泥路;以前居住的是土坯房,现在家家住上了小洋楼……”1月23日上午,成都三星街道南新村83岁的郭玉琼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向们讲述着近年来村里的新气象、新变化。

      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莅临南新村视察。六年来,南新村始终以习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要求为指引,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打造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质大美乡村。

    【网络媒体走转改】短视频丨新农村、创业园、空港新城 三组镜头感受成都发展新气象

      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南新村视察,郭玉琼回忆自己及家人与习近平合影时的场景。(李政葳/摄)

      “这一切,都要感谢社会主义,感谢党!”郭玉琼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满怀深情地重复着这几句话。郭玉琼、南新村以及整个成都,都在见证着新时代的新气象。

      镜头1:“景区”新农村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别墅红顶黄墙;服务中心、卫生室、阅览室、警务室、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水塘,花草,树木,菜园让这个村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走进小村,犹如进入一片景区,这就是郭玉琼生活的南新村。

      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北大门,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贯穿全村。全村区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56户431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1元。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网络媒体走转改】短视频丨新农村、创业园、空港新城 三组镜头感受成都发展新气象

      南新村村貌。(李政葳/摄)

      在2006年,南新村还遍布着土坯房。随着2008年该村的撤院并院以及2010年启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目前,南新村正在按照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的“三景合一”思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复合型农业;并且依托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邀请专家、种养殖大户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现场指导+专业授课”等方式,围绕特色种植、“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培训,培养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此外,南新村还以高标准打造占地4000余亩的“梅林雅集”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对杨梅小镇、紫藤庄园等优质农业项目进行旅游功能植入,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采摘为主的近郊旅游,形成产村相融综合示范园。

      “越来越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2008年村里有1000多人在省外务工,2012年后,有400多人返乡。”南溪村原村支书唐易清说。

      镜头2:科创摇篮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经济孕育兴起的“窗口期”,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已成为一个地区新经济发展程度和活力指数的重要指标。在成都31家“潜在独角兽”名单中,有11家位于天府软件园。

      成都天府软件园地处四川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域,是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目前,园区已形成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产品研发、通信技术、数字娱乐、移动互联、共享服务中心等产业集群,并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选择地。

    【网络媒体走转改】短视频丨新农村、创业园、空港新城 三组镜头感受成都发展新气象

      成都天府软件园概貌模型。(李政葳/摄)

      成都天府软件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着优质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政策支持,成都天府软件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和团队入驻,快速链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自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成功吸引包括IBM、SAP、EMC、飞利浦、马士基、西门子、爱立信、普华永道、阿里巴巴、腾讯、宏利金融等国内外60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34家财富世界500强落户,拥有众多全球软件10强、全国软件百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以及获得软件企业认定、CMMI认证的企业。

      目前,成都天府软件园管理的国内知名移动互联网新型孵化器——天府软件园创业场,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最重要的双创载体和平台之一,已成功孵化咕咚、极米、物流QQ(货车帮)、医联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和手机应用,以及斯巴达战争、花千骨、战地风暴等手机游戏产品。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氛围最浓、载体最大、服务最优的核心产业园区之一,成都天府软件园正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关注。未来将借助园区丰富的企业资源,建立共享服务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携手园区企业共同打造垂直行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和产业孵化平台。”成都天府软件园相关负责人说。

      镜头3:“空港”新城

      空港城市是航空时代与信息时代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形态,汇集了大量的客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空港城市“大空间时代”格局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位于成都东南部。2017年7月,成都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截至目前,入库项目175个,已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掀起空港新城开发建设热潮,打造国家内陆开放新枢纽。

    【网络媒体走转改】短视频丨新农村、创业园、空港新城 三组镜头感受成都发展新气象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在建区域。(李政葳/摄)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管委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安伟介绍,作为成都“东进”战略极核,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未来将按照“全球新枢纽经济领航者”的产业定位,依托航空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现代临空产业体系,成为产业兴旺发达、环境山清水秀的智慧、创新、低碳、宜居之城,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坐落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作为“东进”的重要阵地,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确立了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三个定位。“依托自然生态本底,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将在48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形成‘双轴一带、一港一核、六川六片’的区域空间布局。”安伟说。

      去年11月,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科幻城项目落户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致力成为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成都“科幻之都”的标志性项目。随着这批优质项目落户,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正掀起新城开发建设的热潮,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正加快发展临空型枢纽经济、都市型服务经济、创新型新经济三大产业主题,建立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信息数据库,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奋力成为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国际创新人才的新家园。

      为完善教育、医疗、休闲等基础功能,加速形成产业承载和人才吸引能力,为城市与产业发展铺好“动力线”,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今后将把小街区、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设计将成为空港新城的标配,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10分钟绿化慢行步道系统、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舒适便捷。

  • 2018-01-24
    20:08

    【网络媒体走转改】从“蜀道难”到“神鸟展翼”:成都空港新城驱动城市永续发展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中国西藏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并明确表示要建设“交通强国”,为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1月23日,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媒体团一行参观了集航空时代与信息时代发展特点于一身的“未来之城”——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以下简称空港新城)。

      图为航站楼效果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内四座单元式航站楼犹如四只驮日飞翔的神鸟,寓意着古蜀文明在成都这片神奇土地上历经三千余年的延续、传承和生长,寓意着成都新机场以独有自信高昂的姿态面向世界腾飞。

      “神鸟”东进 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2017年7月,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城市空间优化布局方针。其中,大会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和现代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空港新城位于成都东南部,距中心城区约50公里,总规划面积约483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户籍人口总数31.7万人。2015年1月,成都新机场建设获国家批复。2016年5月,坐落于空港新城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建,成都也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作为“东进”的重要阵地,空港新城确立了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三个定位。“依托自然生态基础,空港新城将在48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形成‘双轴一带、一港一核、六川六片’的区域空间布局。”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空港新城将以自然生态本底为依托,打造具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节点和景观门户,形成‘望山见水、透风见绿、环港聚核、塑谷呈湾’的总体城市形象。”

      同时,按照“全球新枢纽经济领航者”的产业定位,空港新城将依托航空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现代临空产业体系。临空型枢纽经济方面,将发展国际贸易、枢纽物流、会展服务、航空维修制造;都市型服务经济将发展总部经济、体验型消费等;创新型新经济将发展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


    图为空港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李东欣介绍三岔湖马鞍山观景台建设情况

      重大项目集中落地开工 推动“东进”战略高质量实施

      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作为中法两国双边合作项目之一,成都高新区与中国联通集团、法国Sigfox物联公司、法国KRG(SeniorAdom)智慧养老公司签约,共同开发和建设运营“中法合作 成都国际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3亿欧元,实行分阶段规划建设,其中第一阶段规划面积的5平方公里就坐落在空港新城,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

      养老合作项目只是空港新城吸引企业入驻、汇聚项目投资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7年,空港新城入库项目达175个,已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其中,全球最大工业物流设施企业安博公司拟投资4亿美元,在此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世界500强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拟投资40亿元,打造万科空港新城智慧物流示范区;国内领先的快递公司顺丰集团计划投资9亿元在此建设电商产业园;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校区入驻空港新城;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科幻城项目落户天府国际空港新城……


    图为空港新城建设沙盘(局部)

      四大基础建设项目全面开工 为城市与产业发展铺好“动力线”

      为完善教育、医疗、休闲等基础功能,加速形成产业承载和人才吸引能力,2017年,空港新城启动了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约1700亿元。2017年11月,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06亿元,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三个重点领域的52个项目。

      其中,总投资逾90亿元的空港新城环状“主动脉”工程包括北一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东一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西一线道路工程和机场南线(一期)综合管廊工程4个项目,承担着城市内部以及与新机场之间的水、电、气、讯通道和交通功能。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道路和综合管廊的开工和建设的逐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国际空港新城将初步具备城市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与正式通航的天府国际机场形成合力,加速人才汇聚和临空产业聚集。


    图为空港新城效果图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小街区、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设计将成为空港新城的标配,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10分钟绿化慢行步道系统、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舒适便捷。目前已初步确定2018年空港新城首批政府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169个,总投资愈2000亿元,继续加快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项目建设,让美丽的“规划图”成为新城建设“实景图”。(中国西藏网 图、文/吴建颖)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全是高精尖项目:从“科技园”到“成都科学城”

      资料图:兴隆湖畔拔地而起的成都科学城。图片由成都网信办提供

      央广网成都1月24日消息(记者孙丁玲)距离成都市区25公里处的兴隆湖,从曾经乡场小镇到如今高楼林立的成都科学城,短短3年的时间,带给成都一个全新的城市符号——“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研发总部……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项目落户成都科学城,未来这里的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1月23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中,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成都科学城,为网友揭开“成都科学城”的神秘面纱。

      媒体采访团团来到成都科学城采访。央广网记者孙丁玲 摄

      2015年启动建设:科学城已驶上快车道

      据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副局长黄磊介绍,成都科学城已经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随着更多高精尖项目的入驻,成都科学城建设已驶上快车道。

      早在2015年,成都市首次提出将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兴隆湖边清水碧波,绕水而生的建筑一片片拔地而起,成都科学城的规划已经从蓝图变成现实。

      打造“智慧大脑”:各类科技“大咖”入驻

      项目不在多而在精。在成都管委会提供的一张清单上,记者看到的全是高精尖项目,包括了互联网、核工业、航空航天、仿生材料、脑科学、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酷炫”的科研领域。

      目前,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北航创新研究院、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基地已开工建设;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已入驻天府菁蓉中心;已签约引进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城园区、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项目;正在积极促进哈工大四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等项目签约。正规划建设天府海创园,吸引聚集国际高端项目到成都科学城发展。

      全球排行前200名高校人才:仅去年落户的就超过50人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优先引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依托单位和相关重大科学装置,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使科学城在立城之初就谋求孕育可持久的科学基因和创新基因。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副局长黄磊说,“打造高科技人才和项目的聚居地,成都科学城已经初见成效。在2017年,已经有5.5万大学生落户天府新区,其中来自全球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就超过50人。”据黄磊介绍,科学城将根据区域发展建设时序,适时启动中学、小学、幼儿园、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解决区域人才的后顾之忧。

      利用优质公共服务:让市民更幸福

      资料图: 成都科学城夜景。图片由成都网信办提供

      未来,成都科学城的“颜值”还将更高。顶着“国家级新区”的金字招牌,成都科学城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之地。探索产业新路,成都科学城重点布局了以信息安全、网络通信、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生物技术、精准医疗为重点的生命科技产业;以国际展览会议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并为之规划了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等几大产业园区。  

      记者了解到,成都科学城将发展新科学,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让人瞩目的亮点。

      产业选择佳。规划针对全球产业更迭浪潮,聚焦科技创新、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类型,结合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构建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重点,科技创新和高技术服务、国际会展和总部经济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文创旅游、金融科技、高科技农业等多个特色产业为支撑的“1+3+N”的产业体系,规划功能分区清晰合理、产业协调发展、空间耦合度高,为产城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新区将继续推进城市功能向高端产业环节集聚。

      生态建设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利用山水田林多元生态要素汇聚的优势,未来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5%,水面率不低于10%,本地植物占比将大于70%,努力实现“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国家级新区最靓丽的名片,最普惠的民生。

      城市形态美。规划对新区整体城市形象、视线通廊、色彩、天际线等重要控制因素进行了逐项研究,特别在天府中心增设了一条望山廊道,将生态开敞、休闲空间引入城市CBD核心区域,同时在兴隆湖西岸对建筑高度和形态进行严格控制,真正实现在都市里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市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成都科学城在探路创新驱动过程中,必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实践!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南新村:“理想新农村”是怎样建成的?

      央广网成都1月24日消息(记者孙丁玲)红蓝屋顶,黄墙白檐,联体别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竹树掩映间,一条条黑亮的沥青路,把各家各户连结起来。水塘、小溪、花草、树木,整个村庄生气勃勃,山水相融、田林交错、林盘点缀——这便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的三星镇南新村,一个城乡统筹融合的典范村。

      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赴三星镇南新村视察时,感慨“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新农村”。六年多来,南新村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勉励,以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质大美乡村而名声大噪。

      “高颜值”的南新村 央广网记者孙丁玲 摄

      田园综合体:“旅游+产业生态” 加出致富新风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新村重塑城乡空间布局和乡村形态,可谓动身早、走得稳。

      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41元。这个村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是什么“法宝”让这个小村庄与众不同?

      “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引导我们搞起了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种植,还请来了省里的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每年到旅游季节,杨梅、火龙果、紫藤花海,以及举办的风筝节、玫瑰花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村民们顺便向游客推销本地土特产云崖兔、腊肉等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收入一下增加了不少。”南新村的村民告诉记者。

      “梅林雅集”是近年来南新村以高标准打造占地4000余亩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该村先后对杨梅小镇、紫藤庄园、绿丰农庄等优质农业项目进行旅游功能植入,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采摘、亲子互动为主的近郊旅游,形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产村相融综合示范园。

      不仅如此,南新村利用本地资源、自身优势,发展特色餐饮、休闲住宿、康养度假,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真正把乡村旅游做成了一篇惠民富民的“大文章”。

      此外,依托天府新区打造南部文创组团为契机,在保持原有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南新村3组占地100余亩的农房进行集中规划,加快打造竹林特色民宿区,引导群众利用本地资源、自身优势发展特色餐饮、休闲住宿、康养度假。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成都的老人过来租房子的有不少,一来距离成都市区近,只需要一小时的车程;二来这边的新鲜空气、自产果蔬也是很多老年人看中的居住原因之一。”

      如何留住乡愁:南新村飞回“归巢燕”

      村民郭玉芳奶奶在自家菜地小憩央广网记者孙丁玲摄

      今年83岁的郭玉芳奶奶见到记者的时候,正在自家的菜地前小憩,南新村越来越好,儿女也由临近城市打工而返乡,这让老人更加开心。

      据南新村原支部书记唐易清介绍,随着家乡的发展,年轻人逐渐出现了返乡潮。2010年,在省外打工的村民有1300多人,现在仅有三百多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外出谋生的南新村人纷纷返乡创业,80、90后成了主力军。

      1984年出生的南新村村民吴宇告诉记者,南新村年轻人毕业后多选择返乡,一方面是出于照顾父母等情感因素,一方面也是出于南新村经济逐年发展等因素最终决定返乡。

      吴宇认为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在南新村本身经济不错的情况下,结束省外打工,回乡创业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据该村一位负责人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数呈几何倍增,通过游客口口相传,当地土特产成了紧俏货,是南新人挣钱的好门道。

      技术育农:农村人才引进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

      南新村村委会 央广网记者孙丁玲摄

      “乡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品牌运营师”等词语在南新村已经不足为奇。据悉,南新村近几年,通过上岗培训,资质考试,培养了几百个农村经理人。并依托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邀请专家、种养殖大户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现场指导+专业授课”等方式,围绕特色种植、“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南新村还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入一批“新农人”。立足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本地农民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本土新农人”。村里还出台乡村人才培育聚集扶持政策,设立引进农业创业创新人才专项资金,打造乡村创新创业聚落,积极引进“外来新农人”。鼓励和吸引有能力、懂市场的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南新村原支部书记唐易清接受本网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孙丁玲摄

      互联网+:城乡产业跨界融合新契机

      在淘宝天猫上搜索“云崖兔”便会出现很多词条。大部分的云崖兔都是产自成都三星镇,所谓云崖兔是指产于四川省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原双流县三星镇)的肉兔。

      “有了网络营销,我家的云崖兔卖到全国各地,足不出户在家创业,时间上也非常自由”,一位来自南新村的淘宝店家告诉记者。

      凭借网络的独特优势,昔日外出跑市场抓行情的农民足不出户便可生意登门,“想购销、开网店”,在该村的不少农民中已成为共识。现在,在南新村越来越多的“网络农民”加入到“网上淘金”的行列当中。

      随着2018年底成都地铁一号线三期的开通,南新村将成为天府新区的后花园,迎来城乡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新契机。南新村将着力挖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新型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有灵魂的“美丽村镇”典范。

      “美丽乡村”从“里子”美起来、富起来。南新村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的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 着力打造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空港新城效果图

      空港城市是航空时代与信息时代高度融合的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形态,汇集了大量的客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空港城市“大空间时代”格局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以下简称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位于成都东南部,距成都中心城区约50公里,总规划面积约483平方公里。据统计,2017年,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启动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约17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项目建设。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成都“东进”战略极核,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未来将按照“全球新枢纽经济领航者”的产业定位,依托航空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现代临空产业体系,成为产业兴旺发达、环境山清水秀的智慧、创新、低碳、宜居之城,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

      高起点规划 开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2015年1月,成都新机场建设获国家批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于2016年5月开建,成都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就坐落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作为“东进”的重要阵地,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确立了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三个定位。

      “依托自然生态本底,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将在48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形成‘双轴一带、一港一核、六川六片’的区域空间布局。”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称,在南北向、东西向,将确立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与天府新区拓展轴,围绕龙泉山、三岔湖构建生态景观带;依托成都天府国际航空港,在其西侧的绛溪河两岸,规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商业商务中心、奥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新城极核。将充分利用现状自然山水环境,以绛溪河、海螺河、毛家河等6条主要河流廊道自然划分形成金坛、绛溪北、绛溪南、三岔、机场北、机场南6个城市发展片区。

      此外,空港新城将打造以自然生态本底为依托,塑造“北依山、西滨湖、东临港、南通风、中嵌绿”的特色空间格局。通过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和人性化的开敞空间设计,打造具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节点和景观门户,形成“望山见水、透风见绿、环港聚核、塑谷呈湾”的总体城市形象。

      同时,按照“全球新枢纽经济领航者”的产业定位,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将依托航空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现代临空产业体系。临空型枢纽经济方面,将发展国际贸易、枢纽物流、会展服务、航空维修制造;都市型服务经济将发展总部经济、体验型消费等;创新型新经济将发展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

      重大项目集中落地开工 推动“东进”战略高质量实施

      1月10日,成都高新区宣布联合中国联通集团、法国Sigfox物联公司、法国KRG(SeniorAdom)智慧养老公司,四方共同开发和建设运营“中法合作·成都国际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项目。该国际养老服务社区总投资约3亿欧元,实行分阶段规划建设,其中第一阶段规划面积的5平方公里就坐落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

      而中法养老合作项目落地只是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吸引企业入驻、汇聚项目投资的缩影。据统计,2017年,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入库项目达175个,已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

      成都还被誉为“中国科幻之都”,《科幻世界》杂志在此孕育发轫,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专业期刊。去年11月,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科幻城项目落户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致力成为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成都“科幻之都”的标志性项目。

      “中国科幻城的落户,将推动国内外知名文化、娱乐、动漫、传媒、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总部和中小微企业在此聚集,吸纳全球科幻产业先进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培育科幻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正掀起新城开发建设的热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正加快发展临空型枢纽经济、都市型服务经济、创新型新经济三大产业主题,建立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信息数据库,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奋力成为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国际创新人才的新家园。

      四大基础建设项目全面开工 为城市与产业发展铺好“动力线”

      从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玉成乡出发沿道路向北,总投资逾90亿元的空港新城环状“主动脉”工程正在忙碌施工,北一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东一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西一线道路工程和机场南线(一期)综合管廊工程。

      而这4个项目承担着城市内部以及与新机场之间的水、电、气、讯通道和交通功能。其中,道路工程主要是为空港新城道路体系奠定基础,确保交通运行便利;综合管廊工程则是保障空港新城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工程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在北一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碎石桩和换填作业。这条总长19公里的线路是连接机场北端的主通道,计划于明年完工。与此同时,东一线、西一线道路工程与机场南线(一期)综合管廊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3个工程都将于今年年底前完工。

      在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引入“先地下后地上”的先进规划理念,预先在新城地下铺设电力、通信、给排水、能源等市政管线。这不仅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还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经常出现的反复开挖路面情况发生,将极大方便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检修,为空港新城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完工后将形成环状的道路体系,区域内各片区交通循环将更加顺畅。”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随着道路和综合管廊的开工和建设的逐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将初步具备城市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与正式通航的天府国际机场形成合力,加速人才汇聚和临空产业聚集。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小街区、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设计将成为空港新城的标配,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10分钟绿化慢行步道系统、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舒适便捷。目前已初步确定2018年空港新城首批政府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169个,总投资愈2000亿元,将继续加快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项目建设,让美丽的“规划图”成为新城建设“实景图”。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走近成都天府新区三星镇:大美乡村展天府美丽画卷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南新村新貌。隆敏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1月23日电(隆敏 记者 李建军)1月23日上午,2018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媒体团来到成都天府新区三星镇南新村。走进清晨的新村,温柔婉静的景色与清冽的空气让人十分舒适自在。放眼望去,一幢幢单层高的小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田园里,山水间,淡黄色的房屋与池塘边的柳树相映成趣,更显生机盎然。不远处的花坛中种植着大白菜。村民告诉我们,他们闲来无事便自发浇水施肥,把大白菜养的翠绿且肥。如果觉得累了,就邀上邻居去旁边的栈道晒日光唠家常。

      媒体团来到了南新村。隆敏 摄

      据悉,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北大门,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贯穿全村。全村区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56户431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1元。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媒体团在村中走访。隆敏 摄

      83岁的郭玉芳老奶奶高兴地说,“政策好了,我们生活也就好了,住的都是楼房。”她告诉记者,家里祖祖辈辈都在南新村生活,而村子里的变化让他们觉得十分满足。以前脚下踩的都是泥巴路,每到下雨天,就深一脚浅一脚,容易摔跤。现在,政府给修了水泥路,刮风下雨都不怕了。

      图为郭玉芳老奶奶。隆敏 摄

      责任编辑:张亚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南新村新貌。隆敏 摄

      近年来,该村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探索基层党建全面创新、聚焦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围绕新村形态精雕细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持续深耕,加快打造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质大美乡村。该村还突出党建抓引领、基层治理夯实有力,突出特色抓产业、产业生态融合成链,突出传承抓文化,文明风尚深植扎根。

      媒体团在村中走访。隆敏 摄

      近年来,天府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实施“十大工程、五项改革”。预计到2022年,实现空间布局更合理、经济地理更优化、生态效益更凸显、农业品牌更响亮、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健全,构建起现代都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全面展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天府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张亚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了解“可爱”背后的故事

      中国经济网1月23日成都讯(记者 韩璐) 22日,由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启动,记者们到达成都即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除了可爱 简直想不出更适合大熊猫的词汇了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大熊猫是成都的城市代表,也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国经济网记者一路参观,只见大熊猫受到人们无限宠爱而不自知的慵懒萌态。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正在吃竹子。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璐/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憨态可掬的熊猫宝宝。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璐/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大熊猫除了吃它们最爱的竹子之外,还有着丰富且美味的营养供应:苹果、南瓜、窝窝头……这些甜丝丝的食物可是作为熊科动物的大熊猫最喜欢的。有趣的是,为了给国宝们锻炼身体的机会,工作人员会用类似钓鱼的方式将“甜点”喂给它们。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这些圆滚滚的“胖墩”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爬上树,给了游客见识它们运动能力的珍贵机会。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给这种活动取了个官称,“钓猫”。

      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大熊猫作为“国宝”,自然走到全世界都是“明星级别”的待遇。这样一个天然的IP资源正在为四川创造越来越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门。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璐/摄

      今年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际,中法成都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这里将建设全球唯一围绕大熊猫为主题,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艺术、娱乐与教育、生命健康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的横向贯穿的新经济开发项目。

      在去年8月举办的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系列活动期间,香港稼轩集团旗下稼轩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成华区达成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87亿美元,在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共同打造以大熊猫文化为主题,集大型展演、高科技体验、科普休闲、美食度假为一体的大熊猫文化艺术聚落,将建熊猫大剧院、熊猫高科技全息体验馆、熊猫客栈、熊猫美食街等,并引入熊猫《PANDA!》秀大型剧目,向世界展现四川、成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情和人文精神。

      筚路蓝缕 开拓生态文化资源“富矿”

      目前,“成都大熊猫”文化品牌已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具潜力的野生保护动物文化旅游品牌大IP。然而这些卓越成绩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苦求索。

      2002年前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各方面发展极为受限。当时,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数量仅为38只,员工90余人,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政府财政拨款,而微不足道的门票收入也主要靠和成都电视台“小太阳”栏目组合作拉学生春游和秋游。在这种窘迫的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保护教育推广、文化旅游建设等工作都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另一方面,2002年前后,公众对大熊猫物种保护方面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大熊猫仅仅停留在“国宝”这一教科书概念中,并没有更多的机会与欲望去深入了解这一濒危物种。

      面对这一困局,基地文化建设团队虚心学习与借鉴国内外文化传播的先锋理念,开创性地引进了各类文创合作模式,潜心探索和创新各类大熊猫文化的发展途径与模式,逐步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体系。

      记者手记

      如今,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们走在翠、奇、秀、幽的竹海与树林中,呼吸着些微潮湿的空气,深深地折服于巴蜀这片美丽土地的独特气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到处郁郁葱葱。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璐/摄

      “要讲好中国故事” 的文化建设指示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令人惊喜的体现。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的一些设施糅合了藏羌元素,具有川西民居的鲜明风格,展现了野生大熊猫繁衍地带所承载的文化韵味。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据介绍,今后,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上进一步开拓与升华。

      分享到:

      35.1K

  • 2018-03-10
    11:05

    【网络媒体走转改】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正式启动

      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启动,媒体团成员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采访。隆敏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1月23日电(隆敏 陈俊成 记者 李建军)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更好提升网络媒体采编人员队伍素质,1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在成都正式拉开大幕。

      2018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以“新时代 新梦想”为主题,四川站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起点,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中国网、央视网、千龙网、四川新闻网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将依次走进四川省成都、德阳、南充、广安等地开展为期6天的集中采访报道,通过对成都科学城、天府软件园、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三星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邓小平故里以及经开区广安(深圳)产业园区等地的走访,一起见证四川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奋力推动治蜀兴川中改革发展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作为、新气象、新亮点。

      媒体团成员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装入”镜头。隆敏 摄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既是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开篇之作,也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首场网络主题活动。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活动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面展示全国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报道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激发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据了解,此次“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于1月中旬至2月底展开,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部分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人员,分别在广东、安徽、四川三省示范展开“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其他各省区市自主组织属地主要网站开展各具特色的走基层活动,全面展示全国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把蕴涵在人民群众中的感人故事展现好、传播好。

      责任编辑:张亚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 2018-01-22
    15:33

    【网络媒体走转改】改革开放40年:每次回村都有新变化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小康不小康,像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这样的老乡们说了算。可喜的是,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很多的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活越有盼头。

      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北京1月21日电(记者 程婷)晴天里的凤阳县小岗村,道路宽敞、街道干净、一排排白墙黑瓦的两层小楼外,三三两两的老人聊着天,笑容在阳光下绽放。

      雨天里的黄山市谭家桥镇西潭中心村,村后青山云雾缭绕,村前河流清可见底,三五村民临水浣衣,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坐落其间,宛在画中。远方的客人来了,淳朴善良的西潭村民,端出自家做的毛豆腐,笑着招呼着“多着呢,都尝尝!”

      傍晚的金寨县白塔镇刘冲村,夕阳洒在荒山上建起来的4300亩的光伏农业生态园中的光伏电站发电板上,折射出一片片光亮,片片都是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山下,村民搬离了雨天走路一身泥的旧居,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敞亮的新房。

      夜晚的芜湖市六郎镇北陶村官巷,四面环水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跳跃着火苗烧出阵阵饭菜香,村庄周围的水面上,“春”字、“莲”形等各色的花灯,拉近了春节的脚步。

      如果要用两个字将这些日益美好、富饶的村庄联系起来,这两个字是“安徽”。

      2013年在山东,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今日的安徽,用在北京工作的安徽人黄先生的话说,“每一次回家乡都能看到新发展、新变化。”

      安徽的变化在哪里?基层人民过得怎么样?老乡最有发言权。

      严金昌:从吃不饱饭到当起农家乐老板

      春节将近,农村的年味儿更浓了。1月15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一段凤阳花鼓表演里,唱的是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好了,袋子里的钱鼓起来了。

      小岗村人说,以前穷,凤阳花鼓最初是凤阳人出门卖艺乞讨时唱的,唱词凄惨;如今富了,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民歌颂新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

      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讲自己和小岗村的变化。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75岁的村民严金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40年前穷得吃不饱饭,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严金昌把他的故事拉回到了改革前。

      那时太穷、太饿,饿到一家子老小忍不了。1978年的一个冬夜,和严金昌一样忍不了的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

      他当时没想到,小岗村的农业“大包干”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但是,在勤勤恳恳的苦干下,严金昌家当年就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此后靠着越来越好的农村政策和勤劳付出,小岗村越来越好,还发展起了红色旅游。每年都有很多人到小岗村来参观、学习,村里人气旺了起来。趁此好机会,严金昌和几个孩子家都办起了农家乐、超市等。

      严金昌家的金昌食府。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我自己的农家乐金昌食府一年能挣十来万,几个日子也都过得不错,家家住新房,有小轿车。”严金昌说,因为小岗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两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孙子都回村子里工作了。

      方克枝:搬新房、在村子里上班挣钱

      在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塔镇刘冲村,43岁的方克枝和很多村民一起住进了由政府在中心村庄统一规划的新房。

      方克枝家带院子的二层小楼里,家电一应俱全,楼上楼下宽敞明亮,一点不输城里的房子。

      说起自己今年的收入情况,方克枝笑了。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刘克枝说,住进新房两年了。“以前吃的是井水,一到下雨天,井水就变浑浊了,路也是泥泞得骑电动车都难走。”反观现在,方克枝路出了满脸笑。她说,现在吃的是自来水,路也好得没话说。

      如今,村里不仅有光伏发电项目,走出了农光互补套种茶叶的新道路,还有不少厂子供村民就近就业。

      刘克枝说,如今女儿上大学了,儿子在中学,丈夫则在外务工,她自己有空就去村里的服装厂里上班。一年到头了,她算了一笔账:丈夫一年挣四五万;她兼顾家庭,零星时间去服装厂打工一年挣一万余元,家里的田地以400元一亩流转出去了,每年也有一笔收入。

      “现在不缺吃不缺穿的,日子肯定还会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现在的生活让方克枝很满足。

      杨金海:村里美了生活好了日子有盼头

      黄山市谭家桥镇西潭村背靠青山,村里有连绵不绝的良田,平整宽敞的道路,村前有条蜿蜒盘旋的蒙家河,河水清澈见底。

      20日,天下着雨,西潭村村民杨金海更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村子很自豪。

      说起日子一天天的变化,杨金海(右)脸上露出了笑容。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村子里环境好,生活方便,以前有个外地人旅游来到村里,说要100万元买下我的房子我没卖。”杨金海笑道,“当然,他可能也是开玩笑,但是说明我们这里真的很好。”

      不过,53岁的杨金海也透露,西潭村也并不是一直都有现在这么美。曾经,村里也有过道路不宽、污水横流,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的“黑历史”。

      通过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违章搭建被拆除,道路变宽了,污水管网铺好了,还装上了33盏路灯,绿化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村子才有了现在的面貌。

      借助东黄山开发的区位优势,西潭村正谋划着大力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旅游,村里的汪氏宗祠等被打造成了旅游点,里面还展示有蜂蜜、莲子、野生葛根粉等农副产品。

      这一切变化也正在积极影响着杨金海家。“我儿子23岁了,在黄山屯溪当导游,这里的竹笋很好吃,我常去挖笋卖。”杨金海笑道,因为发展旅游,附近就有酒店、集市等,他走一小段路就能到集市上去卖笋。

      在杨金海家门串门的村民听了,附和着笑道,“等我们这里旅游发展起来了,你儿子也可以回来当导游、和你一起发展农家乐!”

      淳朴的杨金海听了没说话,咧嘴笑开了。

      小康不小康,像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这样的老乡们说了算。可喜的是,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很多的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活越有盼头。

  • 2018-01-22
    15:33

    【网络媒体走转改】黄山歙县打好生态守护组合拳 新安江清了,美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aaaaaa

      新安江山水画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章文君):水面垃圾无人清运,山上垃圾无人清理,一到汛期,垃圾就在顺着小沟小渠全部汇聚到新安江里,这是新安江治理之前的生活情景。如今,这里水色佳美,群山蜿蜒,宛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被称为山水画廊。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bbbbbb

      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示意图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干流之一,发源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主干流位于黄山市歙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

      为了治理好、守护好这一滩碧水,黄山市歙县以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生态提升为核心,累计投入试点资金4.8亿元,打出治污“组合拳”,推进新安江生态保护。

      加强农村保洁 提升江面环境

      “过去一涨水,上游的生活垃圾捞都捞不完,现在生活垃圾明显减少,多数是雨水冲刷的枯枝烂叶。”在新安江畔生活了一辈子的歙县居民如此叙述这里的变化。据了解,黄山市歙县建立起了25座垃圾焚烧处理站,3座垃圾中转站,配备1393名保洁员,还建立起“组收集、村集中、乡镇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让乡村级别的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常态化”。

      歙县宣传部长孙洁介绍说,“县里还专门成立了打捞公司,对水面打捞实行市场运作,这样就保障了日常有管理,汛期有加强。另外,以前农村生活污水是直接排放,现在通过改水、改厕所,建立两岸微型微动力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之后达标排放,有效控制了污染源。”

      推行农药集中配送 改善水质环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cccccc

      新安江水清澈

      新安江流域沿江建有很多经济林,种植枇杷、茶叶等农产品,这一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农民不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2001年到2008年间,新安江街口江段总氮这一污染指标攀升了34.5%,总磷污染指标攀升44%,2001年到2007年,街口江段水质是较差的四类水,2008年变成更差的五类水。

      为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减少和控制农药源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新安江水质优良,黄山市开始推行农药集中配送。歙县宣传部长孙洁介绍称,“农药品种上,我们一般会生物用药,主要向农民推送有机农药”。如今,歙县森林覆盖率达80%,水质保持在二类水。

      规划产业布局 完善生态环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ddddd

      新安江畔以渔民文化为特色的大型水上实景表演

      原来两岸还有小型工业企业,而现在新安江流域沿途没有一处工厂和规模养殖。“我们将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统一规划的开发区,并对企业进行相应补偿”,孙洁说。

      在新安江畔的漳潭、绵潭、瀹潭三个相邻大潭的两岸群山上,还盛产远近闻名的三潭枇杷。近年来,歙县三潭枇杷主产区,积极发展“枇杷+旅游”经济,开发庄园、文化产业园等,每年到三潭枇杷盛产期,都会吸引大量的江、浙、沪、皖等周边地区游客和市民前往新安江山水画廊。

      歙县宣传部长介绍道,“自2008年以来,歙县已连续举办第十届‘三潭’枇杷节,目的就在于推进林果业与生态旅游深度结合,进一步打响三潭枇杷及新安江山水画廊品牌,促进我们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据悉,歙县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左右,已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度假区。

  • 2018-01-20
    20:10

    【安徽篇】走基层书写大变化 网媒人探访感触多

      1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同步启动。此后一周,传播君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在安徽的六安、芜湖、黄山等地进行了探访。看到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年轻的网媒人感受颇多,且随传播君一起来看看网媒人是如何描绘这幅新时代画卷的。

      用笔记录改革进程,从普通百姓生活看蝶变

      4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形式,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后,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开始大规模流转。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网络媒体再次走进小岗村,探究小岗村土地的分合之变,感受小岗人的致富探索。

      在参观了小岗村、沈浩纪念馆、农村合作社后,记者们感慨万千。大河网王君杰说,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一心为民、务实重干、抢抓机遇。只有跟随这些精神,改革创新才能催化内生动力,才能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作为媒体人,用笔忠实记录着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改革进程,从普通百姓的点滴生活中,看城乡蝶变,在日新月异的日子里,记录下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人民网李家林说。

      来自中国西藏网的次仁顿珠是探访团唯一的一名藏族记者,他表示,通过参观小岗村,看到了当地老百姓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搞起农家乐 、农村淘宝、农家果园,发家致富,感触很深。“可以把这种发家致富的理念宣传到西藏,把小岗村的这种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走向富裕的理念带回西藏。”

      迈进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定能成为现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视察时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2018年1月17日,探访团走访金寨县贫困户。“随着健康扶贫各项政策的实施,贫困户看病、住院负担大大降低,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过上了安稳日子。” 央视网孔华在《健康扶贫的安徽样本:13天药费5000元 自己只掏200块》中写道。

      “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千万贫困户获得实惠,看病、吃药、住院负担大大降低。迈进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定能成为现实。”孔华说。

      中青在线傅晓玲表示,在安徽大地上行走的时候,脑海里时常浮现去年此时在福建参与新春走基层的情形。一年过去了,很多记忆仍然十分深刻,用一个字对比,如果说福建采访行是充满了“暖”意,那么安徽行便是常看常“新”。

      在金寨县村民家里采访时,她感叹道:“驻足的时间永远都是短暂的,希望一个个短暂的停留,一篇篇图文报道,能或多或少为长三角的这片土地挖掘到更加多元的发展契机和长久流传的生命力。”

      据悉,此次“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将持续至2月底,除了广东、安徽等地,其他各省区市自主组织属地主要网站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走基层活动。

       本文 信息由传播君现场报道, 图片由杨洋拍摄

       投稿 wangluocb@vip.sina.com

  • 2018-01-20
    20:10

    【网络媒体走转改】有山、有水、有文化 黄山千年古县的山水画卷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江面上停泊着渔船,一位村民划向岸边。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中国网安徽1月20日讯(记者 董小迪)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的新安江被称为徽州的母亲河,近年来,新安江流域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水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其中,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更是将一江绿水、两岸青山与错落的徽派村落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条青山绿水、白墙黑瓦的“新安江山水画廊”。

      歙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孙洁表示,自2011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县里累计投入试点资金4.8亿元,实现了农村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重要河道综合治理、采砂洗砂治理、重要支流水草治理、入河排放口整治等十个全覆盖。

      现在,沿江而行,看到的不是工厂和规模养殖厂,而是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岸边竹、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目前,歙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4%,村民家里也是房前有水、房后有山,远远看去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孙洁说。

      为了一江清水,歙县累计清退了新安江干支流的5223只网箱,并针对养户推出了后续扶持政策与奖惩办法。孙洁介绍,目前,不少村民从渔业转为开发乡村旅游,实现了一、三产业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歙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72个郡县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这里不仅是黄山毛峰的产地,也是中国四大枇杷基地之一,其盛产的三潭枇杷源自唐代。

      在“新安江山水画廊”的建设中,歙县充分利用起了这些优势,推出了三潭枇杷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等多项活动,突出展示了自身有山、有水、有文化的特色。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村民利用鱼鹰捕鱼。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村民与鱼鹰。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村民在喂鱼鹰。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村民表演撒网捕鱼。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沿江是白墙黑瓦的村落。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青山绿水间隐匿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九姓捕鱼”农家渔业表演是当地旅游的一项重要节目。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2018年1月19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九姓捕鱼”农家渔业表演是当地旅游的一项重要节目。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 2018-01-19
    17:20

    【网络媒体走转改】六郎镇,这个地方不一般

    安徽省芜湖市六郎镇官巷村花灯

    安徽省芜湖市六郎镇官巷村花灯。(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中国台湾网1月19日芜湖讯(记者 王鑫)“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参与并支持乡村建设和发展,将中国的乡村打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人能享受,农民能增收!”已经在安徽省芜湖市六郎镇担任了近两年镇长的毛月霞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十二五”以来,我国提出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建设美丽乡村,六郎镇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子。

      “晴日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六郎镇位于芜湖县西北部,是芜湖市和芜湖县之间的中心节点镇,G329贯穿全境,对于穿过六郎的这段道路,今天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专门来这里“走夜路”。

      “我刚到任的时候,这条路还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路,后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对这条路进行了改造。首先是路面,然后是对沿途景观节点进行了整体规划,让原本晴日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烂路焕然一新,人们专门来这里‘走夜路’就是为了看看条路上美丽的夜色。”毛月霞给出了关于这个现象的谜底,“可夜色只是我们六郎的‘四色’之一。”

      根据毛月霞的介绍,当地人称今天的六郎为“四色六郎”,这四色分别为夜色、古色、水色和绿色。夜色,就是刚才介绍过的那段公路;古色,指的是当地一个名叫官巷村的古村落;水色,顾名思义,六郎地处江南,是典型的江南小镇,水面约占镇域面积的25%左右,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治水与护水,水质和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绿色,是指六郎镇的绿化环境有很大改观,不再杂乱无障,而是充满艺术气息。

      六郎镇的最大特色就是艺术

      “殷港艺创小镇”是六郎镇为积极响应芜湖“向东看,往东比”的号召,力争成为芜湖县大文化产业集聚区而建立的特色小镇,而就是这个特色小镇的建立,让六郎镇的“绿色”开始染上了艺术味儿。

      走进“殷港艺创小镇”,可以看到很独特的艺术气息。围墙不是全砖砌,而是一段用砖砌,一段铁丝网围成的长方体代替,网内装着大小均匀的石块儿,再有一段就是一大块进行过镂空雕刻的石头,有些墙上被涂鸦成各种图案,或者有一些厂房已经被改成了画室等等,而这里原本是一个老的乡镇工业园区。

      毛月霞自豪地介绍道,“六郎镇就是艺术教育为基础。在‘艺创小镇’中有一些在全省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产业,通过与旧的低端产业的融合转型,开始向更高端的产业发展,而六郎镇的绿化设计、城镇建设规划等也都开始体现艺术成分。”

      在实地参观中,毛月霞介绍了“殷港艺创小镇”中最著名的顶峰教育机构,该机构在六郎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已经逐步实现了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艺考培训、文化产业与一体的创新型艺术教育产业生态链。她举了一个数字,2017年全省前100名中该机构有33名入围,前10中有2人入围,已经成为全省非常有名的教育机构。

      “随着这种艺术创意在六郎镇的发展,对老百姓的审美和思想都有一定的提高。”毛月霞表示,这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里一个好的文化氛围。

      “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了”

      “四色六郎”中,这个“古色”可是大有来头,官巷村是六郎镇历史文化名村,历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形成于北宋末年,历史上村里曾经有过十三人同朝为官,故又称“十三官巷”。

      走进官巷村,可以看到处处都有灯光照,家家都是农家乐,岸上岸边放了很多的花灯,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同行的记者次仁顿珠赞叹道:“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了!”

      虽是官巷村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但是在未经过建设改造之前,这里的故事和传说仅仅是在村子里流传,不会产生任何效益,也很难被外人所熟知。

      随意走进一家农家乐,采访了一位当地的农家乐主朱宏平,她笑着对记者说,“政府出台了政策,我们家就申请了,将自家改为了农家乐,已经干了三四年,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七八万。”

      看着美丽的官巷村,毛月霞不无自豪的说“虽然到任仅不到两年,但是官巷村的改造一直在进行。从2012年至今,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改造之后,官巷村环境好了,景也美了,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天已经成为六郎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和乡村旅游的名片。”(完)

    官巷村通过花灯喜迎新春

    官巷村通过花灯喜迎新春。(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六郎镇“原野森林休闲庄园”项目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

    六郎镇“原野森林休闲庄园”项目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记者采访六郎镇镇长毛月霞

    记者采访六郎镇镇长毛月霞。(中国西藏网 次仁顿珠 摄)

  • 2018-01-19
    17:20

    【网络媒体走转改】老厂区变特色小镇 芜湖乡村振兴有妙招

      2018年1月18日,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的“殷港艺创小镇”,废旧厂房的外墙画满了涂鸦。新音网记者 董小迪 摄

      新音网安徽1月19日讯(记者 董小迪)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的329国道旁,曾是有名的殷港工业集中区,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小镇的传统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留下了大片的空置厂房。

      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破败的厂房成了艺术生们的集体画室,老旧的外墙上画满了各色涂鸦,空旷的厂区内多了新潮的雕像和咖啡馆。

      2017年,“殷港艺创小镇”在六郎镇的特色小镇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

      2018年1月18日,殷港小镇文化的发起人夏云兴介绍经过包装的当地农场品。新音网记者董小迪 摄

      文创:乡村振兴的“最佳”拍档

      为了顺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新时代,六郎镇瞄准了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并在2016年初成立工作组,最终形成了“殷港艺创小镇”的构想。

      殷港小镇文化的发起人夏云兴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培养了两万余名毕业生,如何盘活已有的毕业生资源,吸引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摸索,夏云兴找到了文创产业这个答案。

      “很多人认为搞文创是城市的产物,但我认为它是‘乡村振兴的最佳搭档’,乡村需要改造、需要美化,农产品需要提升,文创产业可以为它们服务。”夏云兴解释道。

      在小镇的商品展厅内,摆满了经过创意包装的当地农产品,有被称为“小镇菇娘”的香菇,还有起名“小镇蜂味”的蜂蜜。据夏云兴介绍,这些经过包装的农产品销量往往更好。

      此外,小镇还将VR技术与手绘结合,推出了可以扫码的手绘地图,这项创新不仅被用来介绍六郎镇的旅游景点,助推乡村旅游发展,还被推广到省内其它城市的景区,甚至“承包”了不少安徽旅游局的地图。

      在夏云兴看来,“殷港艺创小镇”不仅将荒废的老工业区利用了起来,提高了老厂房的附加值,而且架起了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发挥着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

      2018年1月18日,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的“殷港艺创小镇”内,艺术生们在学习绘画技巧。新音网记者董小迪 摄

      未来:拉动就业、促进全镇传统行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是“殷港艺创小镇”的核心元素,在做好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小镇的产业链也在向上下游延伸。目前,小镇已经成功引入80余家相关企业入驻,相关产业主营收入高达2.18亿元,殷港小镇艺术产业区被列为安徽省“861”重点项目和十三五规划项目。

      与此同时,小镇也成为了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创业者的舞台。

      在创客中心,一位卖装饰画的淘宝店主谈起自己的经历:“我们去年三月份才刚刚成立,现在就已经做到四颗钻了,虽然每天的销量只有几十单,但我有信心做大。”他是来自安徽宿州萧县的创业者,店里的图片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我们要形成一个文化创意集聚区,让大家有买小商品到义乌,搞设计、艺术、创意到殷港小镇的印象。” 夏云兴说。

      “目前小镇正式启动了非遗中心、学豹儿童文创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小镇核心区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殷港小镇艺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谈及未来,夏云兴表示,“小镇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产业区、艺术生态区、艺术生活区,并带动周边就业,促进全镇工业、苗木、农业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502458632018-01-19 08:28:53:0董小迪特色小镇,芜湖,创业
  • 2018-01-19
    17:20

    【网络媒体走转改】安徽:河长制“重绘”江南水乡美景,共守一池清水

      美丽官巷 晋翠萍摄

      人民网芜湖1月19日电(李家林)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官巷村村民陶晓军怎么想不到,家门口的河流、池塘又可以淘米洗菜了。1月18日,陶晓军指着家门口一湾清水,高兴地对“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团”说:“以前水发臭,大热天都不敢开窗。现在又变回我小时候那清清的水,这多亏村里有了河长。”

      “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唐代诗人刘秩《过芜湖县》一诗,写出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芜湖县景观。芜湖县六郎镇水网密布,境内共有可养水面2.5万亩,千米以上沟渠146条,20亩以上池塘145口,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给了六郎镇灵气,但水一度也承载了快速发展的代价。

      曾几何时,六郎镇的水质受到了污染。“过去水脏得不能看,一到夏天更是臭死人,鱼虾都要绝迹了。”陶晓军说。

      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议论纷纷:“现在连水都脏了、臭了,还谈什么江南水乡?”

      其实,六郎镇不是没有尝试过治理,却走不出“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六郎镇人坦言,因为当时治水工作没有系统化,哪怕一两条河道被整治得再漂亮,只要仍有污水偷排入河,水流发黑发臭的现象还是会回潮。

      2015年,芜湖县借着被水利部确定为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的契机,全面实行河长制,水岸联动,从“水里的问题”找出岸上的“根”,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清淤护岸活水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和居民生活污染治理“六大工程”。以六郎镇为例,全镇70余名河长通过“六郎镇一线河长微信群”沟通,清塘水、净河水、治污水,“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河长负责”。

      经过清塘水、净河水、治污水,一系列组合拳之下,梦里的江南水乡逐渐又回来了。

      美丽水乡宫巷村 王际川摄

      水被污染过,才知水清的宝贵。

      “清清河水来之不易,再也不能让污染‘回潮’了。”六郎镇镇长毛月霞说,当地所有沟渠都种植了品种丰富的水生植物,放养了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提高河流净化能力,用生态的办法净化水质。

      水乡自古就有水产养殖的习惯。毛月霞说:“以前是出价最高的中标,中标后就拼命投放饲料,顾不上保护水质。现在对承包户采取水质保证金制度,水质达标有奖励,水质下降就按比例扣保证金,不按期整改的就终止承包合同。”

      眼前的六郎镇官巷村,蜿蜒的石子路串起整个村子,四处可见的水面清澈见底,多年不见的野生鱼、鳖又游回水中,多种水鸟又飞舞到田间地头,鸟语花香的风光让人沉醉不已。

  • 2018-01-19
    17:20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惠州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中国台湾网1月18日惠州讯 (记者 卢佳静)“路窄屋破、人杂车多、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观背村这个典型的“城中村”历经三年多时间的改造,化茧成蝶,如今已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壁画村”“文化村”“先进村”,一跃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典型。

      18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惠州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深入探访昔日“落后村”的一场蜕变。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由猪舍改造成的村文化长廊。(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哎哟,那个村子可不能去呦,安保又差,流浪汉又多,晚上摩的根本不敢进村……”观背村未改造之前,人们对它是如此排斥,观背村村委支部委员王村娣告诉记者,观背村是个千年古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08户、1025人。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这种脏乱差的环境中成长,你们想想会怎样!”现为罗阳街道办主任陈湘的一席话戳中村民的内心。2014年9月被选派到观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陈湘在多次与村干部交谈、与村民谈心,摸清观背村具体情况后,带领村民开启了一场变革性的新农村建设征程。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观背村“一亩三分地”讲习所。(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转变思想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干部有两个问题,一是思想,一是思路。”陈湘告诉记者,“如何把村里有限的资源提质提升,或者通过一个平台、产业把它向外推广,然后再把社会上的钱、才、物引进来,非常关键。”陈湘初到村时发现,村干部“等要靠”的思想很严重,面对修路资金缺口,村干部希望找人帮忙、解决资金问题。

      但陈湘不以为然,经过多次和村干部交流、谈心,一点点解开村干部的心结,以身作则带领村干部建立闯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以前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还被上级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通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普遍驻点联系群众工作,每周村“两委”干部和驻点工作团队都召开联席会议,一方面提升了村干部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村中各项事务的开展。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观背村小朋友在学习武术。(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走出去,请进来”探索观背发展之路

      观背村背靠东江,坐落于博罗县城罗阳街道中部,东接博罗文化广场、县广播电视台,南靠东江大桥,西向佳兆业博罗新城、县行政服务中心,北邻广汕公路、广惠高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达穗、深、莞、惠等地,地缘优势突出。

      “我们城市中尽管拥有很多的‘家’,譬如说画家、作家、音乐家、书法家,然而大多协会都没有自己的‘家’,能否把他们吸引到本村,建立他们自己的‘家’呢?”结合观背村的地缘优势,陈湘萌生了“引协会驻村”的想法。“如果利用艺术家们的智慧,在本村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协会交流驿站该多好啊!”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观背村旧宅改造的休憩场所。(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于是,陈湘与一些协会商量是否可以到本村租一些院落并予以改造。2015年,岭南葫芦丝音乐的开创者、著名葫芦丝艺术家李鑫雨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陈湘,并被“带”进了观背村。在感受到观背村淳朴的民风和独有的乡愁田园风光后,李鑫雨毅然决定在观背村开启葫芦丝公益普及教学及葫芦丝文化的传播、推广事业。

      “引进”初显成效后,越来越多的协会进驻该村。据悉,观背村第一期吸引了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33家入驻;第二期,已有意向签约进驻的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约50家。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目前全村壁画有500多幅,均是由全国各地的画家义务画出来的。(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艺术搭载平台 小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走入观背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壁画。据悉,目前全村壁画有500多幅,均是由全国各地的画家义务画出来的,其内容涵盖法德共治、中华传统美德、客家文化、历史故事等。

      一座荒废的老宅,现在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一亩三分地”,这是陈湘与他的团队最早打造出的办公场所。也是从这“一亩三分地”开始,陈湘带领团队打造了观背村的文化部落。

      2015年,“扣娘有布”进驻文化部落,以展示民族服饰、品味珠宝、默读老物件等形式,为观背村发展民俗风情文化增色添彩。除此之外,还有“驴吧”“雅苑”“创享家”等特色鲜明又具观赏价值的场所。

    【网络媒体走转改】观背村的“蜕变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模型

     

      观背村旧宅改造的休憩场所。(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在求变中,观背村选择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新农村发展之路,召集各文化圈层的人士,尤其是各文化团体的负责人,群策群力,共图发展。通过挖掘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的资源,汇聚以文化为主题、艺术为载体的发展平台,打造出了一个文化与艺术共享的部落。

      观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了自己独有的乡愁田园风光的气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未来发展道路。现在,人们走入观背村,看到的是一条条干净的乡道和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听到的是一阵阵欢声笑语和一句句良言善语,感悟到的是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幸福和希望。(完)

  • 2018-01-19
    17:20

    【网络媒体走转改】十九大代表王敏:用创新和学习打造一线产业工人“硬核”

      在王敏看来,只有持续学习,才能在到已经到来的智能时代持续保持竞争力。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惠州1月19日电 (记者 梁希理)“只有持续学习,才能在到已经到来的智能时代持续保持竞争力。”这句朴素的话是十九大代表、TCL集团总裁办质量主任工程师王敏一直坚持的信念。

      质量助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主任工程师……靠着不断创新、求知的热情孜孜不倦,王敏已经成长为一名质量技术专业人才。

      她带领团队开展、主导了多项技术课题,克服重重难关,研究成果使产品得以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升级、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王敏认为这句话给一线产业工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发出了号召。

      十九大代表、TCL集团质量主任工程师王敏向记者团分享十九大精神感悟 未来网记者 梁希理 摄

      在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中,记者随采访团一起,走进TCL集团,近距离聆听十九大代表、TCL集团质量主任工程师王敏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对十九大精神的感悟和想法。

      创新不止 让创新融入血液、揉入骨髓

      新时代新作为,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不可或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王敏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改善课题《模具品质检测能力提升》,自制和改造一批测量仪器,研究和引进先进的测量设备,为模具及零配件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检验保障。该项目期间直接经济收益为73万元。

      2012年,王敏主导的《一种新型热流道浇注系统的研制》QC项目,解决了模具浇口“批锋”(毛刺)和漏胶的问题,提高了注塑产品的外观品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中心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

      她主导的《新型模具止水栓的研制》项目,突破了传统止水栓不能在蒸汽模具中应用的难题,新型止水栓成为一种标准件延用至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砸铜堵水的方式,避免了员工操作上的安全隐患,同时收到良好的经济收益。

      用数据量化质量管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王敏主导的《降低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损失》管理项目,共节省质量损失138.7万元,模具故障率下降了43.4%,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王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获得良好互动。

      持续保持学习内驱力 与智能时代共舞

      在王敏看来,只有持续学习,才能在到已经到来的智能时代持续保持竞争力。

      多年来,为了在质量工作上更加深入,她通过自学考试、在职培训、专题脱产培训、面授教学等多种形式,拿到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质量诊断师、注册质量工程师等,提升了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还主动分享知识经验,积极参与讲课锻炼,成为集团质量系统的专业讲师,培养和辅导了一批兄弟企业的质量专业人才。

      除了自学,她还利用自身在文学爱好上的所长,参加了集团的文学协会,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先进的质量文化。

      她还常通过各种形式向技术管理骨干、一线员工宣贯质量管理理念和统计技术知识,提升质量意识,在本岗位上先后培养了多名质量检验工程师和质量管理人员。王敏用“传帮带”的方式,提升了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王敏告诉未来网记者,“学习,也不一定是走进教室才是学习。在工作当中,多搜集材料、多思考观察,平时注意积累,这也是学习。”

      而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产业工人的冲击,王敏认为应该辩证看待。

      一方面,人工智能能解决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会替代掉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岗位;另一方面,对一些艰苦的、有危险性的劳动力岗位,则是对工人形成了保护。让人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

      这也对产业工人提出新要求,即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学习,培养新技能,学习新方式,真正适应智能制造下的生产环境。 

  • 2018-01-19
    15:16

    新时代精神融入 主题街巷

      甫一走进古城区街巷,便能看见来潮游客拍照留念。“这和我以前去过的古城都不一样,这里文化氛围很浓,前面的街道上还有十九大精神的宣传牌。”李颖说。

      潮州近年来打造了多条主题街巷,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创建主题宣传,把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百姓生活。

      在古城区,甲第巷被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和灯笼随处可见,浓郁的中华文化视觉元素和新时代的精神相得益彰;除了具有潮州特色的宣传画以及展示新时代潮州人精神的宣传画,兴宁巷还充满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元素,写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宣传牌等;在义井巷,从巷头到巷尾,一幅幅“廉、忠、诚、勤、清、仁”等古色古香的宣传牌,与街巷融成一景,形成一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阵地。

      居民群众表示,主题街巷吸引着过往的百姓和游客的目光,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大家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主题街巷不仅仅彰显浓厚的潮州传统文化底蕴,更是将新时代精神与历史愿景相融合。”

      把传统工艺推向国际舞台

      潮州民营经济发达,陶瓷、刺绣、剪纸、乐器、木雕等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和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制品屡创佳绩,共有4件作品纳入吉尼斯世界大全,305件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奖,“枫溪瓷烧制技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世纪70年代,枫溪研制的1.2米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由邓小平同志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在北京APEC会议上,枫溪区柏林陶瓷公司的餐具用瓷和“老安顺”号的手拉朱泥壶双双入选“国宴用瓷”;广东松发陶瓷有限公司制作的航天员徽章搭载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开创了陶瓷产品飞天的历史。

      近年来,潮州本土企业的陶瓷制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陶瓷产业基本风貌的一个鲜亮的窗口。

      潮州刺绣具有古老传统和地方特色,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画面物象浮凸似雕,色彩富丽堂皇。艺人们继承和发展了潮绣的传统技法,制作出绒绣挂屏“牡丹百鸟朝凤”、钉金垫浮挂屏“百岁挂帅”、金绒混合绣挂屏“硕果累累”和钉金绣“九龙屏风”等作品。

      “九龙屏风”采用独特的技艺和绣法,表现出九龙闹海、腾空飞舞的形象,绣工精细,丝缕分明,整个画面堆金积玉、流光溢彩。这件作品连同其他潮绣精品,先后被送到许多国家展出。

      坐落在潮州市湘桥区的潮绣研究所,既为研究传承,也为游客展示,还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家庭妇女、高校大学生等热爱潮绣之人,使学徒们能够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实现自身价值,使潮绣技艺后继有人。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佘燕璇表示,要把传承产业化、精品化,把潮绣等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家。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甲第乐苑”是周钦松利用自己祖宅搭建的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每到周三和周日,“甲第乐苑”的“潮乐”声就会响起,总是吸引不少街坊邻居和来潮游客观看欣赏。

      从2013年成立至今,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童,都曾在“甲第乐苑”表演。“我们不仅在这里唱,也下乡演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周钦松介绍。

      除了“甲第乐苑”的创办人,周钦松还有一个身份——潮州古城区太平街道甲第巷巷长。

      太平街道创新社区治理,率先推行民选巷长,实行巷道居民自治制度,由巷长带领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议事制度,共同讨论解决巷道问题,形成“村居民约”,实行每月定期水洗巷道、共同协调监督巷道卫生保洁,化解邻里纠纷等,通过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居民自治、互助,邻里关系和谐。

      民居文化展览馆谢静君说:“潮州正一天天变美,一步步朝着宜业、宜居、宜游的潮文化精品城市迈进。”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惠州观背村:看得见的巨变 留得住的乡愁

      南方网讯(记者/李润芳 摄影/王仕伸)一幅幅别出心裁的壁画装扮道路,多家文艺小资的客栈进驻乡村,猪圈改造成文化长廊……广东惠州观背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惠州观背村内具有3D立体效果的壁画

      1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走进惠州观背村,见证观背村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变,探讨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变废为宝 打造“高颜值”示范村

      观背村位于惠州罗阳镇中部,北邻广汕公路、广惠高速,地缘优势突出。一直以来,观背村的农民都遵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种养殖,基础建设条件相对落后。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老房子的破败不堪,务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不强,造成村庄环境脏、秩序乱、社会治安差等问题,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时任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第一书记的陈湘接受采访团采访

      面对观背村暴露的种种问题,时任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第一书记的陈湘决定狠下心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引进和发展文化事业。“开豪车不牛,把观背村建设好才牛!”陈湘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靠政府的资金与资源进行改造,村干部应该激发内在动力,积极调动有利资源,带头将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一亩三分地”是陈湘带领村民在18天时间内用两万元改造危房,变废为宝,最终建成一个可供村民歇息交流的院子,这也是观背村文化部落的起点。

      陈湘带领村民建设的“一亩三分地”

      如今的观背村已经大变样:道路整洁干净,仓库变客栈,围墙画壁画,在村里甜品店就能享受下午茶,还有卫生站免费为村民做艾灸。村民郑照喜告诉记者,以前放假年轻人爱往外跑,自从文化部落建设之后,他们都喜欢回家看看家乡的新变化。

      新农村发展是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文化产业的植入和熏陶,观背村顺势而雕,化废为宝,摒除大拆大建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新农村的底蕴和气息的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的投入,并为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了自己独有的乡愁田园风光的气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未来发展道路。

      筑巢引凤 集中文化产业资源

      惠州观背村改造后的小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

      观背村大刀阔斧的“外貌”大改造,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进驻。据了解,观背村现在已经打造入驻的社会团体以及民间协会有43家,意向入驻的有72家。

      在观背村文化部落中,记者发现一家“咏典坊”,聚集着一批音箱发烧友,有意在观背村打造一个原创音乐基地。“我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院子,现在终于在观背村实现。”咏典坊总经理彭捷表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观背村,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和注重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选择改造村内一座老房子,建设音乐小院,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实现交流与分享。

      创享家创始人邱志锋接受采访团采访

      专注于企业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创享家也是观背村引入的文化产业之一,目前已有400家中小型企业进驻创享家平台。创享家创始人邱志锋告诉记者,他最看重的是观背村商业气息较少,还保留难得的田园风光。许多企业家对乡村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相比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他们更喜欢来观背村的创享家与其他企业家交流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观背村文化部落以文化为主题,艺术为载体,突出法德共治的文化,打造集文化交流、文化创作、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地。在村民群策群力的改造后,观背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变,留住难得的“乡愁”,为村民筑起一条回乡之路。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健康扶贫的安徽样本:13天药费5000元 自己只掏200块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视察时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2017年1月17日,记者走访金寨县贫困户发现,随着健康扶贫各项政策的实施,贫困户看病、住院负担大大降低,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过上了安稳日子。

    位于老城区核心位置的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孔华/摄)

      位于老城区核心位置的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孔华/摄)

      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全县现有贫困人口6.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1.2%。

      距金寨县县城一个小时车程的项冲村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村民的经济来源集中在种茶叶板栗和外出打工上,收入微薄。820户居民中有80户是贫困户。申术发家就是其中之一。

    申术发给记者算脱贫账。(孔华/摄)

      申术发给记者算脱贫账。(孔华/摄)

      2012年,在工地开搅拌机的申术发突发脑血栓,落下了说话不利索的后遗症。妻子身体也不好,孩子还在上大学,申家因为申术发这场重病陷入贫困,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家里三四亩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了,每亩每年300元;我是退伍转业的军人,一年有五六千元优抚待遇;自己出8000块,政府补贴16000块,建了光伏电站,一年有三四千收入;村里照顾我,让我当保洁员,一个月收入500块钱……”申术发给记者算起了脱贫账。

      申家人最高兴的是,2016年,在几乎没有花钱的情况下,他家从低矮的平房搬迁到镇里集中兴建的二层楼房里,日子过得比前几年亮堂多了。

      申术发最安心的是,他看病吃药住院不用花大钱了。

      “去年5月,我因为脑梗在镇卫生院住院,住了十几天花了2600多块钱,结果我自己只出了176块钱。”申术发笑得很憨厚,他根本没想到健康扶贫政策对他这样的贫困户照顾力度这么大。

      跟申术发家隔了七八里地的江传胜家也是因病致贫的典型。江传胜患有心脏病,妻子身体也不太好,女儿正在上大学。

    江传胜说,异地搬迁后,生活、看病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好多了。(孔华/摄)

      江传胜说,异地搬迁后,生活、看病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好多了。(孔华/摄)

      “去年9月,我在县中医院做了左腿包块囊肿手术,住院13天,花了5000多块钱,结果自己只掏了一两百块钱。”江传胜告诉记者,他常年服用的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稳心颗粒也都能报销,每次买药只花几块钱。

      “前些天下大雪,雪都快到膝盖深了,我要是没从老房子搬出来,家里肯定停电,人也困住出不来,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多了。”江传胜边忙活边跟记者说。

      因病致贫的申术发和江传胜之所以能享受优厚的报销政策,源于安徽省针对贫困户落实了“两免两降四提高”待遇,率先推出“351”兜底保障和“180”补充保障民生工程等健康扶贫政策。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王宇铭介绍,“两免”即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免个人缴费(120元/人),由财政全额代缴,免收住院预付金;“两降”即降低基本医保补偿门槛,降低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四提高”即提高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在此基础上,贫困人口一个年度内在县级、市级、省级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负担不超过3000元、5000元、1万元(简称351兜底保障)。同时,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简称180工程)。

      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实施后,直接给成千上万贫困户带来了实惠:2017年,安徽省贫困人口住院平均实际补偿比例高达92.5%,较普通参保患者提高近30个百分点,慢病门诊实际报销比例超过95%。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创新传承理念 展现新时代活力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维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著名侨乡”、“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集这些响当当的名头于一身的城市,便是广东潮州。

      1月16日至17日,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一行来到潮州,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潮州致力“非遗”传承发展

      潮州之行的第一站是潮州市工艺美术精品馆,一进门,一扇巨大夺目的三折屏风便吸引了记者团成员们的眼球。

      潮州木雕非遗项目国家传承人陈培臣所雕刻的三折式人物通雕大屏风,曾获全国传统工艺品展览金奖。 摄影:刘维靖

      精雕细刻、金光灿烂,屏风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如果没有讲解人员的解说,简直不敢相信这扇屏风竟是用木头雕刻而成。

      潮州木雕以精雕细刻著称,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刻技艺,还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不同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形成独特的风格。

      工艺美术精品馆展厅。

      在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精品馆中展出有14大类300多件展品,除了潮州木雕工艺品外,还有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绣、潮州抽纱、潮州大吴泥塑、潮州铁枝木偶、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手工拉壶,以及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掐丝珐琅、瓷板画、潮州麦秆画、潮州金银饰品、釉变瓷、潮州婚纱晚礼服等。

      凭借丰富的民间艺术精品,潮州工艺美术精品馆在向国内外展示潮州文化、宣传潮州文化、传播潮州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想要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和文化,这还远远不够。

      免费教学 推动产业化 潮绣传承有创新

      “从2012年开始,我们把潮绣带到学校中,免费教学生潮绣技艺。”在佘燕璇传承基地里,潮绣非遗传承人佘燕璇向记者介绍道。

      在传承基地内学习潮绣的学生们。 摄影:刘维靖

      作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佘燕璇30年来潜心研究潮绣、粤绣的刺绣针法,作品先后获省部级奖励50项,获得技术专利3项。近几年,她致力于向年轻人推广潮绣技艺,将潮绣带入校园,范围也从最早的职高和技校扩展到了小学。

      佘燕璇深知,潮绣文化想要发扬光大,只靠精致的高端收藏品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将潮绣产品化,使潮绣文化深入到百姓家会极大地推进潮绣文化的传承。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衣服、包包、鞋子,还有家居装饰,这些都可以使用潮绣元素。我们把潮绣工艺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潮绣文化更接地气。”

      手拿潮绣手提包的佘燕璇。 摄影:刘维靖

      对于潮绣未来的传承发展,佘燕璇很有信心。她说:“虽然目前潮绣的知名度没有苏绣高,但是政府对潮绣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支持力度大,相信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她还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潮绣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 古巷展现新时代活力

      潮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潮州古城区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升级,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潮州近年来打造了多条主题街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与潮州特色建筑结合,展现潮州文化底蕴的同时,推动先进思想融入百姓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巷——甲第巷。 摄影:刘维靖

      主题街巷内张贴的公益广告。 摄影:刘维靖

      17日上午,在廉政文化主题街巷义井巷的一家旅店院子里,十几位社区居民们正举行交流会,他们轮流发言,内容有解读十九大精神、推荐好家风,还有生活感想。

      社工小丁向记者介绍到,交流会活动是社区居委会组织的,一个月两次到五次不等,目的除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是为了促进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社区居民举行交流会。 摄影:刘维靖

      参加交流会的居民吴先生表示,交流会不强制大家参加,但是每次居民们都很积极,通过互相交流,居民们之间的相处确实更加融洽。

      在主题街巷内,青石板铺成的路面、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与一幅幅富有韵味的公益广告相得益彰,古巷中散发着的不仅是历史名城的文化韵味,更有新时代的活力。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欢迎回家!汕头向全球华侨抛出重磅“橄榄枝”

      网络媒体记者采访团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采访

      南方网讯 (记者/王仕伸)作为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汕头,再一次被推上了改革开放的涛头上。正如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汕头驶入了发展的“快速道”。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

      1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第二站在汕头举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见证汕头如何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侨乡优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前世今生

      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有优势。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世界闻名的侨乡,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具备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又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12月8日上午,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机构在汕头市举行揭牌仪式,标志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正式开始运行。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处于汕头市区核心地带,地处广东省汕头市东部,是汕头海湾新区的核心区域。目前,华侨试验区起步区(包括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珠港新城、南滨新城中心区和广澳港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21.02亿元,已投资落地建设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360亿。

      试验区规划沙盘

      2017年试验区“成绩单”出炉:GDP突破200亿元,增速达9.2%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不仅是推动汕头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正在成为吸引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凝聚世界潮人智慧与力量的“强力磁石”。汕头作为唯一一个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城市,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牵动着汕头的500多万市民,还包括遍布全球的三千万海外潮人的关注。

      众志成城,何惧艰难险阻;同心协力,方能百战不殆。短短三年间,华侨试验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2017年,华侨试验区在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内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26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1-11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02亿元,同比增长14.9%。至2017年12月,存量登记注册企业3648家,总注册资本549.46亿元。今年6月华侨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9月,获国侨办批复在试验区设立全国第17个“侨梦苑”;10月1日,总长16.44公里的东海岸大道建成通车。

      网络媒体记者采访团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采访

      南方网讯 (记者/王仕伸)作为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汕头,再一次被推上了改革开放的涛头上。正如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汕头驶入了发展的“快速道”。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

      1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第二站在汕头举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见证汕头如何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侨乡优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前世今生

      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有优势。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世界闻名的侨乡,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具备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又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12月8日上午,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机构在汕头市举行揭牌仪式,标志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正式开始运行。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处于汕头市区核心地带,地处广东省汕头市东部,是汕头海湾新区的核心区域。目前,华侨试验区起步区(包括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珠港新城、南滨新城中心区和广澳港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21.02亿元,已投资落地建设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360亿。

      试验区规划沙盘

      2017年试验区“成绩单”出炉:GDP突破200亿元,增速达9.2%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不仅是推动汕头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正在成为吸引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凝聚世界潮人智慧与力量的“强力磁石”。汕头作为唯一一个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城市,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牵动着汕头的500多万市民,还包括遍布全球的三千万海外潮人的关注。

      众志成城,何惧艰难险阻;同心协力,方能百战不殆。短短三年间,华侨试验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2017年,华侨试验区在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内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26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1-11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02亿元,同比增长14.9%。至2017年12月,存量登记注册企业3648家,总注册资本549.46亿元。今年6月华侨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9月,获国侨办批复在试验区设立全国第17个“侨梦苑”;10月1日,总长16.44公里的东海岸大道建成通车。

      亮点:引来金融“活水” 激发经济活力

      2015年9月,华侨试验区创设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截至2017年10月份,“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486家(展示层482家、交易层4家),其中8家成功转板到“新三板”,意向融资额68.46亿元,改制转板功能和融资通道功能日益显现。在此基础上,还获批设立“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打造涵盖债权和资产收益权等证券化业务范畴的金融创新平台。

      立足汕头市政府赋予试验区直管区为全市唯一私募基金注册地的政策优势,华侨试验区高效做好私募基金登记设立工作,截至2017年10月,在试验区注册基金公司共15家,预计首期规划超过68.5亿元,总规模约400亿元,重点在投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优势:优质的营商环境成招商引资 “杀手锏”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大都将经济发展列入政府工作优先级的目标,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自明。

      华侨试验区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倾力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政务通道为企业服务,并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先照后证”、“多证合一”、“一址多照”、“一照二址”等改革措施。

      另外,在服务重点项目上集中解决项目审批、用地、融资以及其他急需解决协调的重难点问题,在推进南滨新区、华侨金融城、东海岸新城和广澳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为包括侨商经济在内的华侨、潮商、民营“三大经济”提供最优质、最高效、最便捷的服务,在服务效率和投资合作等方面着力打造新的“汕头速度”。

      试验区施工现场

      未来:“走进来”和“引出去”双向发力

      记者从现场获悉,华侨试验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多方位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走进来”“引出去”服务。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育斌表示,将持续推进以侨梦苑为重点的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2017年12月14日挂牌运作为新起点,“打造吸引华侨华人创业创新、侨商产业聚集、高端人才集聚的乐土”。除此之外,他还表示华侨试验区将更加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粤港澳产业共建,深化产业共建与金融创新。通过借鉴香港国际资源优势、深圳等地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共建。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光明网潮州讯(文/图 记者 董腾飞)潮州古街巷的民宿客栈内,人们围坐在一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党员同志谈认识、谈体会、谈实践,百姓群众谈家训家风、谈亲身感受、谈收获和提升,一团和气,暖意融融。“喝喝茶聊聊天,用老百姓爱听爱说爱看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这样的方式用潮州话讲叫‘卖莫’(不错)”,对于王延平和街坊邻里来说,十九大精神本来就接地气,学习十九大精神早已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谈的事。

      1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 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走进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古巷民宿内的这场“十九大精神宣讲会”引得不少游客驻足。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王延平在古街巷民宿内参加“十九大精神宣讲会”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社区群众畅谈家风家训

      “我自己的事情,真情实感地写,昨晚用了半小时就写好今天的发言稿。”王延平告诉记者,作为基层党员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老百姓心头,落实到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群众没法深入理解长篇大论的内容,街坊邻里像这样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把十九大精神接地气,这种形式非常好”。“我们巷子每个月都要组织两三次这样的活动,地点选在居委会、百姓家里都是常事,后来拓展到民宿客栈就是希望让游客把我们的学习心得传播开,让游客耳濡目染。”巷长吴耀潮已经年近古稀,被巷道居民推选为巷长后组织居民议定“村居民约”,共同治理街巷事务。吴耀潮告诉记者,形式灵活地学习十九大精神在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历史古街巷内并不鲜见。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社区义工在古街巷民宿内参加“十九大精神宣讲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2011年6月11日,以甲第巷为首的义井、兴宁、甲第三巷,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成为广东省唯一经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历史文化名街。潮州深入挖掘古城区不同古街巷人文历史,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有机结合,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巷——甲第巷、廉政文化主题街巷——义井巷、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主题街巷——兴宁巷等多条主题街巷。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内一社区活动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巷——甲第巷

      甲第巷东通太平路,西通下西平路,甲第巷全长290米,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府第民居建筑,集中展示了潮州传统府第建筑的营造风格和装饰艺术,是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最著名的历史街区,也成为研究古代潮州经济社会、民俗风情的宝库。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甲第巷采用数十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宣传画和灯笼,传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

      ——甲第巷16号资政第,现为“湘桥区民居文化展览馆”。是潮汕民居中一种典型建筑样式――四点金的衍化,它的前身是民国七年(1918)任潮安商会的副会长、“蔡泰泉银行”经理蔡见六建成的“蔡厝祠”,是潮州著名的祠堂之一。现成已成为甲第巷一大旅游看点,也是外地人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

      ——潮州市湘桥区潮绣研究所位于民居文化展览馆二楼,潮绣研究所的挂牌成立,既为研究传承,也为游客展示,并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家庭妇女、高校大学生等热爱潮绣之人,使学徒们能够掌握多一门生存技能,实现自身价值,使潮绣技艺后继有人。

      ——“甲第乐苑”是太平街道甲第巷巷长周钦松利用自己祖宅搭建来的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每周周三和周日,“甲第乐苑”的“潮乐”声,总会吸引不少街坊邻居和来潮游客观赏驻足。

      ——蔡荣祥鼻烟壶世家,是潮州鼻烟壶精品的诞生地。潮州市祥铭鼻烟壶研究所,原是一处破旧民居,现在修葺一新,已成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廉政文化主题街巷义井巷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

      廉政文化主题街巷——义井巷

      义井巷东通太平路,西通下西平路,巷长297米,宽3.3米。义井巷是潮州“南门十大名巷”之一。义井巷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民生淳朴,汝南茶舍和朱宅大院至今还保存着他们前辈留下来的良好家风家训。结合人文历史资源,当地夸将廉政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把义井巷打造成以“廉”为主题的廉政文化主题街巷。在义井巷,巷头到巷尾的“廉、忠、诚、勤、清、仁”等墙画制作与古巷融成一景的廉政文化宣传牌等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过往居民和游客对廉政文化的深刻印象。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

    【网络媒体走转改】坐下来、聊起来、融进来 潮州古巷里的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

      主题古街巷

      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主题街巷——兴宁巷

      兴宁巷东通太平路,西通下西平路,长290米。兴宁巷取兴旺安宁之意,它也是潮州“南门十大名巷”之一。兴宁巷作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主题巷,把十九大精神融入到居民生活,大力营造团结奋进、兴旺安宁的主流宣传氛围。设置十九大精神宣传画、具有潮州特色及新时代潮州人精神宣传画。历史建筑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成为兴宁巷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时吸引周边居民及游客驻足参观。

      积极创新社区治理,率先在潮州推行民选巷长,实行巷道居民自治制度。由巷长带领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并建立议事制度,共同讨论解决巷道问题,形成“村居民约”,实行每月定期水洗巷道、共同协调监督巷道卫生保洁,化解邻里纠纷等。通过观念转变,实现居民自治、互助,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 2018-01-19
    15:09

    一位台湾女生在大陆“五线城市”的感慨

      在北京读研的台湾女生近日火了

      不少网友熬夜看完她所有视频

      有人说她是台湾青年中的“战斗机”

      也有基层扶贫干部对她表示感谢

      

      当地政府大力扶贫的做法打动了她

      来了这边才知道,什么是扶贫、什么是政府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我很难想象一个政府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让整个村1000多户人家签下易地扶贫搬迁,我觉得这些种种的事情让我非常非常的惊讶!

      其实不必惊讶,你看到的只是扶贫的一个缩影。

      为了脱贫,中国有多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贫困状况十分严峻。

      困难难不倒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按照我国扶贫标准,1978-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我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2013年底,我国还有近1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4年年底前,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2014年10月14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情况。据介绍,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

      与贫困斗,一张巨大的决战图已迅速在中国大地铺开。

      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和贫困打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这场扶贫战役,我们都能参与其中。

      脱贫的成果是显著的,五年来,全国农村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年均减贫1391万人,这是从未有过的。

      超乎想象的“五线”城市市容市貌

      肆零说,这座“五线”城市的市容市貌

      超乎我的想象

      “I like it”

      我们一起来看看临夏的市容市貌吧

      还有这里的学校

      其实

      还有很多美丽的城市

      没有北上广那么有名

      但是风景也很不错哦

      ↓↓↓

      四川泸州网友

      秦皇岛网友

      丹东网友

      柳州网友

      网友热评

  • 2018-01-19
    15:09

    新春走基层,网媒再出发!看粤、皖新时代故事......

      2018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如春的广东,雪后的安徽,迎来了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网媒人。新时代,网媒人再启征程。传播君兵分两路在广东、安徽实地探访,见证这群网媒人如何用妙笔描绘新时代故事。

      1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同步举行。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高翔,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出席启动仪式。未来一周,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将深入广东、安徽两地进行采访报道。

      1开篇之作,开启新时代新梦想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既是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开篇之作,又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首场网络主题活动。

      活动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面展示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报道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激发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2深入基层,展现新时代故事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广东站首站在深圳进行探访。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经济特区。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来自千龙网的查甜甜说:“采写改革开放40年来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是我此次报道的重点,要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的累累硕果。”

      “我们将用自己的相机和笔,记录广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探索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社会治理、创新创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青年网的张潼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广东站探访团将深入广州、汕头、惠州、潮州等多个地市实地探访。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安徽站首站在凤阳县小岗村进行探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先后诞生、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1978年,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因之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八闽大地的福建省采写‘温暖中国’的动人故事,今年我在自己的家乡安徽采写‘新时代’的故事。在接下的一周里,我们将用笔和纸,用光和电,用心和情,记录新时代7000万江淮儿女奋发有为的动人场景、美丽瞬间、大美诗篇。”央视网孔华说。在她看来,基层在哪里,新闻就哪里,新时代的好故事就在哪里。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安徽站探访团将走访六安、芜湖、黄山等地。“当好基层群众小学生,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向改革创新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用心感受江淮儿女筑梦新征程、创造新业绩的生动实践,从中汲取素材、汲取营养、汲取能量。”中安在线的郑武文杰说。

      此次“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将于1月中旬至2月底展开,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部分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人员,分别在广东、安徽、四川三省示范展开“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其他各省区市自主组织属地主要网站开展各具特色的走基层活动,全面展示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把蕴涵在人民群众中的感人故事展现好、传播好,记录改革巨变,描绘开放华章。

       本文 信息来自传播君现场报道。图片由传播君刘沁娟、杨洋拍摄。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安徽小岗村:农民变股东分享发展红利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图片由小岗村提供)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图片由小岗村提供)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安徽省小岗村视察,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多过去了,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时代新梦想”2018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一行来到小岗村,听,这里的改革故事;看,这里的翻天巨变;探索,这片改革与创新热土上的神奇密码。

      严金昌:分,大包干吃饱肚子

    当年签下大包干协议的农家已成小岗村重要景点。

      当年签下大包干协议的农家已成小岗村重要景点。

      “要怕就不干,干了就不怕。”75岁的严金昌豪气干云。“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78年11月24日夜里,严金昌和其他17位小岗村村民签下“生死契约”,以托孤的形式,悄悄地在小岗村开始大包干。1982年,全国才开始推广大包干。小岗村因此被称为中国大包干发源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开始的地方。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吃不饱肚子、靠吃救济粮的小岗村不仅吃饱了肚子,有了余粮,还上交粮食给国家和集体;当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

      40年过去了,当年冒着“坐牢杀头”风险的严金昌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

      严金昌每个月能拿1800月工资,他跟二儿子一起生活。二儿子一家开的金昌食府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严家30多亩地已经全部流转。

      “时代在变化,改革也不能停。我把土地流转给大户,一亩800块钱,不仅收入没有减少,我们还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能去工厂打工,在家开农家乐。这就是双赢!”严金昌透露,随着村里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教育培训等,现在,小岗村的很多年轻人都留在村里,他的大孙子和二孙子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小岗村工作。

      程夕兵:合,流转土地走向富裕

    小岗村发展观光旅游业,打造农业科技园区。(殷兆松/摄)

      小岗村发展观光旅游业,打造农业科技园区。(殷兆松/摄)

      “2016年4月25日,习总书记跟我们座谈时提出,要多种粮,重好粮。这些年,我一直都在摸索新路子。”小岗村粮食种植大户程夕兵介绍,为了扩大生产,提高效益,2016年到现在,他又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农机大院、烘干厂房和育秧工厂。

      这些设施和设备一旦全部投入使用,全部实现收种机械化后,每亩地能减少100元左右的支出。这笔节省下来的费用,对流转了380亩土地还帮人种植210亩土地的程夕兵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54岁的程夕兵从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摸索机械化种植,几年下来小有成就,“不计算农机、厂房等投入,一年最少也有二十来万收入,遇到丰年三五十万元也不成问题。”

      40年前,严金昌等村民因大包干吃饱了肚子;40年后,程夕兵靠土地流转、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走向富裕。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改革探索村民变股民

    小岗村打造美丽乡村,每年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图片由小岗村提供)

      小岗村打造美丽乡村,每年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图片由小岗村提供)

      “小岗村一夜迈过了温饱,为何后来二三十年没能富裕?”面对这样的疑问,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毫不讳言。

      他说,2004年之前,小岗村一直都在沿袭传统农业模式。直到2004年,沈浩(2009年11月,因突发疾病不幸在小岗村病逝)来村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小岗村才开始兴建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教育培训等产业,农民的腰包才慢慢鼓了起来。

      “农村要继续改革,不能忘记改革。”程夕兵也同意这种说法,只有改革创新,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扮演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领头羊角色的小岗如何再出发?

      刚刚履新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李锦柱已经有了答案,“要在处理好农民跟土地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后,小岗村的发展迈入新阶段。比如,小岗探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通过‘公司+品牌’等形式,将小岗村的有形、无形资产折算成428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人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目前,县政府已经为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颁发了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建立了股东台账,填制了股权证明书,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等权能,小岗村村民真正从农民变成了股民,他们将以股东的身份获得小岗村发展的红利。”

      数字证明,小岗村正迈向历史发展新阶段:2016年,小岗村村集体收入680万余元,预计201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800万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二十年。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加上这么多惠农好政策,我相信明天生活会比今天好。”严金昌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 2018-01-19
    15:09

    【网络媒体走转改】从土地来,到土地去——小岗村新农民的致富经

      新华网安徽凤阳1月16日电(赵凤艳)近年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依托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新华网记者近日走访小岗村,这里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一批思想活跃、敢想敢干的新型农民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正深刻改变着农村的旧面貌。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新华网 赵凤艳 摄 

      种田也要新思维—— 

      —个种粮大户的现代农业之路 

      几天前,一场大雪压垮了自家几个大棚的骨架,55岁的村民程夕兵正马不停蹄地忙活着。他一边忙活,一边盘算着2017年的收成,规划着新一年的种植。程夕兵笑称,自己是个大忙人。

      这位大忙人,是小岗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4年,他从土地流转中看到机遇,开始尝试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粮食种植。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他2016年的收入有20万元,2017年上半年收入已达30万元。

      “起初,我家里人是坚决反对的。他们觉得投入大,万一赔了可不得了,而且我们两口子身体都不好,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劳动量。”因为这个,家里没少起争执。但是程夕兵认为自己这辈子最会做的事情就是种地,“一个农民不种地,干什么去呢?”看他态度坚决,家人也就慢慢转变了态度。

      但是,难关又来了。

      “流转来的土地分散且高低落差大,极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程夕兵一面反复走进乡亲们的家中联系交换土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一面再出钱平整流转来的土地。截止2017年底,程夕兵总共种植流转、代种土地近600亩。而这三年,程夕兵光在土地平整上就花掉十几万元。

      程夕兵深知,现在种地跟过去不一样了,要科学种粮,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路子。“开始流转土地的时候,我就通过自筹、贷款等形式购置农业机械。”程夕兵说,“现在除了施肥,从平整土地开始,到育苗、插秧、打农药、收割、烘干,全都实现了机械化。”

      程夕兵算了一笔账,以水稻插秧为例,插秧时节气温高,人工成本就高,一亩地差不多需要300元左右,而且温度超过40摄氏度就不敢用人工了。全用机械就不存在受天气限制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工费,极大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谈及未来的打算,程夕兵想要建个农业产业链,从粮食种植到消费者的餐桌实现一条龙服务,打造真正属于小岗村的品牌,多种粮、种好粮,从源头上保证质量,让每个人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产品。

    小岗村养猪大户殷玉荣接受记者采访。 新华网 赵凤艳 摄 

      从“败家女”到年收入50万—— 

      一个“打工妹”的返乡创业故事 

      早上6点,天还没亮,殷玉荣就起身准备打扫猪圈了。这个冬天,小岗村似乎格外冷。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过了好几天都还没融化干净。殷玉荣倒不觉得冷,只要猪苗们好好的,她心里就踏实、暖和。

      1979年出生的殷玉荣,是小岗村的养殖大户,2016年获评小岗村致富带头人。目前,殷玉荣的养殖场年出栏仔猪、肥猪共800头左右,2016年销售收入50余万。

      “以前在外面打工时,看到村里人在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便按耐不住回村创业的想法。”从学校出来后,殷玉荣就到县城打工了,她在水泥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快递员,还跟丈夫一起跑过运输。“再说,看着家里那么多土地荒着,心里难受,就想做点事。”

      做什么呢?“起初我的想法是觉得养猪简单,反正家里有地,修个猪圈,就开始养猪了。”2012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办起来了,但是打击也接踵而至。因为缺乏养殖专业技术,遇到小猪拉稀、口蹄疫、育苗注射等问题,殷玉荣就发慌,她不会打针呀。“那时候,我哥哥也养猪,会一点养殖技术。我就跟他学打针,但是学不好,一下子打折了十几个针头。”

      殷玉荣吃了技术缺乏的亏,加上开始的几年市场行情不好,她的养猪场连亏三年。“那时候家里人都叫我‘败家女’,养猪养的快把家赔掉了,强烈反对我继续养猪。”但是殷玉荣不甘心,她请求家人再给她一年试试,如果这一年再不行,她就从此放弃养猪创业的梦想。

      此后的日子,殷玉荣更加勤奋学习养殖技术。“那时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把技术人员都问烦了。”2015年下半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开始赚钱了。虽然“第一桶金”只有三四万元,但足以让殷玉荣欣喜若狂。“那三四万元比三四十万元还重要,因为我养猪从来没有赚过钱呀!”2016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殷玉荣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50万元。她终于在家乡创业成功,证明了自己。

      现在,殷玉荣的养猪场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不愁销路。她自己也成了养猪技术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养殖问题。谈到未来的打算,她信心满满:“现在村里规划建新的养殖区,到时我也会搬过去,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程夕兵和殷玉荣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新农民的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凭借智慧、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向土地要效益,发家致富。他们让“农民”二字不再只是一种身份,更成为一种时髦的职业。

      采访中,程夕兵多次谈到自己最担心的是自然灾害,往往一遭灾,大半年的收入就没了。而殷玉荣也表露了自己对养殖技术的渴求。在家乡创业的农民有想法、有干劲,也有压力、有忧虑,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帮扶力度,解决他们创业守业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乡村活力,留住乡愁。

  • 2018-01-18
    10:39

    【网络媒体走转改】深入体验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主题街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潮州1月17日(记者宋雅静)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主题街巷参观采访。

       记者在这里深切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内敛与厚重,内有“讲究”的精髓,外有“传承”的环境。当地居民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潮州永远是全球潮人的精神文明家园,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我们潮州人都是参与者,这就是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潮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潮州古城区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升级,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潮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创建主题宣传,近年来打造了多条主题街巷,把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融入人民生活情境。

       记者在古城区看到,甲第巷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巷,制作了60多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和50多个灯笼,结合古城文化特色,运用浓郁的中华文化视觉元素传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等内涵;在古城区道后巷,制作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和文明创建宣传画。兴宁巷打造成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主题巷,设置了12幅十九大精神宣传画、6幅具有潮州特色的宣传画及4幅新时代潮州人精神宣传画。在义井巷,设置了一批廉政文化主题宣传画。同时依托汝南茶舍、慢居客栈等阵地,将其打造成富有潮州特色的建筑,彰显浓厚的潮州传统文化底蕴。重点采访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了解潮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让游客耳濡目染,入心入脑。

  • 2018-01-18
    10:39

    (网络媒体走转改)汕头:守护非遗,在传统中寻求创新

      潮剧演员正在表演潮剧《十八相送》。夏凡 摄

      唱腔别致的潮剧、针法反复的珠绣、精美绝伦的潮阳剪纸……1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采访团走进汕头,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娘知道,掩护重担你独立撑持;抚伤痕,娘心如绞老泪滴。”在老妈宫戏台,广东潮剧团为观众带来潮剧《红军阿姆》选段。该剧以吴南生报告文学《松柏长青》、潮剧《革命母亲李梨英》为基础,以李梨英的感人事迹为素材,着力表现一位朴素而坚韧的母亲形象。2017年11月,该剧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

      张阿婆带着年幼的孙子孙女来看这场演出。“我从小就是听着潮剧长大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她表示,虽然现在娱乐方式多了,听潮剧的次数少了,但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听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像潮剧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汕头有13项之多。2017年6月,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这是汕头第一所市级的非遗展示馆,其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规模在省内均居前列。

      传承与创新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现如今,汕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仍然以家族为脉络传承。

      胶水、铁片、丝线、尖嘴钳,这些都是赵岱丽制作“盔头”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头发花白、戴着眼镜,但她手上的功夫十分利落。赵岱丽的丈夫,是汕头市级非遗项目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衍庭。四十多年前,她跟着丈夫入了这一行。

      盔头。夏凡 摄

      盔头,即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在潮剧盛行的汕头,盔头的需求量不小,但工艺极其复杂:制作一顶花旦的盔头,由60多块铁片组成,需要数十道的工序、耗时4天才能完成。“必须一道道工序做下来,没有捷径。”赵岱丽说,许多年轻人对此望而却步,夫妻俩一直没有收徒,仅靠两个女儿将手艺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寮嵌瓷省级传承人许少雄年幼时便跟随爷爷学习嵌瓷技艺。经过他的一双妙手,破碎的茶碗可以华丽“转身”,变成精美的陶瓷拼贴工艺品。嵌瓷是以潮汕风格为主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多用于祠堂、庙宇、民居等大型建筑物的屋顶或瓦片装饰。

      大寮嵌瓷。夏凡 摄

      对于晚辈愿不愿意继承他的衣钵,许少雄并不担心:“我们应该让年轻人自己选择要走的路。如果他们以后对传统手艺感兴趣,自然会跟着学;不感兴趣也不能强求。”

      汕头市级非遗项目珠绣传承人洪裕静也认为,培养兴趣对于文化遗产传承十分重要。她一手执针线,串起盘中的彩珠,在缎面上来回翻飞,才一会儿工夫,一个人物的轮廓就形成了。她所传承的珠绣起源于唐朝,明清时期广泛盛行于潮汕民间。

      “针对那些对非遗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政府可以适当给予补贴。”洪裕静认为,与其他技能不同,学习传统技艺往往周期长、成本高、收效慢。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鼓励新鲜血液进入非遗领域。

      如今,传承传播非遗的形式多种多样。每逢周三,国家级非遗项目潮阳剪纸市级传承人陈小燕就会到汕头大学开设手工班,教学生们学习剪纸。“学生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每次50个名额很快就会报满。”她说。

      陈小燕展示剪纸作品。夏凡 摄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更多。”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陈小燕惊喜。她常常把学生们现代化的设计灵感和自己掌握的传统纹样、技法相结合,让作品锦上添花。“过去我从没想到,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可以和英文字母、卡通形象融合,学生们激发了我的灵感。”

      在《红军阿姆》导演卢昂看来,如今传承传统文化,势必面临保留传统精髓与创新形式的平衡问题。“现代潮剧,既要让老一辈看着可亲可敬,也要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他认为,在创作中,剧团着力将最有特点的潮剧元素放大,并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对舞台进行重新包装,让观众对潮剧感兴趣,想看、爱看。

  • 2018-01-18
    10:39

    【网络媒体走转改】深圳南山区有个“网红公园” 透露打胜“人才争夺战”密码

      2017年11月1日,深圳人才公园正式开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中国青年网深圳1月17日电(记者 张潼)“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网红公园’了”。1月16日,来自深圳职业学院的学生马蓝椀这样对记者说道。

      马蓝椀口中的“这里”,正是在2017年11月1日正式开园的深圳人才公园。作为义工的马蓝椀已经记不清自己给深圳人才公园的游客们做了多少次讲解,“人才公园现在是来深圳‘必打卡’的地方”。

      人才公园背后的“人才经”

      深圳人才公园作为深圳公园中的“小鲜肉”,虽然开园只有2个多月,却因绝佳的地理位置、优美的风景和独具特色的公园景观赢得了深圳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公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双核心区”。腾讯、阿里、百度、华润、恒大等公司总部大楼就矗立在公园边,成了公园一道不可忽视的“背景板”。

      深圳人才公园具有绝佳的地理位置,被誉为镶嵌在深圳湾“项链”上的一颗璀璨“吊坠”。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这座公园是全国首个、也可能是全世界首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深圳市南山区组织部副部长谌再稳说道。

      “人才”是公园的主题,这一抽象的主题如何化为更具象的表现形式?深圳人才公园给出了答案。

      公园中人才景观星罗棋布,通过雕塑组群、数字元素、文字符号等形式,建设人才功勋墙等人才元素景点,重点展示名人风采,传播人才文化。

      光有景观还不够,深圳人才公园还设立了求贤阁、群英荟等院士讲堂、多功能厅,力求全方位、立体展示深圳的人才风貌,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人才服务。

      采访中,公园中的人才驿站正在举行讲座。这座驿站是公园党群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把“高举团旗、跟党一起创业”的号召落到了实处。

      公园中的人才驿站,也是公园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从1到10万,南山数字中的人才玄机

      “古有高手华山论剑,今有英才南山筑梦。坐落在南山后海片区的深圳人才公园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最佳写照。”南山区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局局长绍侃彦这样说道。

      梦想照进现实?南山有什么资本这样说?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一座雕像说起。

      在深圳人才公园内,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目测远方的雕塑引起记者注意。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牛憨笨。

      公园中的牛憨笨雕塑。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1999年,牛憨笨带领一个科研团队来到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市的第一位院士。“牛院士带给深大一个光电学科,推动深圳一个光电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三个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光学工程更被评为广东省攀峰学科,高端人才对深圳发展的引领作用初现。

      1999年引入第一名院士,现在的南山区拥有多少名院士了呢?答案是15位。

      或许一组数字更能直观的感受南山区在人才方面的“富有”。在南山区现有从业人员和常住人口中,人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总量为66 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1.25%。

      其中,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全职院士15人,中央230人,孔雀计划累计1865人,省、市创新团队总数77个,市高层次人才累计3000多人,在站博士后1546人,博士8000多人,“海归”学子5万多人,高科技人才高达10万。

      从创新驱动到人才驱动

      从1到10万,南山区在“聚才”上有什么诀窍?还得在公园中找答案。

      在深圳人才公园,有一方石刻格外醒目。长方形石头上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所说的话:“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公园中的石刻: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刻揭示了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这是整个公园的灵魂基石,也是整个南山区人才政策的基石。”谌再稳说道。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了能够在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南山区在吸引人才、服务人才、选拔人才等方面独具门道。

      “自2016年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实施‘领航计划’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生态先行区的意见》以来,南山招才揽智,收获颇丰。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干货满满,政策落地收获满满。”绍侃彦说道。

      据了解,南山区对于“领航计划”认定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科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资助50万元;对于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领航团队”,支持额度可以达到每团队最高1000万元。同时,认定为“领航人才”即可在南山享受到医疗、教育、文体、安居等9大类综合配套服务。

      如今,南山的人才政策正在开花结果,吸引着不少海外高端人才的目光。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海外人士在深圳人才公园开园活动中,对南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最终决定赶在45周岁深圳市留学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前,举家回国到深圳市南山区定居发展。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南山对人才的向往。这句改编自一首歌歌词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南山对人才的态度。

      “十九大之后,南山将继续多措并举,创建链条式人才服务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专区’模式,筑牢校企对接平台,创新海外人才服务机制揽才,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才,发挥人才政策杠杆作用引才育才,坚持弘扬工匠精神与推动就业创业并举,为南山奋力谱写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新篇章,在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迈向全球标杆城市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中提供强有力支撑。”绍侃彦说道。

  • 2018-01-18
    08:44

    【网络媒体走转改】“燎原星火”,光伏扶贫点亮金寨人致富梦

      大众网六安1月18日讯记者 樊思思)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被誉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1929年5月,轰轰烈烈的立夏节起义在此爆发,革命力量从此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展、壮大。历史永远铭记革命老区的贡献,时隔80多年,金寨县再迎巨变,光伏扶贫、特色产业帮扶、金融扶贫……一项项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如同“燎原星火”,又一次照亮了皖西大地,点亮了金寨人的脱贫致富梦。

    从金寨县法院来到项冲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陈玉婷,给记者们讲起了三年多来全村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

      从大学生村官到第一书记,她用三年见证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项冲村是金寨县白塔畈镇唯一的贫困村。全村820户3048人,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茶叶、板栗和务工,直到2014年,全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贫困发生率超过12%。1月17日下午,“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们来到项冲村村民服务大厅,负责介绍情况的陈玉婷面带喜色,“光去年就实现脱贫35户,现在全村贫困户就剩下18户20人了。”陈玉婷是金寨县人民法院对口帮扶项冲村工作队的副队长,自打2014年一头扎进村里工作,她眼瞅着村民们一家家摘掉穷帽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想过好日子关键靠增收,项冲村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就业两条路,有效突破了增收瓶颈。陈玉婷告诉记者,村里一方面积极鼓励贫困户种植茶叶、板栗,养殖白鹅、黑毛猪等本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小额扶贫贷款等政策,为贫困户创业解决资金难题。2017年为17户贫困户办理小额扶贫贷款8.5万元,另有7户贫困户通过分贷统还,共贷款30万元。与此同时,村里帮助18户贫困户申报护林员、道路养护员、水利管道员等公益性岗位,再加上村内大户带动等,让72户贫困劳动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照顾家庭和增加收入两不误。

    从空中俯瞰白塔畈镇刘冲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区,亮晶晶的太阳能电视板漫山遍野,十分壮观。

      谈到为啥要到这个贫穷的小村庄来工作,陈玉婷笑了。“我以前做过大学生村官,考入县法院后,想要为老百姓做点啥的想法一直在。”从2014年到2017年,项冲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先后投入1264.51万元新建通村组水泥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改造供电线路,新建农民文化乐园、卫生室等,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在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同时,项冲村也实现了2017年初制定的村出列目标,顺利摘掉贫困村帽子,翻开发展新篇章。

      小小一块板实现脱贫梦,光伏扶贫“四条路”让村民坐收红利

      在距离项冲村不远的刘冲村,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顺着大路走出村子,迎面就是漫山遍野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夕阳下反射出万道光芒。透过航拍器的镜头从空中往下看,那景象更加壮观。与普通太阳能电站相比,白塔畈镇的光伏电站身份更“特殊”,这里产生的每一度电,都凝聚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我们镇推行的光伏扶贫,可以总结成四种方式,村民无论通过哪一条路参与,都能增加收入获得实惠。”谈起光伏扶贫项目,白塔畈镇镇长吴飞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光伏扶贫第一种方式是社会资本投资建大型发电站,村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投资企业,每年获得固定收益。第二种是白塔畈镇集资建的扶贫电站,贫困户可以入股分红,对于没钱入股的贫困户,镇上还能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贷给他们本金。一户贫困户入股5000元购买一股,持股4年,每年可分红3000元,到期后退股返还本金,相当于增加了12000元左右的收入。第三种是以村为单位建设的1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七八万元,用于改善村里基础建设等投入。第四种是分散安装在各家屋顶的3千瓦分布式光伏,普通村民每户投入2.4万元成本,贫困户则只需投入8000元,剩下的1.6万元由扶贫专项资金补贴。安装后,每年发电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收益。只需要简单清理维护,整套光伏发电设备用上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白塔畈镇刘冲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区一角。

      记者了解到,如今,由信义光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刘冲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年发电量1.2亿千瓦,每年实现利税3000万元,已成为金寨县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白塔畈镇的刘冲村、楼冲村等9个村已经建成集中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近500兆瓦,年发电7亿度左右;12个行政村建成了100千瓦发电站,641户建成了3千瓦光伏扶贫电站,顺利实现增收。光伏发电项目为金寨县提供了一条“农光互补,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正在成为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大功臣。

      光伏发电不仅照亮了革命老区的发展之路。据省扶贫办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入推进光伏扶贫是安徽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省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总量199.3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 2018-01-17
    08:59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手抓扶贫一手清权力,东陵村把实惠送到村民心窝里

      大众网凤阳1月17日讯 (记者 樊思思) 从安徽省凤阳县县城往西南8公里,有一处与明皇陵仅一墙之隔的村子,叫东陵村。这里没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也不像农村改革起源地小岗村那样声名远扬,但在过去十年中,东陵村让几十家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让百姓对于自个儿的权益看得见、摸得着,更把实惠送到了村民的心窝里。是什么让东陵村人的日子越过越舒心?1月16日,“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们走进这座小村庄,透过一个个普通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一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走进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大棚外冰天雪地,棚内却满眼绿意,各种蔬菜长势正旺。

      从贫困户到承包大户,大棚草莓“甜”了生活“红”了日子

      棚外冰天雪地,棚内绿意盎然,刚摘下的草莓鲜红饱满,一口咬下去清甜四溢。走进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记者们奔波半天的劳累立刻被这翠绿与清甜一扫而空。2008年,东陵村在大庙镇的支持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最初只有20名社员,社员入股资金不到9万元。经过十年的发展,合作社成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尤其是眼前连成片的大棚,每年都能给承包户们带来数十万元的收益。

      “这边一排大棚都是我包的,蔬菜、草莓啥都有。赶上最好的年份,一年能收入十几万。”40岁的陈如芬是村里的承包大户,眼下总共承包了31个大棚,实在忙不过来,她干脆把妹妹都叫过来帮忙。但在十年前,陈如芬一家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她靠打工和做小生意赚来的一点钱拉扯三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转机出现在2009年,村里的合作社成立了,大棚也建起来了,村干部主动来找陈如芬,让她租大棚搞种植,租金等赚了钱再交。“我当时就答应了,村里还派了大学生村官给我提供技术指导,这就是搭好平台帮我们脱贫致富嘛。”

      承包大棚的头两年,陈如芬就尝到了甜头。有了好的技术和平台,产品、销路都不成问题。往后几年,她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承包的大棚增加到七八个、十几个、三十多个,种植品种也扩展到草莓、生菜、茼蒿等多种蔬菜水果,收获的产品不仅批量销售,还发展起了草莓采摘项目,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家里三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13岁,正是读书用钱的时候。陈如芬不担心,“现在开支虽然大一些,但我守着这些大棚好好干,能负担得起。”2016年,陈如芬在凤阳县城买了房,只要这好政策不变,她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给产业扶贫算了一笔账,2016年,光是合作社这一项,平均每户贫困户能增收6000元左右。”东陵村党支部书记李筱姣告诉记者,截止到2016年底,合作社共流转土地839.52亩,建设钢架大棚100多个,村里的创业贫困户只需交付少量租金,就可以投入大棚蔬菜的创业。几年来,已先后帮助刘志文、陈如芬、李树林、张建清等20户贫困户就业,其中6户贫困户成功创业。到2016年底,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20人,当年实现盈利80余万元。

    自从在东陵村合作社承包大棚,陈如芬一家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在县城里买了房,日子越过越红火,捧着刚从自家大棚里采摘的草莓,陈如芬讲起了自个儿的脱贫致富经。

      百姓利益无小事,“小微权力清单”让制度规范、日子舒坦

      脱贫致富只是东陵村改革、发展的一部分,上千户人在一个村里生活,大大小小的利益说不清、理不顺,这日子就没法过得舒心。以低保审批为例,在李筱姣的印象中,村干部因为人情关系很难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清除出去,这种情况在以前时有发生。不该吃低保的人清不出去,该吃低保的人进不来,矛盾就这么产生了,村民利益受损不说,大家心里也都不痛快。再比如,东陵村是省级美好乡村试点村,以前,一部分老百姓不管自己符不符合建房条件都想着盖房,村里拿着上级文件解释,老百姓很难接受,矛盾越积越多。

      “有了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大家按照规定敞开来办事,许多类似的棘手问题都能解决了。”李筱姣告诉记者,2015年9月份,东陵村在全县率先试点推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明确了村级组织、村干部的岗位职责,理清了权力边界。东陵村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全部上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小组长会议,反复对清单制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让村民们都弄明白这个清单是咋回事、怎么运行,也给所有村干部都戴上“紧箍咒”。“就是要让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查,晒在阳光下,老百姓看清楚了,自然就没有猜疑,按规矩办事了。”

      权力清单化、阳光化的成效十分明显。据介绍,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行至今,东陵村审批宅基地、审核低保户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按照清单列出来的规定,东陵村对全村所有低保户重新审核,将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原低保户全部清理出去,符合条件的18户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大到危房改造上报哪些户,小到广告公司租用村里的广告牌应该给多少租金,凡是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大小事宜,都要进行公示,或者由村民代表大会商议表决。

      “别看这些权力都很小,但样样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必须要规范起来。”李筱姣说,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的推行,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另一方面明晰了村干部权责,减少了群众的猜疑。制度推行两年来,东陵村没有一个村民因为村干部违规、违法到镇上信访的。

    东陵村合作社种植的草莓品相好、口感清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农村改革发展势头正旺

      东陵村的变化是安徽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深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全村原有51户贫困户,全部按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精准扶贫方案,利用合作社产业基地实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旅游扶贫三落实,确保为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依托合作社产业基地,东陵村正在着手建设东陵生态旅游观光园。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200亩扶贫产业园,用于建设垂钓中心、农家乐、大棚采摘等旅游项目,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到产业园租赁大棚创业,帮助他们走上富裕路。

      据安徽省扶贫办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扶贫工作亮点很多,其中产业扶贫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措施。通过探索和创新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据统计,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90.2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08.1万人,减少58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4.7%下降到2016年的3.88%。

      与此同时,安徽省以稳定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保持着良好势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0元,比2012年增长49.8%,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2017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9715元,同比增长8.9%,预计全年增幅可达9%。

  • 2018-01-15
    22:54

    【网络媒体走转改】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两地启动

       1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同步举行。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高翔,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出席启动仪式。未来一周,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将深入广东、安徽两地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既是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开篇之作,又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首场网络主题活动。活动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面展示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报道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激发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将于1月中旬至2月底展开,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部分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人员,分别在广东、安徽、四川三省示范展开“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其他各省区市自主组织属地主要网站开展各具特色的走基层活动,全面展示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把蕴涵在人民群众中的感人故事展现好、传播好,记录改革巨变,描绘开放华章。

  • 2018-01-15
    22:54

    【网络媒体走转改】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活动安徽站今天启动

      大众网凤阳1月15日讯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更好锻炼网络媒体采编人员队伍素质,1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安徽省网信办承办的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正式启动。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出席启动仪式。

      据介绍,本次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以“新时代 新梦想”为主题,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为重点,将依次走进安徽省滁州、合肥、六安、芜湖、黄山等5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报道,一起见证安徽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村改革发展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作为、新气象、新亮点。

      启动仪式上,中央网信办传播局负责同志作动员讲话,滁州市委负责同志致欢迎辞,安徽省网信办负责同志主持启动仪式。网络媒体代表发言并接过活动徽章和旗帜。

      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千龙网、大众网、中安在线等三十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 樊思思)

      

      【网络媒体走转改】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两地启动

  • 2018-01-15
    09:54

    济南:今年棚改旧改 大动作真不少

      丁家村安置房片区效果图

      历下 加快安置房建设 确保3000户居民入住新居

      2017年底,我市提出“1+454”体系,四个中心指向更加明确,五项重点发力更加精准,四大攻坚战破题更加高效,必将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标市委工作体系,历下区提出了“一条主线、六个大提升”的工作思路。一条主线即牢牢把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六个大提升,即突出大规模连片开发,实现项目建设大提升;突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实现产业结构大提升;突出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城市形象大提升;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保障工作大提升;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大提升;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大提升。

      过去的2017年,作为中心城区,历下区先后高水平实施机床四厂等4589套安置房建设,累计完成征收拆迁160万平方米。其中,停滞多年的丁家村旧村拆迁破冰启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省教学仪器厂、机床四厂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为项目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棚改旧改关系民生,关系着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18年,历下区将以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为前提,建立完善预征收拆迁模式,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并围绕项目清零,完成机床四厂、铁职二期等8个项目拆迁扫尾,推动3300亩土地挂牌出让。历下区还将不断加快省教学仪器厂、中央商务区等近万套安置房建设,确保丁家村、鲁艺东区等3000户居民顺利入住新居。

      机床一厂棚改项目现场

      市中 以“大拆迁”促进“大建设”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2018年,市中区将启动22个旧村改造和31个棚户区改造,为未来发展释放广阔空间。

      在拆迁方面,市中区将继续按照“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3条基本原则和“规范拆迁、和谐拆迁、阳光拆迁、效率拆迁”4项基本要求,完成拆迁3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严把安置房建设工程质量关,统筹解决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社区建设、配套设施等问题,妥善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建设宜业宜居新型社区。

      城市更新既要通过拆迁改造实现城市再生,也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市中区将按照“拆改留”原则,切实做到“一拆到底、修改到位、留出品位”。棚改旧改后,市中区将按照“缺少什么就配建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就建什么”原则,引进项目、发展产业、完善功能,同时推进城市出入口、杆线、店牌、街景等整治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此外,市中区将坚持“谋、拆、供、建、招、留”六位一体城市建设模式,谋全域、谋新城、谋产业、谋配套、谋思路,重点谋划好西南部王官庄、七贤、白马山、党家、陡沟片区发展;以“大拆迁”促进“大建设”,各街道办事处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拆迁上;统筹谋划安排未来3年供地规模、时序;在建项目盯投资,落地项目盯开工,策划项目盯落地,申报项目盯审批;切实做到留下产业、留下载体、留下数据、留下品质。

      北湖整体夜景鸟瞰图

      天桥 开展“拆迁突破年”推进37个棚改旧改项目

      2018年,天桥区将突出发展空间拓展,推动黄河两岸齐飞。抢抓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南北互动、扩域增容,高标准定位,强有力推动,改变城市旧貌,打造现代新城。

      一方面,加快主城区改造更新。天桥区把棚改旧改(征地拆迁)作为黄河南重中之重的任务,将开展“拆迁突破年”活动,扎实推进37个棚改旧改项目,力争完成拆迁170万平方米,掀起城市建设新热潮。实施城市更新,盘活闲置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强项目策划推介,塑造老城新气质。加速北湖片区连片拆除和安置房建设,让群众早日回迁,享受棚改旧改红利;加快北湖开挖,打造环湖主题游乐区、滨水人文商贸轴,尽快形成泉城风貌带上的亮丽明珠。全力推进泺口、标山、药山西等片区开发建设,打造济泺路和二环北路沿线成熟居住区,凸显北部发展新优势,打造携河北跨桥头堡。

      另一方面,推动黄河北新区功能开发。天桥区将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规划建设为引领,举全区之力推进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鹊山龙湖两大载体发展,努力打造携河发展的隆起高地。围绕项目落地开工,加快推进鑫源大道东延、华丰路东延、裕兴路北延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做好草庙王等村庄搬迁工作,打开发展空间、增强承载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完善鹊山龙湖教育设施、道路、绿化等基础配套,保护好蓝天碧水,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建设济南北部生态新城。

      位于历城区唐冶新城的北京首创奥特莱斯项目鸟瞰效果图

      历城 抓好“五个一”启动华山南片区改造

      2017年,历城区实施了华山北片区、潘田片区、彩石片区、新东站片区以及郭店十村整合、董家十村整合等拆迁项目,拆迁面积首次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创下了1150万平方米的历史纪录,并连续创出了“华山精神”“潘田速度”等一批典型经验。

      快速推动拆迁工作,该区关键靠“五个一”。一个好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与民争利,让群众在城镇化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变化,体会到他们获得感幸福感的变化;一支好队伍:在拆迁工作中历练干部作风,培养出一支敢打硬仗、实干担当的队伍;一支好的支部班子:在拆迁过程中,支部书记党员带头,只要拆,第一个肯定是党员干部;一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深入细致做群众工作,了解群众诉求,从而有的放矢解决矛盾困难;一个好的拆迁办法: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公平公正,保障群众利益。

      征地拆迁为经济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载体。2018年历城将围绕旅游路、经十路、工业北路三条主线加快项目落地和平台打造,尤其是工业北路沿线,华山片区、新东站片区、郭店董家片区、济钢片区将腾出1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此外,2018年,该区还将加快完成郭店十村整合、董家十村整合、港沟村、新东站片区等拆迁扫尾任务,尽快启动华山南片区改造。

      拆迁现场

      济阳 采用更加惠民利民的补偿模式

      2017年,济阳坚持政府主导、让利于民,启动大规模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程,滨河和老城片区“万人搬迁、万亩拆迁”在100天内圆满收官,总拆迁面积达到95.25万平方米,涉及4409户、1.5万余人,实现零事故、零纠纷、零上访。省、市棚改开工率、征收拆迁完成率均超100%,创造了棚改旧改的“济阳模式”和“济阳速度”。2018年,面对省市下达的3334套棚改旧改任务,济阳将坚持原有的成熟模式,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力争提前完成,刷新棚改旧改的“济阳速度”。

      开展“预签约”,大幅度推进征收速度。坚持去年在全市率先实施的房屋征收预签约模式,通过预签约、提前腾空,居民不但能够多领一个月的临时安置费,将来在选房分房时,还可以第一时间参加选房,将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拆迁,为大建设抢占先机腾出空间。采取政府主导的“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按节点同步实施的新模式,所有片区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政策标准、统一时间进度、统一拆迁安置“四个统一”,更快地推进工作进程,避免利益攀比、推诿扯皮等问题。推进房票安置,实现居民安置100%采用货币化。在老城片区及滨河新区国有土地上的改造项目实行房源定制加房票安置模式。选择房票安置的居民,在登记产权人信息领取房票后,可到指定房源区选择满意住房,既可以选择现房,也可以选择期房。

      济阳将继续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三项原则,采用更加惠民利民的“济阳补偿模式”,例如:将过渡费用从最初的10元/平方米提高到13元/平方米;对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按照“其所处区位新建普通商品房”价格进行补偿,让群众自主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统一评估,价格完全交给市场决定;被征收人在相应档选择安置房的,安置房公摊面积超出被征收房屋公摊面积的,差价由房屋征收部门承担,对在县城内只有一套住房且达不到最低套型面积标准的,按照47平方米进行实物安置或货币补偿,力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

      签约现场

      商河 房屋征收全过程由法律顾问把关

      近年来,商河高度重视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作,2018年将其列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商河县省定棚改任务3500套,比过去两年省、市棚改任务的总和还要多。

      2018年,商河县省棚改任务共有3500套,实际安排许商综合片区(五期)项目,分三个区18个地块,约25个单位和许商街道13个村居,共涉及3396户,拆迁面积89.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3亿元。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商河计划对西城区采用实物安置方式,共选定了3处安置区,目前已完成土地测绘工作;老城区继续采用“货币化+房票”安置方式;南城区正在研究征求意见。

      同时,商河的体制机制也更加合理高效。今年,县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将总负责,同时下设旧城区、城中村两个棚改指挥部和资金管理、安置房建设两个办公室,两个指挥部分别负责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房屋所在单位分别成立动迁组,负责具体动迁工作。

      为规范高效开展棚改工作,商河已经制定了《征收工作组织管理制度》《征收工作信息管理制度》《征收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方便的管理制度,实现房屋征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今年,商河将坚持依法征收与尊重民意相结合,根据国务院、全省有关条例规定,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公平合理补偿的原则,进行依法征收。据了解,对于预评估同意率达到90%的地块,商河将对其优先实施征收,全过程由法律顾问把关,特殊问题集中决策。商河将本着和谐有序、让利于民的原则,坚决执行公示公开制度,在充分保障绝大多数被征收人利益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补到底”。

  • 2018-01-15
    09:54

    济南民警李伟的最后一班岗:上一天班就要负一天的责

      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目光,顶着严寒、身着制服在自己的管段内默默地守护着,你看不出这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民警。而他,就是济南公安历下分局千佛山派出所的民警李伟。1月12日是济南两会的最后一天,也是李伟在公安岗位服务的最后一天。尽管类似的安保任务李伟从事多年,但这一次却格外不一样。

      兜里的速效救心丸

      1月12日清晨,天色微亮,李伟就早早地起床准备。

      “我们得提前一个小时上岗。”虽是最后一天,但李伟却像往常一样认真。熟悉李伟的人都知道,今年60岁的他扎根一线,几乎所有警种都干过。领导和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批又一批,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朴素执着的工作干劲始终有增无减。“父亲是35年的老革命,他从小就教育我,要实在做人、规矩做事。人生不难,没什么大道理,按这个路子走,翻不了船。”李伟总结。

      李伟家中,记者看到门口挂满了各种活动的安保证件,书橱里也摆着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而这,都是李伟从警37年来难以割舍的记忆。

      临出家门去所里上班时,记者发现李伟将一个“小葫芦”瓶神秘地塞进了口袋,再三追问才知那是速效救心丸。

      原来,2013年有一次24小时的安保任务,李伟连续站了三个晚上。第四天早上,他起来后感觉恶心,开始以为是胃不好、想出去走走,结果却眼前一黑。他醒来才发现自己栽倒在小区门口,裤子摔破了洞,“走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让我‘别动了’,上轮椅、住院……”

      不输年轻人的“伟哥”

      来到千佛山派出所后,李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被大家尊称为“伟哥”,这不光是因为他年纪最大:千佛山派出所辖区地处历下中心城区,承担着各种重要的安保任务,连续而繁重的工作有时会让一些年轻干警都身感疲惫,可“伟哥”总能充满活力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其实,这是‘伟哥’第二次‘退休’了。”千佛山派出所教导员邹宁告诉记者。2013年,55岁的李伟按规定离岗。2014年接到返岗通知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回来上班。

      “咱们早走一会儿吧,顺便看看还有什么其它情况。”离规定的到岗时间尽管还有二十分钟,但李伟却习惯性地“坐”不住了,他又一次提前走到警车前,拉开了驾驶室门。车巡、步巡、上岗,一个多小时的执勤既短也长:凛冽的寒风、零下九度的低温,让人在户外稍待一会儿就手脚麻木想躲回屋里,可李伟却和同事像螺丝钉一样紧紧“钉”在执勤点上。

      再次回到所里已是中午时分,可李伟却没有休息的意思。趁着午休的空当,他又来到母亲家。“母亲86岁了,需要我们轮流照顾。”李伟的儿子在外求学、工作,身患糖尿病、白内障的老人也是他目前最大的牵挂。

      “五零”小组组长

      照料好母亲休息,李伟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千佛山派出所。按说当天的工作已结束,他可以回家歇歇了。不过,李伟还有一件“心事”:交接一下“五零”小组的工作。

      “这是我们为所里50岁以上民警专门成立的,李伟是首任组长。”谈及这个“五零”小组,千佛山派出所所长郭大鹏介绍:“有人觉得老同志是负担,但我们认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五零’小组的老同志年龄相仿、思想成熟、经历相似,无论是在治安防控、110接处警还是消防管理、社区警务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独特的作用。”他介绍,千佛山派出所民警在以李伟为组长的“五零”小组榜样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喊过累或是因为其他事情而耽误了工作。

      夜色渐浓,不知不觉,该回家了。可走到值班室门口,看到熟悉的工作栏,李伟突然沉默了:他的照片和“在岗”字样将成为历史,那身熟悉的制服,也将永久整齐地放进衣柜。

      “我现在还记得,‘伟哥’从起火饭店里抢出煤气罐的那一幕,手都起泡了”……在千佛山派出所的微信群里,大家回忆着与“伟哥”在一起执勤的点点滴滴,李伟却诚恳地摆摆手:“咱没说得那么好,就是上一天班,就要负一天的责任,对得起咱这身衣服。”

      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尉伟

      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 2018-01-15
    09:54

    快过年啦!济南市区、近郊大集时间表,让你逛个够

      过年倒计时啦!距离2018年2月16日(年初一)还有一个月左右,年味愈发浓郁了,下周进了腊月门,就要开始准备置办年货了。

      要说济南的春节,逛大集绝对是重头戏之一。那随处散发的怀旧气息,立时把你带回童年期盼的大年味儿里!接下来这一个月,济南这些大集都会很火爆,小编提前为大家准备了济南市区、近郊可以赶的年集,还没去逛的小伙伴们,走起吧!

      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大集:

      七里河集(2002年取缔)

      大金庄集(2011年取缔)

      十六里河集(2016年取缔)

      凤凰山大集(2016年取缔搬迁,改为蓝翔路大集)

      东八里洼集(2017年取缔)

      板桥大集(2017年取缔)

      标山大集(2017年取缔)

      泺口大集(2017年取缔)

      其实每到腊月门,我们不是为赶集而赶集,而是为情怀、为热闹和对新一年的期望,趁着年前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陪着家人,一起去赶个集吧!

      (爱济南)

  • 2018-01-15
    09:54

    济青高铁和青连铁路力争年内通车 串起两省三市

      大众网1月11日讯 10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青岛市长孟凡利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增强城市对外辐射和资源聚集能力。力争济青高铁和青连铁路年内建成通车、潍莱高铁全面开工。

      

      2017年12月30日,济青高铁全线高速段提前完成全线铺通

      济青纳入一小时高铁圈

      在青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增强城市对外辐射和资源聚集能力。提出在加快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主体工程具备验收条件的同时,力争济青高铁和青连铁路建成通车。

      济青高铁,这条贯穿山东半岛、连接济南和青岛的高速铁路,由山东省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也因是中国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而备受关注,如果在2018年顺利建成通车,济南至青岛最快一小时就可抵达。

      根据规划,济青高铁正线全长307.9公里,自济南东客站引出,经邹平、淄博、青州、潍坊、高密、胶州,引入青岛铁路枢纽红岛站,沿线共设青州北站、潍坊北站、青岛机场站等11个车站,设计时速为350公里,预计2018年底建成通车。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中铁西海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认为,济青高铁西连济南枢纽,与京沪高速铁路和石济、石太等客运专线相连,可形成山东半岛到京津冀、东北方向和山东半岛去往中原城市群、长三角的快速客运通道;东接青岛枢纽,与青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等衔接,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山东沿海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形成了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济青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加快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沟通山东省与三大经济带,推进国家级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青连铁路串起两省三市

      除了济青高铁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在青岛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青连铁路也将力争年内建成通车。与济青高铁以客运为主不同,青连铁路兼顾客货运输和疏港、城际等功能,将大大促进胶东沿海与江淮及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联系,带动沿线胶州湾、海州湾各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

      据悉,青连铁路正线全长194.5公里,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200公里,连接山东省青岛市、日照市和江苏省连云港市,正线北起青岛北客站,沿环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方向,沿途经过青岛市城阳区、胶州市、黄岛区(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和连云港市赣榆区,终点为连盐铁路设计起点石桥站,横跨两省三市。更为重要的是,该线路向南经连云港—盐城—南通可直达上海。

      “山东半岛地区前往南方沿海城市将不再经济南绕转京沪铁路,青岛至上海间的铁路运输距离可由现在的1400公里缩短至800公里,时间可由现在的7小时缩短至4小时。”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经济发展部部长刘世明说。

      项目建成后,青连铁路向北衔接胶济客运专线、青荣城际铁路、蓝烟铁路,并经烟大轮渡与东北地区连接;向南通过连盐、新长、沪通铁路与“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构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经山东半岛至华东沿海地区间便捷的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实现青岛与日照“1小时经济圈”、烟台与日照“1.5小时经济圈”、济南与日照“1.5至2小时经济圈”,对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

      潍莱高铁2020年竣工

      除了青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8年力争济青高铁和青连铁路建成通车,潍莱高铁全面开工,山东高铁推进工作也捷报频传。据悉,山东省内济莱高铁项目开始招标,环渤海潍烟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评审,预计2018年动工。根据规划,届时山东将基本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在山东省内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

      据悉,潍莱高铁正线长度122.631公里,线路起自济青高铁潍坊北站,向东经寒亭区、昌邑市、平度市、莱西市,止于青荣城际铁路莱西北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车站4座,分别为潍坊北站、昌邑南站、平度北站、莱西北站。潍莱高铁计划工期36个月,2020年末该铁路线就能竣工。

      济莱高铁北起济南东客站,向东经章丘区,向南经莱芜市雪野旅游区、莱城区、高新区,终至钢城区,为双线客运专线,全线拟设6个车站,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线路总长度约116公里,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通车后,济南到莱芜只需20分钟。

      青连铁路最近进展:跨越胶州湾拉通海上通道

      12月20日,经过施工人员连续20多个小时的奋战,青连铁路跨胶州湾特大桥177号墩柱顺利浇筑完成。这是跨胶州湾特大桥海上部分最后一个墩身,标志着该工程最为艰难的水中施工部分全部结束。至此,跨胶州湾特大桥海上节段的拼装通道全部拉通,海上施工部分也进入冲刺阶段,下一步将转入阶段拼装施工。

      青连铁路跨胶州湾特大桥为青连铁路全线唯一的跨海大桥,位于城阳区境内,全长8941米,主要为跨越荣海路、规划瑞金路、双埠互通立交、规划主环路、在建滨河路、城市管线及胶州湾一部分而设。特大桥共设计墩、台247个,采用双线圆端形实体桥墩,桥台为双线一字型台,其中第153号至193号墩,将跨越胶州湾部分水域,即该大桥的海上部分,长约2000米。“海上部分具有工期紧张、水上施工难度大、安全防护、环保文明施工要求高等特点,是本标段控制性工程。”施工人员介绍,再加上施工环境复杂多变,风速大,不良天气比较多,施工安全风险大。同时,胶州湾海水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涨潮时最高水深3.0~4.0米,海水中又富含氯离子,对桥梁结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要求高。根据海上施工特点和风险,对承台、墩柱等采取了24小时连续作业施工模式,有效确保了施工进度。

      据悉,青连铁路将于2018年底全线通车。

      济青高铁高速段全线铺通 烟济形成2小时交通圈

      关于济青高铁高速段建设进展情况传来:随着中国中铁五局集团铺轨作业人员将最后一对500米长轨安全平稳地铺设到章丘站无砟轨道道床上,济青高铁全线高速段轨道铺设提前顺利完成全线铺通,为确保济青高铁2018年联调联试按期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日铺轨六公里

      承担济青高铁全线轨道铺设任务的中铁五局六公司,按照济青高铁“高标准起步、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达标”的管理理念,以安全、质量、工期、文明工地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控,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不断掀起施工高潮。2017年11月29日提前2天铺设到达青岛境内的胶州北站,2017年12月21日提前10天实现单线铺设到济青高铁设计起点———济南东新客站,2017年12月30日提前2天实现全线高速段铺通。展现了铺架王牌军雄厚的施工实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针对济青高铁施工任务重,工期紧,施工工艺复杂的具体情况,施工单位积极优化施工组织,在寿光站设立了占地约200亩的铺轨基地,将原铺轨基地存轨能力由300公里优化调整为400公里。通过积极的运输协调,确保了2017年春节前首列来自包钢钢轨生产基地的500长轨进场,并提前一个月实现400公里长轨储存的阶段目标,创造了国内高铁施工长轨进场和存放的新速度。为确保工期进度,中铁五局六公司投入了两台高铁铺轨机,从潍坊市的青州北站分别向济南和青岛两个方向同时铺轨,并保证了日铺轨进度在6公里以上的进度目标。

      已铺设长轨546公里

      为克服山东地区冬季施工气温低钢轨结冰后造成机车车辆打滑引发安全事故、沿线施工人员和道口多、线上线下交叉施工严重、连续长大坡度多、运输安全风险高的实际困难,为确保500米长轨运输、装卸、铺设作业安全和铺设质量,项目部专门设立了济青高铁调度室和调度中心微信群,推行领导干部承包责任制度,并在每台轨行设备安装了GPS定位和视频监控,创造性地实现了施工和列车运行系统调度实时视频监控。

      自7月29日正式铺轨以来,经过800多名参建人员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已累计铺设长轨546公里,开行列车1300多趟次,机车车辆安全走行12万多公里,实现了安全质量无事故的管理目标。

      烟济形成2小时交通圈

      记者了解到,济青高铁正线全长307.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是我国第一条由地方投资控股建设的高速铁路,是山东快速铁路网的“脊梁骨”。济青高铁西连济南枢纽,与京沪高速和石济、石太等客运专线相连,可形成山东半岛到京津冀、东北方向和山东半岛区中原城市群、长三角的快速客运通道;东接青岛枢纽。

      根据规划,济青高铁自新建济南东站引出,经章丘、邹平、淄博、临淄、青州、潍坊、高密、胶州,在青岛与青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连接,预计2018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济南到烟台、日照将缩短到2小时左右,形成山东省内“2小时交通圈”,而济南至青岛最快一小时就可抵达。

      (据齐鲁晚报、水母网、青岛日报综合报道)

  • 2018-01-15
    09:54

    济南2020年实现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济南市民政局对居家养老问题进行答复

      大众网济南1月11日讯(记者 王亚男)在今天举行的济南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面复会上,济南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贾继华答复了历下代表团人大代表刘永海的建议。刘永海说,希望探索养老产业模式新路径,加大居家养老的力度。贾继华答复,目前济南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14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266处,农村幸福院802处。到2020年,济南将争取实现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贾继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济南社区居家养老已有所突破,历下等六区建立了区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力争尽快实现市、区两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历下区和平路北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14家总额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

      按照“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规划,本着功能全覆盖的要求,济南力争到2020年实现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达到100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处、农村幸福院达到1200处。

      下一步,居家养老将委托专业机构运营。贾继华表示,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济南要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建设和移交与管理工作。按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监管暂行意见》,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在无偿移交区政府后,统一委托专业机构来运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 2018-01-15
    09:54

    济南供气能力将达40亿立方 “气荒”有望缓解

      济南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面复会现场。

      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燃气处处长李勉现场答复人大代表

      大众网济南1月11日讯(记者 宋立鹏)11日上午,在济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面复会上,针对人大代表闫立然提出的关于协调天然气采暖季充足供应的建议,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燃气处处长李勉现场进行答复。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天然气资源持续紧张,济南市目前正大力建设输气管网、调峰储气设施,并通过购买LNG气源进行反输保障天然气的供应,每年的供气能力将达到40多亿立方米。

      “我们设立了生活用气、采暖用气、公共交通、工商业、工业用户的保供顺序。”李勉介绍,自去年10月份以来,济南市积极协调上游气源,成立保供小组,建立保供日报制度,及时掌握供需信息。燃气主管部门负责人与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销售公司负责人对接沟通,争取上游气源。同时,利用高压管网的管容储存一部分气源,并通过购买LNG气源进行反输,来弥补天然气的缺口。

      李勉表示,济南市近几年一直在加大天然气高压、次高压、中压管网建设,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管网,加大上游气源的供应。根据济南市燃气发展规划,全部完成后,每年的供气能力将达到40多亿立方米。同时,济南市还将建设大型的LNG调峰储气设施,提高气源保障能力。

  • 2018-01-15
    09:54

    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将有“硬杠杠”,3月望出台

      济南市城管局副局长秦国芬人大代表王兆波的建议

      大众网济南1月11日讯(记者 宋立鹏)11日,在济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面复会上,针对人大代表王兆波关于济南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建议,济南市城管局副局长秦国芬表示,各部门正加快制定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争取今年3月正式出台,将按照政府主导,机关先行,全民参与,携手推进的形式,在机关事业单位、院校等实现生活垃圾100%强制性分类。

      “济南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实际分类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混乱投放。部分居民投放时分类了,但转运时又混杂了,最后造成垃圾分类工作的失败。”王兆波说,城市垃圾综合治理问题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秦国芬介绍,济南市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按照国务院、住建部和各级各部门的要求,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正由济南市城管局牵头,通过和环保局、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动进行方案的制定出台,目前草案已经制定完毕,争取今年3月正式出台。

      目前,济南市已在市区范围内开展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处理工作,并在槐荫区幸福街道试点了家庭厨余垃圾就地粉碎处理、冬季煤灰回收利用、秋季落叶就地处理等分类试点工作,章丘区率先在全国实施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同时,济南市还试点了废旧衣物回收、智能机器垃圾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堆肥反田等项目。

      “通过前期十几年的探索发现,生活垃圾由于末端处置设施设备跟不上,造成了前段的分类、后端的混合处理,对市民的分类积极性有一定的挫伤。”秦国芬说,新一轮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将从末端开始向前段推进,同时在法律保障建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宣传体系建设、监督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全国46个强制分类城市到2020年达到生活垃圾分类市民知晓率95%,可回收垃圾利用率35%的目标任务。

  • 2018-01-15
    09:54

    好消息!山东:贫困生免费读技校 五免一享,年补3000元

      大众网讯 近日,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依托全省技工院校,对在当地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人员和退役士兵开展精准技能扶贫。其中,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全日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和低保家庭退役士兵,实行“五免一享”政策,即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技工院校学生在精密机床上进行生产实训。(资料片)

      《行动计划》明确,预计到2020年,使每个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人员和退役士兵都能免费接受技工教育,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每年都能够到技工院校接受至少一次免费职业培训,帮助接受技工教育或职业培训的贫困家庭学员实现就业,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目标。

      享受精准技能扶贫政策的人员须是在当地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人员和退役士兵。享受精准技能扶贫政策的人员根据各市公布的技能扶贫技工院校和专业目录,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自愿到村委(社区或居委会)报名,村委(社区或居委会)汇总同意后报乡镇(街道)扶贫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审核,审核通过的报县(市、区)扶贫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后,报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录取手续,并通知录取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职业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或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补贴,由各市按照相关培训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最优质专业和最高质量就业。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辖区内技工院校(包括中央、省属技工院校)积极申报承担技能扶贫工作,将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质量高、就业面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的技工院校,确定为承担精准技能扶贫工作院校。承担精准技能扶贫工作的技工院校,要将招生就业范围广、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备优良、社会认可度较高以及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纳入到精准技能扶贫专业。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把承担精准技能扶贫技工院校和专业于每年2月底前向社会公布并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以便于贫困家庭学生和退役士兵选择就读。承担院校和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同时各市要鼓励和支持技工院校参加当地定点培训机构的招投标工作,采取“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和就业质量。

      强化资金保障,实行“五免一享”优惠政策,助力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一是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全日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和低保家庭退役士兵,录取院校要及时注册技工院校学籍,对学生本人实行“五免一享”政策,即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二是各级部门和有关院校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扶贫办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国开办发〔2015〕19号)、《山东省扶贫办关于印发山东省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鲁扶贫组办发〔2016〕1号)要求,对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所需资金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列支。对接受职业技能精准培训的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要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技工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毕业时参加所学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免收职业技能鉴定费和证书费。三是对于开展精准技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技工院校,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相关项目、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评选、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评选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教工作。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统筹做好所属技师学院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技工学校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定点对口援助,在学校规划布局、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业务能力提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开发、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技师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对帮扶技工学校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服务期可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选齐鲁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等方面予以倾斜。

      鼓励爱心助学,实施校企共育人才“十百千”行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鼓励、宣传、引导本地区企业开展助学援助和校企合作,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大力宣传发动,选择50家左右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对接100所承担技能精准扶贫、对口支教援助工作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3000名品学兼优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奖(助)学金和实习岗位,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可优先录用。 (大众网据齐鲁壹点、央广网系列稿件综合整理)

      整理资料来源:

        http://www.ql1d.com/news/show/id/6864121.html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80109/t20180109_524092456.shtml

  • 2018-01-15
    09:54

    国务院2018年“1号函”凭什么发给山东人?5分钟看懂三年后山东经济地位

       

      作者: 魏涛  

      腊月将至,北方饱尝寒冬的味道。1月10日,国务院将2018新年的第一份批复文件签给山东,为这个“GDP第三”、“人口第二”、“酒量第一”的经济大省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份编码为“国函〔2018〕1号”文件表述的主要内容,是“原则同意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了提出若干要求。对此消息,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转载。

      那么,什么叫做“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个文件究竟有何价值?那个方案因何而来?将对山东各行各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笔者循着经济史的脉络,从头开始说。

        

      1978年冬天,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发动了改革开放的引擎。随后的40年里,中国以年均9.8%的GDP增速先后甩掉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年(1979),山东省经济总量从全国第四名挤进“前三强”,这个水平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中1982至1985年连续四年名列第一)。刚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那么位居经济三强的山东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是多少呢?笔者没细算过,也不擅此道,但有个参照,据GDP连续29年领跑全国的广东省发布的数据,广东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以此类推,山东省的贡献率也“杠杠滴”。

      然而,在普通人印象中,山东既不是广东那样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也比不上江苏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更没有浙江民营经济散发的超级活力,凭啥本事一直位列前茅呢?

      山东经济长期位居前列,固然是收多元因素影响的,必然性参杂着偶然性。但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个要素是确凿的:

      第一,地大。 

      所谓地大,不是说地盘大,而是耕地多。

      明朝中叶开始,山东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耕地大幅增长。耕地,是主要的税负来源。明中叶到清末的300多年,山东耕地面积从57万顷增至110余万顷,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运输业也渐渐发展起来。近代农工商业的积累,加之德日在此盘踞大兴制造,为山东经济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所以解放后直到1978年,山东GDP没掉下过前五名。

        

      近20年来,耕地多依然是主要优势。耕地变更成建设用地,是工业的生产要素和地产业的摇钱树。

      第二,人多。

      明朝中叶山东人口740余万,清末达3700余万,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口大省之一。解放后,从1953年的4800万到1982年7500万,再到2014年9700万,如今马上要破亿了,全国排第二。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20年人口是最大的红利,一方面廉价的劳动力创造巨大工业价值,另一方面又释放消费力创造商业价值。

      

      第三,讲政治。 

      注意,笔者这里要说的并非党政系统讲政治,那是分内的事儿。笔者说的是企业家讲政治。

      在山东,企业人士领会中央精神精准到位,贯彻落实地方政策有板有眼儿。不过,企业因此获得的政策帮扶和优待,也足够弥补经营亏损的。因为讲政治,企业活儿干漂亮、数据也报得好看,吻合了过去若干年以GDP论政绩的时潮。因为经济界热衷政治,也诞生了一堆“红顶中介”——这正是2018年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清理的对象。

        

      1986年开始,山东GDP连续32年非二即三,从没做过老大,且近些年一直位列第三。首先,赶超和取代前两名广东、江苏很难。2016年,江苏苦追广东7年未果,仍以0.34万亿差距居二,而山东与江苏则相差1万亿,这很尴尬。实际上你追赶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成长。其次,就是来自第四名浙江、第五名河南的威胁,山东稍不留神就被他们超过,被踢出前三(那样会特没面子)。2016年数据显示,尽管山东超出浙江2万亿,但浙江的增速与山东持平,而河南的增速则超过了山东。

      常有人这样问:“山东GDP远超浙江,但是为什么总感觉浙江经济水平比山东强得多呢?”网友回答说:“山东9000万人,浙江5000万人。”这个回答貌似很诙谐,但实际上很痛感。或者说,这才是笔者的重点。刚热闹地侃了一通经济总量的事儿,统统都是前戏,笔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土地红利、人口红利以及过去三十多年穷追猛赶的GDP指标再强大,也将成为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说的很清楚,“新时代”要的是“高质量”、“新动能”和“绿水青山”。

      在GDP论英雄的时代,“大规划、重投资、高负债”是山东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有人戏称“傻大粗”。所以,在地盘大、人口多、底子厚、政策跟读到位的优良资源下,山东经济特把“势”做得足足的,稳坐三强宝座。

     

      

     

      然而党的十八大之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中国也进入“新常态”。五年来发展的是“新经济”、培育的是“新动能”、打的是“蓝天保卫战”,陈旧的发展思路不再好使。 

      如今,最热的“共享经济”、“互联网+”、“双创”、“无人驾驶”、“AI”、“新能源”,这些新标签貌似都跟山东沾不上边。相反,山东成了“巡视组”、“环保督查”、“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治理对象。这貌似很诙谐,但实际上很痛感。

      然而,痛感叠加在一起,不是更痛,而是要搞改革、谋出路。这正是山东人有骨气、敢闯敢干的宝贵一面。所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十三五”目标实现的决胜之年,在这个特殊的2018年,山东给自己定义了新的角色——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新旧动能转换”这个概念自2015年提出后,国家领导人在各种重要场合进行了多次论述。2017年4月,“新旧动能转换”被山东省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和“总抓手”。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内涵和行动指南,笔者分别于北京、济南、聊城等地进行了十余次公开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这里有一对基本关系需要大家清楚:“新旧动能转换”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供给侧改革是“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手段。

      山东缘何自定义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呢?

      2017年3月6日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发展得益于动能转换,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紧接着4月19日至21日,李克强总理到山东考察,提出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探索解决重点民生问题的改革经验,为巩固全国经济稳中向好势头提供重要支撑。”

        

      4月28日,山东省召开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

      6月13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刘家义书记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2018〕1号”文件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组织实施。于是,山东获得了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个新头衔。还有个英文名,叫National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for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看上去是直译的,不咋好听)。

      第一,到底啥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试验区,既是区域概念,又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更重要的是确立了特定的发展目标。举几个例子,比如香港和澳门,就是中国对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行政辖区开展“一国两制”的试验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务院确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就是主要围绕“对外开放”这一定位开展工作的试验区。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借鉴了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以及京津冀、中原经济区等优秀经验,并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全国范围内首创性的政策举措,将把重大项目作为载体,通过多轮筛选评审,从各市上报的3700多个项目中确定了先期储备项目600个,总投资3.8万亿元。按照项目向重点区域聚集、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的原则,山东经绘制了项目政策图表,构建了“全省一张图、一个项目一张表”的工作格局。

      

      自2017年6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来,山东求变、求经济转型、求摘掉“傻大粗”帽子的心愈加强烈,将发展的目标确立为“力争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全省新动能创造的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第二个问题,“国务院1号函”究竟有啥讲究? 

      “国务院1号函”则是国务院的批复性文件,例如现在看到的“国函〔2018〕1号”,即给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批复。至于它的重要性,还是要举几个例子。比如“国函〔2017〕1号”,是《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1号”是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所以,山东的事儿已不是第一次荣登“国务院1号函”了)。总之,“国函〔2011〕1号”并不是随机批复的,举足轻重。

      第三个问题,这个1号函对山东意味着什么呢? 

      很显然,这意味着山东的“新设想”升至国家战略了,意味着将以国家的姿态“全力打造”新时代的新山东,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重点的培育标杆和检验标本,也为未来“十四五”、“十五五”规划者们打造一个“新旧动能转换”成功典范。

      

      最后一个问题,上述内容对于山东企业又意味着什么呢? 

      结构性改革是把双刃剑,利剑砍下去,有人欢喜有人愁。改革到最后,笑着活下去的必然是那些做实、做稳、做新和遵纪守法的优质企业。有人说,这道理谁都明白,企业都有各自的困难,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某些习惯了粗制滥造的经营“从良”谈何容易?整改、治理至少有个期限吧?总不能一刀切吧......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企业总要做一些转变,归纳以下四方面:

      第一,彻底搞清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内涵。你不懂,可以找人问、跟人学(当然也不用模仿恒大花1500万年薪聘个经济学家)。

      第二,全面去“粗放”。粗放两个字在企业的表现,就是战略上没有顶层筹划、经营中没有精细管理、需求侧没有悉心研究、供给侧没有创新创造——粗放是改革的对象。所以,粗放的企业意味着风险,去粗放就是去风险。

      第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导方向和为之释放政策红利,要积极响应、积极把握、积极争取。

      第四,实现商业模式优化和产品体系的创新,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终极出路。倘若觉得这一点很难做到,可以先这样入门:比如今天说“大数据”,你能把它和自己的业务扯上关系,比如聊到“区块链”,你至少听得懂别人说的啥。

      综上所述,国务院能在排队待批的“奏折”中第一个回复山东,给山东发2018年的“国函1号”,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央心里牵挂着齐鲁大地上9947万人民,也说明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这事儿上有了足够的准备。接下来的行动,大家拭目以待吧。

      (谨以此文写给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上的新山东)

  • 2018-01-15
    09:55

    烟台14县市区长漫画获好评 网友为家乡点赞打Call

      烟台大众网策划推出14县市区长漫画

      短短一天阅读量达“10万+”,网友好评如潮

      大众网烟台1月12日讯1月10日,烟台市2018年两会胜利闭幕,11日,烟台大众网推出了精心策划的烟台14县市区长形象漫画,获得广大网友们纷纷点赞、转发。亲民的漫画式形象让网友们直呼“接地气”,纷纷为自己的家乡打Call。

      蓝天白云下,城市地标旁,漫画版县市区长们挥手致意,将2018年规划向百姓们娓娓道来。此次设计的漫画形象以城市地标为背景,将烟台14位县市区长以卡通人物形象进行展示,并附上2018年寄语,以亲民的形象推介和展示自己所在的县市区,提升百姓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月11日下午,烟台大众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率先推出《烟台14县市区长漫画形象出炉!快来为您家乡点赞!》,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阅读量突破10万+,收到了700余位网友的点赞以及数百条留言。截至目前,已有烟台发布、网上烟台、烟台市人民检察院、烟台公安、芝罘湾畔、芝罘城管、栖霞发布等十余个官方微信大号转发,总覆盖人群超过400万;大众网、搜狐网等新闻网站纷纷转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腾讯新闻等手机客户端也进行了重点推荐。

      颇具家乡特色,又新颖亲民的县市区长漫画形象,让广大网友们感到分外兴奋。网友“Niny_”留言道:“千年古邑,厚德莱州,为莱州疯狂打Call!”网友“张卫”说:“烟台首善 大美芝罘!给芝罘点赞。”

      为家乡打Call的同时,网友们不忘给自己家乡务实为民的县市区长点赞。网友“大道至简乐乐”说:“我是莱阳人,为莱阳梨点赞,为莱阳的美女市长点个大赞,希望我们莱阳的发展能越来越好!”网友“溪水清清”留言:“我为栖霞市长点赞,为苹果之乡点赞!”

      掷地有声的2018年寄语引发不少网友共鸣,愿为建设美好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网友“星星”说:“在外求学10年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做贡献,为海阳打call,为美丽烟台打call!”。网友“逸凡”说:“新时代,新气象,希望漫画中的领导都有新的作为,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烟台14县市区长漫画形象出炉!快来为您家乡点赞!》

      芝罘区区长 杨波

      寄语2018

      这里有始皇东巡的传说,这里是烟台开埠的故乡;

      这里有烟波浩渺的大海,这里是灵芝守护的家园;

      这里有首善之区的繁华,这里是新经济发展的高地。

      2018,我们期待烟台山下共筑芝罘新貌,芝罘湾畔再谱烟台新篇!

      福山区区长 李金涛

      寄语2018

      作为烟台市规划建设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开放型经济龙头区和产城融合西部新城,展望2018年,福山将以更大的魄力与智慧,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城市有序更新、生态环境治理“三大重点工程”,建设现代化开放创新之区。

      莱山区区长 孙玉荣

      寄语2018

      莱山区产业方向正、龙头企业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2018年,将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强力推进“2231”工程,加快建设烟台市的“典范之区”。将以全面旧改和全面改旧为引领,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区和烟台城市形象展示区。

      牟平区区长 高君勃

      寄语2018

      2018年,牟平区将全面落实市“两会”精神,树立“产业强区、开放活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理念,实施开放型经济、制造业强区、新型城市化、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六大战略”,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新牟平。

      海阳市委副书记 林钰涛

      寄语2018

      2018年,海阳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两会”精神,打造助推海阳发展动力的“三驾马车”和四个支撑稳固的轮子,服务好农民、市民两大群体,通过不断努力和提高,为海阳市的发展增添助力,让百姓过上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莱阳市市长 慕欣

      寄语2018

      2018年,我们将认真落实“两会”精神,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实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市,让梨乡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全省前列贡献莱阳力量!

      栖霞市市长 陈洪军

      寄语2018

      2018年,栖霞市将突出“赶超进位、振兴崛起”这一主题,围绕“着力提升综合实力、统筹改善民生福祉”根本目标,集中攻坚、奋发进取,加快建设最具胶东风情的绿色新城,为烟台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贡献更大的力量。

      蓬莱市市长 杨升岩

      寄语2018

      蓬莱市将全面贯彻本次“两会”精神,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具特色、更有品位,倾力打造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和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切实做到让市民舒心,让客商安心,让游客开心。

      长岛县县长 李俊杰

      寄语201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长岛的价值所在、优势所在。2018年我们将全力推进省级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让长岛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欢迎大家来长岛欣赏原生态的美,体验慢生活的妙,享受原滋味的鲜!

      龙口市市长 吕波

      寄语2018

      推进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龙口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奋战2018,我们将坚决贯彻本次“两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为烟台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承担更大责任、贡献更大份额。

      招远市市长 孙付春

      寄语2018

      “中国金都,点石成金”,2018年,招远将认真贯彻烟台“两会”精神,以全域城市化为引领,阔步迈向质量效益新时代,品质金都新时代,全面小康新时代。

      莱州市市长 由如林

      寄语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烟台“两会”部署,聚焦发展“这一主题”,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产业提质、城乡提升、民生提标“三大工程”。让我们一起为千年古邑、厚德之城、文明莱州点赞打call!

      烟台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牟树青

      寄语2018

      紧盯“建设烟台市现代化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品质示范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海空“双港”升级、中韩产业园建设,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烟台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于东

      寄语2018

      烟台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韩产业园叠加优势,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加快发展,奋力打造产业高地、科技新城、活力之区、幸福家园。

  • 2018-01-15
    09:54

    2018年德州机场要选址 还有这些经济社会大事……

      大众网德州1月12日讯记者 庄滨滨 通讯员 杨梦洁)日前,大众网记者从德州市发改委获悉,德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出炉,明确全市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其中,2018年将做好德州机场选址工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相关规划。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左右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 

      就业民生。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8.5 %左右。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等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贫产业。加大产业扶贫项目整合实施力度,争取每个县(市、区)培育一个综合实力强、规模大、辐射广的扶贫专业园区。持续推进村庄沉睡资源利用,力争整合沉睡土地3万亩左右。

      力争“扶贫专岗”实现全覆盖 

      创新就业扶贫模式。力争“扶贫专岗”实现全覆盖,新增互助岗位2000个,带动解决贫困人口6000人以上。

      落实“扶贫特惠保”“先诊疗后付费”“两免两减半”等健康扶贫惠民政策。推进扶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完成省定“气代煤”“电代煤”改造任务。推广100万吨清洁煤、完成6.7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主城区、各县市城区划为禁煤区,全面禁行、限行中重型柴油车。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不断下降。

      实施“绿满德州·生态美市”造林行动。争取总造林20万亩、植树2500万株。加快推进大运河生态林场二期等11个市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绿色廊道建设力度,改造道路绿化1480公里,完成水系绿化280公里。

      做好德州机场选址工作 

      铁路方面。加快石济客专德州东站东站房、德州动车存车场项目建设,争取2018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中心城区城市轻轨线网规划工作。

      做好德州机场选址工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相关规划。

      完成德上高速、京台高速至G105段建设,打造德州新南环。开工建设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段改扩建、幸福大道南延工程,实施乐陵、平原、庆云等绕城省道改造项目。

      开展潘庄、李家岸灌区改造。推进引位(河)入德工程,实施市域骨干河道连通工程。

      加快实施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实施风电、光伏双“百万千瓦级工程”,力争光伏发电并网、风电并网装机规模均达到100万千瓦。加快首个燃气热电冷三联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创建省级示范村100个、市级示范村200个、县级示范村500个。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完成农村改厕9.6万户,确保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消除建档立卡、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人群存量危房。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启动村内道路“户户通”工作。建设500处乡村客运站点,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目标。完成19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强化就业和社保工作 

      抓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大力推行“四单式”培训模式,完成职业培训1.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以上。

      力争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6万人、544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提标工作。积极构筑社会“大救助”体系。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完善准入条件、补贴标准等公共租赁住房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一批公租房。推动建设政府住房租赁交易平台,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开工建设61161户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抓好中心城区79个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项目,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环境。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巩固提升“全面改薄”工程,争取竣工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竣工运动场面积21.4万平方米。抓好大班额问题攻坚工作,新建、续建学校33所,新增学位5万个,基本消除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启动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9所,新增学位1.5万个,解决婴幼儿照护、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等突出问题。

      启动一中东校区扩建、高级师范、新建市属高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落实好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

      推进健康德州建设 

      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大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力度,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确保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60%。

      提高市县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市人民医院门诊楼、市中医院和市妇女儿童医院病房楼等在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8个县级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中青年医学专家培养计划”“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加快市县两级专业医院建设,提高精神疾病收治能力。

      建设市养老示范城,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新增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处,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00处。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启动“大运河保护开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争取开工建设市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全覆盖。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

      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进农村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开展新一轮“双拥创城”活动。

  • 2018-01-15
    09:55

    青岛政协委员李秋航:改造老旧小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青岛市政协委员李秋航。

      大众网青岛1月12日讯(记者 李佳宁)“老旧小区的改造作为当前新常态下的民生大事,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营造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建议,逐渐完善、分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据悉,老旧小区是指建设年代久远,至今仍在居住使用,但建设标准不高、使用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齐、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物业服务,不能满足人们正常或较高生活需求的居住小区。

      “近年来,青岛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在局部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获得广大居民的好评和点赞。但老旧小区改造面对的是老百姓的不同诉求,纵观近年来老旧小区的改造,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李秋航告诉记者,老百姓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呼声很大,其中最主要的诉求就是配套设施的改造。如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小区道路积水严重;环卫设施缺乏,公厕数量不足、卫生条件较差;普遍缺少文体设施和养老设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配套设施的要求。

      但是,改造涉及部门较多,协调管理难度较大。老旧小区改造通常需要供电、供水、燃气等单位的强力配合,协调好各单位的难度很大。一旦协调不好,容易造成工期停滞或者重复迁改等问题,对项目进度和造价都有影响。

      另外,老旧小区的改造具有“目标进度计划要求高”、“项目分散”、“群众关注度大”等特点,对于工程的建设管理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程的建设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改造资金筹集难度大,维修基金长期闲置也是一大问题。目前,青岛市大多数的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向社会筹集资金较难。

      为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步伐,让魅力青岛更美丽,她建议摸底调查、制定合理的改造计划,避免一哄而上,做成面子工程;加强资金监管,减少非法招投标,预防腐败的发生;改造过程中,要考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合理规划利用公用面积和设施,要有前瞻性,能同步改造的尽可能同步解决,避免二次、多次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和模式,为老旧小区的后续改造、维护储备资金并建立长效机制。

加载更多
栏目3更多
图片更多
视频更多
视觉更多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