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思考

2013-07-31 15:2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 王 雯

  在世纪之交之际,《新周刊》曾推出一个专题“娱乐新世纪”。开篇这样说:“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00年人类生活形态即将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娱乐无疑将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继和平、发展后的第三大主题。”

  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在其名著《娱乐至死》中写道: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也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学者李良荣也指出了“传媒的娱乐化”现象,他认为目前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还有观点认为,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操纵和管理娱乐的倾向”。

  

  自娱自乐的传统娱乐活动

  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进行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选择娱乐的方式也逐渐走向宽泛,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下巴里人的饮酒、养鸟、斗鱼,还是一些竞技活动,如宋代的“蹴鞠”等等,这些娱乐形式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只是日常生存活动中的插曲。

  传统的娱乐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传统娱乐活动的个别性

  在传统的娱乐活动中,娱乐永远是短暂的,不可重复的,娱乐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是被时空关系所限定的活动。

  2.时空关系所规定的有限性

  娱乐活动的有限性表现为有序性:人们的财富、地位、身份、年龄、性别以及季节、风俗等种种内外因素规定了娱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3.传统娱乐活动的一次性

  一个人尽管可以多次进行同一种娱乐活动,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重复的活动。真正有趣的快乐瞬间是无法再现的。

  

  大众传媒掀起“集体狂欢”

  大众传媒作为技术的出现和存在,对娱乐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娱乐、表达娱乐的方式,更改变了人们对娱乐内涵的认识。在传媒技术的作用下,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娱乐时间的相对固定性

  工业社会中,固定闲暇时间的出现,为人们开展专门性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条件,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加日常化和固定化。大众传媒可以为大众提供全天候的、按照大众的作息时间精心编排的娱乐活动,因此,接触大众传媒获取娱乐,成为当今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2.娱乐活动的标准化

  大众传媒的机械性和复制性,使得大众传媒的娱乐产品具有了标准化的特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节目、栏目化的操作、固定的主持人、固定的制作方式,就连电视剧、电影的内容和叙事方式也有固定的模式,以满足有着相对共性的细分市场的要求。

  3.娱乐“秀”的产生

  大众传媒将受众的需求放在了首位,而那些在现场参与娱乐活动的人不过是娱乐活动的展示者,是摄像机前的“作秀”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将通过传媒传播出去,连同活动一起成为传媒受众的娱乐活动。

  4.“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娱乐体验

  由于传媒时代娱乐“秀”的出现,使得传媒受众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选择和转述获得一种“不在场”的娱乐体验,人们获得的是一种似乎“在场”又似乎“不在场”的虚拟与真实结合的娱乐体验。

  5.娱乐成为工业

  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定闲暇时间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娱乐产品的需求,使大规模的娱乐市场得以形成。娱乐市场的形成,使得一部分生产者从社会经济部门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娱乐产品的生产,形成新的社会分工。并且,随着娱乐工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的日益成熟,在部门内部又会形成更加细化的分工。娱乐产品的生产、包装、销售,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宣传均有不同的部门(独立的实体)负责,分工明确、合作共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生产线。大众传媒作为娱乐工业的主要生产者,更是为娱乐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从大众传媒时代娱乐活动的特点可以看出,传媒时代的娱乐不仅仅是对参加者而言的,更是对广泛的受众而言的。因此,传媒时代的娱乐已从古人的“自娱自乐”,转向了大众传媒时代的“集体狂欢”。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1.娱乐语境让人们沉溺于感官刺激

  大众传媒的娱乐生产日益为人们设置了一个娱乐语境,娱乐不仅是人们的日常需求,更成为一种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受众在接受着娱乐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享受着瞬间的娱乐快感。当人们沉溺于这纷繁复杂的感官娱乐中时,也正日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行动的力量。

  2.大众文化趋于浅薄、庸俗

  传媒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必然极力迎合受众趣味。当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够清醒、不够理智的时候,传媒所提供的虚拟的娱乐化现象,就将渗入大众文化中,使传媒所报道的某种“虚拟”、“前卫”等的追求甚至某些浅薄、庸俗的东西混迹于大众文化,并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走向庸俗、浅薄。

  3.助长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与自我

  娱乐化借助大众传媒的巨大臂膀,对现实进行娱乐化处理,不断制造“娱乐狂欢”,使大众文化生产者沉浸在“娱乐”的盛宴中,疯狂而难以自拔。同时,传媒为了更好地迎合受众,不断地附和着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大众文化及传媒制造的“狂欢盛宴”中陶醉着自我,放逐着自我,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4.受众理性的丧失

  娱乐化实质上已成为比广告更高明、更隐蔽、更深刻的一种形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寻找“爆炸性消息”、寻找让人发笑的有趣信息、寻找让人啧啧称奇的荒诞怪事,但总体还是离不开选择娱乐。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人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不管“娱乐至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大众传媒都应该克制娱乐化倾向,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娱乐至死”。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大众传媒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能使文化遗存得以延续,而且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参考文献: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N],《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金冠军 郑涵:《当代传媒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④张田田:《消费主义背景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J],《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作者单位:烟台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初审编辑:韦国骞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