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七期 

 

党报改革的特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梁国典
2004-07-19 13:59:41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各类媒体的强势挤压和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改变党报千报一面、高高在上、面目呆板的老面孔无疑是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不少党报开始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各种生活类报纸的长处,丰富报道领域,活化报纸版面,大幅度增加社会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应该说这对提高党报的可读性及亲和力非常重要。但分析一下竞争环境和读者定位就会发现,在自己并不擅长而且不可能彻底放开手脚的领域,拿出大量精力和版面与生活类报纸短兵相接拼市场、抢读者,以己所短攻其所长,并不能营造出党报的独特优势。而选择党报原来的“劣势”如工作性报道和会议新闻等进行改革突破,做区域最专、最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也就是主流新闻),突出党报“权威政经大报”特色,才是提高党报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定位:以何为特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原因有三:
  从本质属性看,党报是党的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讲政治、讲大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和推动党和政府各项中心工作,是党报责无旁贷的使命所在。这种情况下,党报既不可能置与生俱来的使命和天职于不顾,更不可能把会议、领导人活动和工作性报道完全挤出版面。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拿出所有版面,毫无负担、随心所欲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完全以市场为取向的生活类报纸展开公平的同质竞争。
  从读者定位分析,党报面对的主要是党政干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识群体及厂长经理等高端读者市场。这个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相对优越,但读报时间相对较少。从阅读习惯分析,尽管其阅读兴趣也是多层次的,也关心社会体育娱乐保健等方面的新闻,但更感兴趣的是时政前瞻、政策解读、高层动态、权威发布,以及种种能够开阔视野、对工作和事业发展有指导作用的“大政治”、“大经济”、“大文化”报道。《财经》、《南风窗》、《南方周末》就是通过这方面的独家策划,成功地抓住了一批高端读者。特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各级党政机关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甚至大洋彼岸的政治风云变幻、股市涨跌、市场波动,都与每一个普通读者特别是党报的主体高端读者的工作、就业、收入、投资决策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党报的优势是什么?就是拥有别的媒体无可比拟的来自各级党政机关的独特信息来源渠道,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政治、经济、文化报道经验的、熟悉宏观走势和微观实际的记者队伍。这个优势用足了,这块核心竞争力培养起来了,不仅能抓住主体读者,还可能曲径通幽,吸引来更多的关心这类题材的普通读者。
  从现实选择来看,目前党报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于行政手段推动下的少版面、高价位和大发行量。这种高垄断、高利润的发行和赢利模式决定了我们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以牺牲发行利润为代价,与生活类报道拼版面。而以较少的版面与已经厚报化了的靠广告来填补发行亏损的生活类报纸展开同质竞争,我们既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这样的强势晚报我们自己同样拥有)。反过来看,在目前发行量尚有保证的情况下,遵循报纸的二次销售规律,通过做大做强主流新闻,有效提高党报在重点城市、发达地区、重点行业、重要部门、重要人群中的覆盖率、阅读率、影响力,扩大提高报纸的“有效发行量”(与发行了没人看相对应),则可以有效开掘广告资源。再看远一点,利用这仅有的短短几年不愁发行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大限度抓住拥有较高地位和收入的高端主流读者群,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同样可以实现广告与发行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作为党报,实现“特色立报,新闻强报”,扩大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就应该“特”在主体读者的真正需求上,“特”在主流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策划报道上。

  突破:以何成“特”

  有人可能会问,党报的服务对象一直就是党政干部等主体读者,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拼争搏杀,大量的会议报道(包括领导人活动)、工作性报道(包括典型报道和所谓深度报道)充斥版面,为什么越办越走到了死胡同?有没有可能“麻雀变凤凰”,将其做成主流新闻?其实,找准了工作性报道和会议报道“病症”的症结,也就找到了改革突破的路径:
  其一,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比如报道一个高速公路通车典礼,眼睛里只有哪些领导出席了,讲了什么话,而主体读者甚至广大普通读者关心这条路修通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能给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甚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直接间接影响,反而被忘记了。再比如一些程式化、总结式、表功式的工作性报道,就像“黑板报”一样就事论事、面面俱到、乏善可陈,结果只能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还比如记者打打电话上上网抄抄材料,洋洋洒洒一大篇所谓的思辨性报道就出来了,貌似深刻,实则肤浅,大量“水货”冲斥版面,“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愿看”。事实上,主体读者最需要的,是领导人活动、会议透露出来的高层动态、政策动向、改革举措等有用信息;是对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分析及有参考价值的见解。什么最有穿透力?思想的力量最有穿透力,独特的深度的见解最有穿透力。由此可看,深度报道不是深在篇幅上,而是深在思想上、见解上、眼力上。有了深度、见解和眼光,几百字的小消息同样可以成为深度报道。
  其二,忽视事实,更少事件。一般来说,我们的主流读者群并不缺少文件,他们的信息来源手段甚至比我们还要先进。但为什么还要看新闻?因为新闻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事实,最有冲击力的最拿人的也是事实,特别是事件。一个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你就是洋洋洒洒写上一个版,所有的角度都分析到了,读者并不一定想看愿看。因为这样的问题专家比你研究得更深更透,论述得更严密更有逻辑性。而丰富的真实的有冲击力的新闻事件以及水到渠成体现出来独特的见解,则是枯燥乏味的文件、论文、专著所不能提供的。比如收容所滥用权力、粗冷硬横,已成为害社会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媒体和专家以前也多次关注探讨过,但并没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则抓住大学生孙志刚遇害事件一追到底,不仅使涉案凶手被绳之以法,而且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使施行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寿终正寝。这再有力不过地说明,典型事件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而且是增强报道冲击力,提高媒体知名度、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的杀手锏。不光问题性报道如此。《大众日报》记者佟化文一篇《珍贵的财富》,以短短几百字的篇幅,记述了一位县委书记离任前把多年来收到的群众来信当作财富收集整理带回珍藏,党的干部的群众观念、境界素质尽在其中。由此可见,典型事件对改进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同样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妙用。
  其三,只见工作和讲话,不见人情和故事。新闻报道中什么最能打动人?人情味;什么最具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故事;什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情+故事。为什么西方名记者笔下的政治经济报道都那么妙趣横生,而我们的报道却味同嚼蜡?为什么法拉奇笔下的世界风云人物都那么有血有肉、可亲可敬,而我们不少典型报道却让人敬而远之?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记者即使写政治经济报道,也是先从个体的人写起,写典型人物甚至风云人物先把其当成一个普通人平等审视观察,报道充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浓厚的人情味。而我们的工作性报道,往往只见工作不见人,高高在上,以大段大段论述去一厢情愿地说服读者、说教灌输;写人物典型,人为地突出拔高他们的各种优点。事实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政治经济问题背后,都有人的复杂活动、酸甜苦辣,都有曲折生动的矛盾冲突;每一个政治经济动向,首先会影响到人的活动;每一个典型人物都不是活在真空中的,他们首先是人,都有普通人的快乐与烦恼。而这些才是最能打动人的。所以胸中有读者,写稿前设身处地替读者着想,弄清楚读者最想知道什么,最愿看什么,什么最能打动读者,善于讲故事,让笔下的文字充满人情味和鲜活细节,我们的报道才能有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改进工作性报道一个很重要的捷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进会议报道,关键是摆脱程式化、程序化的僵化模式,把领导活动、会议、政府文件中透露出来的广大读者最关注的新闻点挑出来,重大的甚至可以通过消息、述评、评论、链接、图表等多种形式多方位、立体化解读清楚。改进工作性报道,应该从事件性入手,在深刻性、生动性上下足工夫,把主体读者群工作中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及解决之道,把省内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刻背景、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挖掘出来。工作性报道、会议报道这两个突破实现了,主体读者“重大信息看党报”、“关键时期看党报”、“重大事件看党报”的阅读习惯也就培养起来了,党报的劣势完全可以变成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

  支撑:靠何立“特”

  改进会议和工作性报道,写出独家的、深度的、鲜活的、超前的主流新闻靠什么?还得强调在“三贴近”的基础上“三深入”,即深入采访、深入学习和深入思考。
  “新闻是用腿跑出来的。”只有勤跑多跑,深入生活、社会,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才能采访到丰富的信息,鲜活的故事、细节以及有冲击力的新闻事件。现在我们采写条件好了,有些记者反而人变懒了,腿变短了。我们的会议报道、工作性报道所以呆板、八股,很大程度与这种采访作风有关。不用说那些事件性新闻必须深入现场抓“活鱼”,就是那些深度报道,也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报道;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的、活灵活现的新闻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
  有人认为,现代媒体已进入大众化、市场化时代,媒体没有必要再培养专家型、学者型记者,记者只要写出新闻的“标准件”即可。事实上,在当今这种知识、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对这些扑面而来的复杂信息的高效筛选、分析、整合和深度加工处理,更需要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一下子看到问题的本质。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怎么可以不读书不学习,不了解最新知识和信息?特别是作为党报记者,如果不学理论、不学政策、心无大局,又怎么能保持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从采访角度讲,我们现在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科研、学术、企业界人士,知识水平、思考水平、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你头脑空空,连与人家对话的资格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主体读者群需求层次相当高。如果没有点理论修养、学识水平和高人一筹的见识,怎么写出指导人家、让人家感到管用解渴的好稿子?
  一位省领导曾说过,作为党报编辑记者,应该有省委书记的思考水平。这一提法对记者定位很高,但绝对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全省乃至全国、全球的高度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思考到省领导的层次,了解省里一个时期的工作意图,知道新闻报道应该宣传贯彻这些意图,这就是大局意识,就是党报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报道深度取决于思考深度,而思考深度源于理论功底和学识水平,源于探求事物本质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写深度报道也好,要“同中求异”也好,都离不开深度思考。当记者绝对是一个需要苦思冥想、需要绞尽脑汁的职业。你倾注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脑细胞,都能在报道中得到体现。
  在新的形势下,还要赋予“三深入”以新的内涵,这就是要更加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去“深入”。作为省级党报记者,不光要跑得下去,还要“打”得进去,特别要下决心把潜藏在180多个省直部门的新闻富矿最大限度挖深挖透,掌握独家信息源,打好超前报道仗,真正形成省报特色;每个记者都要善于“借脑”,吃透“三头”,建立官员、专家、基层三个信息来源渠道和“思想库”。不仅向书本学,向专家学,而且要向国内外的成功报纸学习,熟悉人家的办报思路,了解人家在关注些什么事情,涉及些什么领域,怎样细分读者。目前人们订报读报,不光是为了娱乐休闲,更是为了增强生存发展能力,获取更多财富,实现成功人生。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党报编辑记者,不仅要思考自己的报道题目、报道领域和分工版面,而且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并积极适应主体读者群的阅读心理变化,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不断开拓报道领域,看什么样的稿件有利于抓住我们的主体读者,什么样的报道领域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读者群体。人人都朝这方面努力,党报竞争力、影响力肯定能有大的改观。
  实现“特色立报、新闻强报”,对每个党报编辑记者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采编作风、工作方式都是一次大的冲击和调整。只有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高度新闻敏感,在“采访、学习、思考”三个深入上下足工夫,实现工作性报道、会议报道两大突破,才能适应新一轮党报改革发展需要,写出更多独家、专业、权威的主流新闻,办出真正适应主体读者群需要的“政经大报”。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20强是如何产生的
下一条:新闻舆论监督的难点及对策(下)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