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以“直道事君”

2019-04-17 17:2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王莹莹

  古弼,南北朝时北魏大臣,辅佐北魏四朝皇帝,因其素以直道事君,传有“三忤太武帝”之佳话:因急于为民请命,他胆大包天,搅乱皇帝棋局,还当着皇帝的面狂殴妨碍其奏事的宠臣;为确保京城万无一失,他拒绝执行皇帝诏命,将驽马分给皇帝打猎,而把壮马留下来供自己守城备战;为使百姓秋收不受损失,他抗旨不遵,拒绝征调民车去北山运载猎物,还上表申辩,力陈其弊。

  敢于直谏是党员干部的宝贵品质,直谏之言虽不如奉承之语、恭维之话顺耳中听,但却有益于纠正错误思想、辅助科学决策,对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推进落实更是大有裨益。然而,现下,敢于直谏的忠骨之士日渐稀少,有的党员干部喜欢动歪脑筋,专捡领导爱听的话说,专挑领导爱干的事做,一味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甘做领导的跟屁虫、马屁精;有的党员干部思想上顾虑过多,害怕自己说错话落得领导埋怨,担心自己多说话得罪领导,犹豫自己一味冒尖出头容易引人注目,不敢跟领导说真话说实话、更不敢向领导提出不同意见。少了身边的真知谏言,领导干部慢慢就习惯了独揽大权,在“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氛围中养成了“一言堂”、“家长制”的不良作风,看不到不足,察不到问题,在盲目自信中出现决策偏差、在固执己见中发生工作失误,最终贻误发展、伤及人民,更毁了自己。

  古往今来,敢于直道事君者不计其数,北宋曹辅冒着获罪的风险谏言昏庸荒唐的宋徽宗止佚游、勤国政,虽因此被贬黜,但其位卑未敢忘忧国、宁遭贬黜亦苦谏的精神为后人景仰;唐朝魏徵直言进谏唐太宗,深受太宗重视,共同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明朝陈谔弹劾从无避讳,被明成祖称为“大声秀才”,并亲赐“忠良鲠直”;宋代刘安世经常当面指责皇帝或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被人称为“殿上虎”。一个个直谏者冒着被革职查办、甚至掉脑袋的危险,都要直言觐见,绝对不是为了冒进出头,更不是为了个人升迁,而是源于其内心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使命担当,源于其心系天下苍生、心念国家存亡的责任担当。

  我们党历来倡导上表直谏、敢说真话。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就强调,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陈云同志也曾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直道事君”中满含忠诚,直谏之言不是乱说胡说,更不是挑拨离间,而是从大局出发,为事业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直道事君”中潜藏实情,直谏之言直接指出领导干部的错误言行、不当决策,反映真情况、阐述真问题,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及时止步,纠偏纠错;“直道事君”中暗含灼见,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人的思路办法总有局限,只有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尤其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使决策更科学、更合理。党员干部既在其位,须谋其政,要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融入血脉,抛除私心杂念的“活思想”,摒弃明哲保身的“小念头”、摆脱趋利避害的“小心思”,敢于在领导面前讲真话、讲实情,敢于向领导直言进谏,敢于跟领导提出质疑,匡正领导不当言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推动工作高效落实。

  当然,有敢于直言的下级,还需要伯乐赏识。古弼虽惹得拓跋焘七窍生烟,甚至曾咬牙切齿放出狠话“朕还台,先斩此奴。”,但最终都幡然醒悟,将古弼倚为股肱。然而,在文成帝拓跋濬上任后,以直道事君的古弼就因参议政事不合皇帝旨意被诛杀。直言觐见的真话,听起来刺耳,甚至有时会有点痛,但却像“预防针”一样,能增强免疫力,“治病”于“未病”。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锤炼,主动从“众星捧月”的膨胀感中抽离出来,从“寡人无疾”的侥幸中剥离出来,练就“闻过则喜”的气度,敢听逆耳忠言,接纳不同意见,让刺耳批评常伴左右,让真知灼见匡正思想,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氛围,激发带动更多的“直道事君”者脱颖而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