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新闻观察 

 

冷看电视“选秀”
杨艳杰
2004-10-12 16:21:28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酒吧歌手电视大赛”、“金鹰之星·电视新秀大赛”,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Show”等等,主办方声称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人、为唱片公司或演艺公司输送力量,胜利者大都将会有在娱乐界发展的机会。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南京和成都赛区的报名者超过11300人,而“我型我Show”也引发了报名热潮,节目播出时在同时段的收视率排名居前,仅次于中央一套。
  其实,这种节目在国外早已盛极一时。美国的《美国偶像》、英国的《流行偶像》就是代表。《美国偶像》在美国红火了好几年,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让它成为福克斯电视台的福星,其力量也强大得足以改变个人的命运--2003年,华裔选手孔庆翔就是在这档节目中一夜成名;而在2002年节目中胜出的凯丽·克拉克森如今已成为娱乐圈的新贵。
  当然,电视“选秀”节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在这个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任何媒体要想有所发展都必须整合资源。媒体的策划者们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制造电视文化的热点和兴奋点,以此来带动整体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它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强,能吸引大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大众的自娱自乐。
  但是,电视“选秀”节目在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

  内容单调,品位不高

  这类节目在形式上基本都是一个模子:首先,参赛选手现场演唱或即兴表演小品或其他才艺展示,然后,评委进行现场点评,淘汰掉一部分选手,最后,加上观众投票,共同决定胜利者。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节目雷同的现象相当普遍,缺乏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久而久之,观众没有了新鲜感,节目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尽管这些节目号称“大众化”、“平民化”,但其品位格调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参赛者自身的素质不高。电视“选秀”节目的胜出者可以进入唱片公司或演艺公司,被包装后推向娱乐界,有可能会大红大紫。这对于那些想一夜成名的人尤其是许多爱做明星梦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而且,比赛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选手文化素质的内容,因此,许多人认为只要长得漂亮或是嗓音条件不错就能胜出。于是,观众在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在卖力地展现自己,有的装酷,有的发嗲,自以为表现优良,其实是丑态百出。其次,过分讲求娱乐性。例如,“超级女声”宣称:不论专业或业余,不论5岁或者88岁,不论美丑,也不分贵贱,只要你觉得你能唱,你敢唱,就来唱吧。于是,南京赛区就出现了70岁的参赛者薛鸣华。同时,因为比赛是全程展现,其中自然不乏一些参赛者出洋相的镜头,唱不上去者有之,台风滑稽者有之,五音不全者有之,答非所问者有之,肉麻当有趣者也有之。观众从这种“洋相秀”中也获得乐趣,看看别人出丑,放松一下自己疲惫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缺乏深度和文化内涵、品种单调,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最大的不足,它们像快餐一样,让人吃的时候很开心,但吃完之后却没有回味。

  商业气息过浓,权威性受质疑

  仔细留意这类节目不难发现,过浓的商业气息,极端的功利性使得这类节目没有给人一种具有权威性的感觉。现在,“出名”正在成为娱乐业最实惠和便捷的赚钱方式。在娱乐界,"十年磨一剑"已经成了"瞎耽误功夫"的代名词,因为制作公司已经没有耐心让一个艺人像张国荣那样在舞台上被嘘上8年,才出人头地。在商业利益的牵引下,"另类出名"就成了捷径,而最好使的帮手就是传媒。于是,要么由唱片公司或演艺公司主导,要么由某企业冠名,选秀比赛在电视屏幕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如“艺星制造超级偶像选拔赛”、“全国新星大赛”、“魅力东方电视新人大赛”等等,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事实上,其背后是有力的商业操纵,有的胜出者其实早已被唱片公司看中,只是为了赢得关注,才安排其在比赛中获奖。此外,一个比赛的权威性如何,关键在评委身上,如果评委本身不是权威,素质不高,那么比赛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许多“选秀”节目的主办方都称评委是业界资深人士,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大多是唱片公司或演艺公司的人员,也有电视台的导演及流行歌手,有些人进入业界还只有几年时间,本身就不专业,怎么算得上资深人士呢?而且他们往往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选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评判。
  在纯商业和二流评委的操作下,再好的比赛节目也会变味,最终的产品恐怕也失去了质量保证。虽然个别人可以从“选秀”节目中胜出,可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有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呢?难道比赛的目的就是产生一些蹩脚的明星来愚弄受众吗?

  数量众多,形成品牌者寥寥

  尽管“选秀”节目数量众多,但真正形成品牌的却很少,大多数节目都很短命,比赛办过一届便很难再继续了。以湖南卫视为例,它先后举办了“艺星制造Ⅰ超级偶像选拔赛”、“冰力先锋全国乐队选拔赛”、“酒吧歌手电视大赛”、“快乐中国·超级女声”、“金鹰之星电视新秀大赛”等活动,但没有哪一个成为像央视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那样的品牌节目。品牌经营已成为媒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的增长点。只有重视品牌,科学经营,媒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的“选秀”节目大多内容单一、形式雷同,个性不突出,很难让观众有过目不忘的感觉。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质量升华才能形成品牌。但此类节目商业性过强,缺乏文化内涵,在质量上无法形成有力的保证。没有观众忠诚度的节目,是不会长久火爆的。电视媒体应该靠节目的品牌赚钱,而不是靠简单贩卖其内容来获取一时的利益。
  不可否认,电视“选秀”节目是在娱乐化的大潮下应运而生的,是电视媒体翻新的一张“娱乐牌”。电视人在为此类节目的高收视率欣喜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节目,否则,它也可能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