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自律心”,相印“清廉星”

2019-03-20 10:27: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福强

李福强

  《道德经》开篇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谓“无”,万物的开端,所谓“有”,万物的生母,“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悟出“有”和“无”中的内涵和转换之“道”,不止对修身养性有益,对如何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员也大有帮助。

  纵观历史,清廉官员不胜枚举。苏轼是个大文豪也是位清官,自总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明代况钟与前来践行的苏州人民告别时:“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清代尚书张鹏翮,为官50余年,“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亦无田庐。有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无数清风、明月般官员,世间尤物不妄取,舍“有”守“无”,皆名垂青史。

  再看今朝,不少人却逆其道而行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原副厅长任杰灵,能数出来的名牌商标比知道的党纪条规还多。山东省粮食局原副局长王传民,花几千万买的玉石、紫砂壶全是赝品。山东省东营市地税局原党组成员、稽查局原局长翟宝山,两年饭局近千场、贪腐近千万。一桩桩、一件件,滑稽至极却又触目惊心。从严治党以来,不管是已患病、已烂根的,还是不收敛、不收手的,痴迷求 “有”者,均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无”。

  不难发现,淡泊名利的,流芳青史,利益熏心的,红楼一梦。道理如此简单,为何总是有人梦不醒?概因“有”够吸睛、够直接、够实用,自古都是求“有”容易守“无”难啊。“乱花渐欲迷人眼,内心怎能不波澜?”运气好,赌一把;顶不住,爽一把;不平衡,捞一把。有了第一把就有了无数把,把把都是“壮胆粉”,次次都是“迷智香”,不知不觉中,在“有”的花海里已沉醉不知归路。迷途不返的,有的是“老司机”,霸占了各种利益资源,固定了圈子、吃惯了甜头,风光几年算几年;有的是“老病号”,鞋已湿、衣已透,想出出不来,破罐子破摔;有的是“老戏骨”,艺高人胆大,资深“两面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如此蒙头装睡、抬头装样、埋头装利一路向北,心里哪还有半点“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严惩实难平民愤。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一句:“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不会受到牵累。美、名、利撩人,人非圣贤,孰能无动?而一旦痴迷,又会深陷其中。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说的正是此意。赏“美”而不迷恋,喜“物”而不强求,该得的、应得的,尽力争取;不应得、不该得的,坚决不取;两可之间的,能得是幸,不得是命,拿得起、放得下,这大概是生身立命应该有、较超然的心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领导干部不止要修好有和无,在公与私、舍与得、勤与懒、贪与廉、俭与奢、成与败上,都要常常修、日日炼,有了“去留无意”的“心”,就有了念好可与不可,收与不收、要与不要、能与不能“经”的可能,继续前行,一定会不断地向“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无色之惑”靠拢。清代名臣孙嘉淦可谓修至高境、清廉为官的典范,自制《居官八约》以为镜鉴:“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能“安”, “安”而能“舍”,“舍”而能“无”。有了“无”,才会一身轻;有了“无”, 才会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无”,也才能仰望到,浩渺的星空里,“不敢、不能、不想”三颗星斗,一颗比一颗璀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