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记忆:咆哮江水之上体验滑溜索

2011-10-11 14:41: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怒江大峡谷 溜索 腾冲
[提要] 我以及小记者莹莹,我的女儿,都尝试了一下,从这边的岸上滑到对岸,然后再登山到一个稍高点的地方,那条溜索再滑回来。那种感觉还是相当相当得刺激的。

  大众网10月11日讯 “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活动”采访团已于前天抵达中国的极地边城——腾冲市,采访团将在这里稍作停留,感受腾冲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十一黄金周期间,采访团离开喧嚣的、热度非常高的旅游景点丽江、大理,避开滚滚人流,驱车赶往世界三大峡谷之一的怒江大峡谷,在峡谷深处采访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三个世居民族。经过7.8天的采访,如今采访团已离开怒江大峡谷,安全到达腾冲。回忆起在怒江大峡谷采访的点点滴滴,采访团领队施晓亮感触颇深。
  作为合作媒体之一的济南经济广播电台,除了全程报道采风活动详情之外,也会每天固定连线采访活动参与者之一大众网特约记者施晓亮。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我们的非想达人施晓亮。晓亮您好。
    施晓亮:您好,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施晓亮。现在我不知道济南的天气如何,现在我们这边,我正好在中国的极地边城腾冲正在旅游,跟你们这个节目也比较适合。今天没有少数民族的采访,是在旅游。我现在在的地方,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腾冲这边它是地热和火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它有“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这样的说法,也就是大部分的山,它都是火山,而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北海湿地,它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一块湿地。我的描述也并不是太专业,正好北海湿地这边的金牌导游袁丽丽刚陪我们从湿地的深处刚转回来,我把电话交给她一分钟,让她简单地介绍一下这边,然后咱们再回到昨天所说的怒江大峡谷,继续说我在怒江大峡谷体验溜索。
    北海湿地导游:您好,我是北海湿地的VIP接待员袁丽丽。
    主持人:丽丽你好。
    北海湿地导游:下面我就给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腾冲湿地。腾冲湿地这边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个高原火山堰塞湖型沼泽湿地,它的形成是与周围的火山爆发有关。它是因为火山的岩浆喷发之后,堵住了地下水的出水口,汇集成湖,然后火山灰洒落在湖面上。由飞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带来的草种,草种得到了火山灰肥沃的滋养以后,就生长得非常茂盛。
    然后我们湿地最大的特色有四个,第一个就是这个腾冲湿地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个亚热带火山堰塞湖型沼泽湿地。第二个,它是属于少见的微酸性湖泊,PH值是6.8。因为它的水源是来源于湿地背后的青海湖,青海湖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酸性湖泊之一,所以它的水是呈酸性,PH值为6.8。然后最具特色的是我们腾冲湿地生长漂浮在水面上的草排。这个草排是漂浮在我们平均水位6米的湖面上的,非常得有特色。人踩在上面,送送软软的,像浮毯一般,非常得好玩。可以说,当地人有句话说叫脚踩湿地,有惊无险。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你。
    北海湿地导游:它也是一个亿万年成型的一个基因库湿地。所以我们腾冲湿地非常得欢迎各位地方的游客,来到我们湿地参观,然后来考察。这是我的简短的介绍,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你,麻烦你把电话交还给晓亮。
    北海湿地导游:好的,谢谢。
    主持人:晓亮你好。
    施晓亮:袁丽丽她刚才的时候,用这么简短的时间就介绍,完全不能反映出我此时此刻在这边所切身的感受和经历,那是非常非常得好玩,我觉得旅游的精髓,旅游能够带给人的快乐,它一定是与你常态的生活所距离,我给它总结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遥远,一个是陌生,一个是神秘。只要遥远、陌生、神秘这三个因素具备其中之一,当然三个因素全部具备了,那就更有收获、更有惊喜和意外了。就是特别特别得快乐,就像沙漠地带的人们来到济南,觉得在这个城市里边竟然还有这么偌大的一个湖,还有这么多千百眼的泉水,他也会感觉到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收获。是因为离他的生活的常态太远太远了。就像此时此刻,我所在的这个腾冲,我十年来已经是数次来到这个地方了,腾冲这个地方竟然在城市里边就会有一个偌大的瀑布,它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城市瀑布,也是因为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堰塞体、堰塞湖,形成落差,在城市中有一个很大的瀑布,每天晚上你会听到城市中,你听到的并不是车的鸣笛、喇叭声,而是这种大自然的水声、瀑布的声音,你想想,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有关腾冲,想说的和应该说的,也相当多,我在明后天如果有时间,也会继续向大家说,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它在抗日战争中,中缅战役进行了三年的时间,在这边是焦土抗战,国民革命军,也就是我们所比较熟悉的一部电视剧,叫《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以这个历史背景为原型创作的一个电视剧作品。它反映的是整个国民革命军为主的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鬼子发生的一个艰苦卓绝的抵抗运动,最终把失去多年的一个腾冲县城给收复回来,这是中国第一座在抗战中收复的县城,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在明天,我会跟大家稍微详细点展开讲。
    今天我想如果有点时间的话,我就接着说昨天没有说完的。我在怒江大峡谷,有很多很多的收获。我说一下交通,昨天只是说了一小部分。怒江大峡谷的交通,十年来的变化是非常非常得大。当年我进到怒江大峡谷中,就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十年前怒江两岸的人民要过江的话,他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溜索。这个溜索,我想听众朋友,特别是看电视的观众朋友们他就不太陌生,去年以及前几年就开始媒体不断的报道怒江大峡谷的小学生他是滑溜索过江。还有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我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这个医生他是胡总书记、温家宝都接见过他,现在全国都学他。他就是二三十年来就背着医药箱,每天滑溜索渡江,给沿江两岸的人民去看病。大家可能就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个比较刺激、比较好玩的这么一个事,类似于旅游景区的一个娱乐项目。实际上真正来到这个怒江大峡谷,你看到在咆哮的江水下,在江水上访四五十米高的地方有一个一两百米长的钢溜索,然后就靠一个小小的滑轮把你悬挂在这一条钢溜索上,然后靠这个自然的坡度滑到对岸去。其实想乘坐这个索道的话,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十年前尽管鼓足了勇气,但是当把我挂到溜索上的那一刻,最后我还是退却了,退缩了。当然了,十年前我是肩负着很大的使命,要去采访56个民族,我是包括领队、记者、摄影,最重要的,我还是司机、驾驶员,车上还有另外的几个人。我要是出问题的话,他们不就都歇菜了嘛,所以说最后我还是没敢尝试。
    等到十年以后,我再次来到怒江大峡谷,也就是说在6号的时候,我从怒江大峡谷的尽头向外出,走到一半,到福贡县城的时候,我就连续发现了两个村庄的两对溜索。因为一处溜索是对滑的两根,称为叫一对溜索。那些小学生,七八岁、十来岁的小学生,他中午吃完饭,又要到学校上学了,又滑着溜索滑过来。我想这些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有这个胆量滑的话,我为什么不敢滑呢?所以说我以及小记者莹莹,我的女儿,都尝试了一下,从这边的岸上滑到对岸,然后再登山到一个稍高点的地方,那条溜索再滑回来。那种感觉还是相当相当得刺激的。
    但是我们偶尔这样一两次感觉到好玩、刺激,对于生活在怒江两岸的老百姓,就是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的群众,他们每天靠这种简单、原始的交通方式来过江、来出行的话,是特别特别不太方便的。比如说他们要是自己在江那一边的所有的农副产品,养的猪、养的鸡、种的香蕉、芭蕉,还有自己种的农副产品苞谷、苹果,他想要出来变卖的话,他参加每五天的街子,就是他的集贸市场,就是非常非常不方便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这么多年来,也不断的听说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掉下江去,就从溜索上掉下江去的这样的案例,一旦掉下去之后,生命几乎就没了。因为怒江非常湍急,下面的暗流涌动,礁石密布,是一个非常险峻、险恶的这么一条大江,比我看过的长江、黄河都要险恶得多。
    我昨天晚上又查了一些资料,看到整个怒江大峡谷,他们现在溜索准备将在两年以内退出历史舞台,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新闻单位不断的报道,引起了中央首长的关注,就做出指示,拨付专款来修建吊桥。就是相对来讲比较安全、比较坚固,通行能力也比较强的吊桥,来解决怒江两岸人民的交通,方面他们的生产生活。整个怒江大峡谷中,原来一共有42对钢溜索,现在仅仅还保留着12对。在两年以后,可能除了保留这么四五条作为旅游观光,或者是一个曾经的历史遗迹,其它的都被拆除了,因为它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危险的。
    我们在一路上就看到现在各种施工队在修建,在怒江大峡谷的各处相隔个三五十公里就会修一座吊索桥,有的正在修建,大部分已经修建好了。标准稍微高一点,不光是人的行走如履平地,而且马、牛、车,甚至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拖拉机、小型汽车,都能够开动了。就说明怒江沿线各族人民的生活就会因为交通就得到非常大的改善。我们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有一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而对于怒江这边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来讲,它要想富是要先修桥,没有桥,这个地方就会相对封闭。还有几分钟?
    主持人:大概还有三分钟。
    施晓亮:我说到这个相对封闭,我不得不说十年前我来到怒江大峡谷采访了三个民族——怒族、傈僳族和独龙族,而独龙族和怒族这两个民族,都是生活在高高的高黎贡山顶上,他们的生活是非常非常得封闭。不仅仅是不能过江,而且几乎是很少下山。因为要上下一次山的话,据他们来讲,要是空身,短则一个半小时,长则就三个小时。如果是要负重的话,就是行走的时间就更长了。我们这次亲身体验了一下,就是感觉到怒族人民和独龙族人民出行是非常艰苦、很不方便的。要下一趟山赶一个集的话,要用整整一整天的时间。所以说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高山顶上的老人,很多就是几乎一辈子没有下过山,这个一点都不夸张。我们在高黎贡山顶上,怒族的聚居村,叫架究村,我再去采访十年前采访过的那个怒族的民间艺人,叫欧得得,他的老母亲已经是104岁了,她是1907年出生的一个老人,我们就问她,她就说好像记忆中都是七八十年前,年轻的时候曾经下过几次山,以后就没有下山。就在山顶上,就这么一块方圆不超过两平方公里的这么一个山顶上,就是在这边终老。她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100多岁了,还是非常健康。她儿子就跟我讲,说我老妈妈为什么能够这么长寿?就要因此她呼吸着山顶最清新的空气,吃着自己种的菜,喝着山泉水,他说我们家里从来也没有什么酱油、醋、味精,就只买一点盐巴。我说那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吃?他说那些东西都是科技产品,他说所有的科技产品对人都不好。
    所以我觉得随着党和政府对于边远地区,特别是像高黎贡山区这样的生活原来比较闭塞的少数民族,对他们的交通、生活,不断进行改善,他们未来的生活会在近几年中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像高黎贡山还有一个刚才说的民族,叫独龙族,他们告诉我说,施记者,如果你明年再来的话,你就不用再费三四个小时爬山爬到我们山顶上,到时候你车就直接可以开上来了。政府的同志也确实告诉我,今年下半年,大约最晚是在12月份,就会开始修建,就是机械化修建通往山顶的道路,到时候非常封闭的独龙族就会与主流社会、与外部世界沟通、接轨了。他们的年轻一代的独龙族,这些小朋友也跟我讲,他们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因为也有电视了,他说我们知道其他的民族一旦通了路之后,他们就会开展旅游,有农家乐,别人就会到我们家里来吃、住、参观,我们可以把独龙族的一些民俗文化的一些产品,比如说他们的弓弩、他们的雕刻的木雕作品,都卖给他们,就会赚一些钱,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我相信这一点,这种变化一定会是加速度的,但是我也希望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不要去破坏他们本民族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我们城市的人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和谐发展,让这些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能够更长时间的、更原汁原味的保留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世世代代都能够享受到这种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主持人:非常感谢晓亮今天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关于怒江的,还有我们独龙族的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连线到这里了,晓亮,我们明天见好吗?
    施晓亮:好的。主持人再见,听众朋友们再见。
    主持人:再见。

马震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