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热根在增长冲动

2010-08-19 15:18:00来源:大众网作者:柴桑

    全民招商算不上是什么新闻,各地在发展早期或多或少都搞过类似的活动,这种招商模式要求所有单位一哄而上、四面出击。花费自然是不少,但效果好坏却很难说。毕竟大多数单位都不是做生意出身,招商引资也确实难为了他们,这种摊派式做法闹得民怨沸腾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理说,招商引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为什么在很多地方招商引资还会搞得天怒人怨呢?很多评论将矛头直指错误的政绩观。不错,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是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是说取消这部分考核就可以缓解全民招商的窘境呢?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还在搞全民招商的地区已经不多了,所以仍在搞全民招商的地方就遭到了一片嗤笑,成为了新闻。回头看看,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种举措在全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只是今日不同往昔,现在的地方政府一般已不再强调招商引资的数量和全民参与,而转而强调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可以视为一种进步,从成本产出角度来说,后者的效率与质量显然比前者要好一些。

    促使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思路完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官员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更不是因为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促使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地方增长特别是可支配财力增长冲动。

    只要搞过全民招商的地区大都有经验,那种良莠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招商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在环境、金融、社会等方面造成的恶劣影响更是难以评估。相比之下,招商过程中上当受骗、闹点笑话就算不得是什么大损失了。

    很多人可能还误以为,只要统计数字能够上去,地方政府并不在乎采用得不偿失的全民招商模式。其实不然,地方政府唯GDP崇拜的作风基本已成为历史,光有所谓GDP和招商引资金额是不能证明政绩的,一个地区用GDP来证明自己发展快已经过时。在很多省份,地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低于30%的地区差不多已经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相反,很多地区为了规避宏观调控、枪打出头鸟,还会有意识的在特殊时期降低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闷声发大财有时也适用于地区竞争。

    在地区竞争模式下,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大获益方,地方政府抛弃华而不实的数字转而追求实际利益是一种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基本可以确定,在实惠面前。我们的地方政府已抛弃了片面追求数字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征地—工业园区(开发区、集贸市场等)—拆迁—商品房”这样一个财政链条上,盲目浪费土地的粗放型招商只会造成地区竞争力下降,并不会带来实惠。没有快速的可支配财力增长,公共支出难有保障不说,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也很难维持,大规模城市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社会问题会接踵而至。出于对本地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全民招商变招商选资,强调项目质量、强调投资强度也就顺利成章。

    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地方招商走向了成功。只是相对于口惠而不实的全民招商来说,现在这种招商多少有一点实惠,不管这些实惠最终被谁拿走。但这种招商的命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能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税制下,工业项目特别是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是最好的财源,这也是各地招商争夺的热点,而这些项目的环境风险则往往被有意无意的轻描淡写。另外,招商中贪大图强的偏好也进一步恶化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从根本上说,分税制模式下造成的地区竞争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来进行招商引资,也能完成从重数量到重实惠的转变。对于有任期限制的地方官员来说,干部队伍的士气、地方公共支出的压力、城建政绩的创造都需要有充足的财力来支撑,大干快上项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招商引资是短期见效的捷径。尽管多数官员可能都认同招商引资热并不利于中国完成经济转型,但对于面临现实压力的他们而言,无论政绩考核体系变与不变,大力招商引资都是他们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