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富民强省】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山东答卷

2012-05-15 14:44:0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而当我们走过2011,盘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时,一份亮丽的答卷又是那么令人振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三个新台阶,年初确定的26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物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这些成就,为山东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齐淮东 李 梦
  “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颇有些“春寒料峭”的意味: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又汹涌来袭,国内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物价仍处高位的双重压力……而当我们走过2011,盘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时,一份亮丽的答卷又是那么令人振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三个新台阶,年初确定的26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物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这些成就,为山东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富民强省,山东经济迈进“4万亿俱乐部”
  根据省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去年经济运行情况,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速1.7个百分点,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迈入“4万亿俱乐部”的第三个省份。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表明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省人大代表、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这也说明省委、省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得力的,出台的政策是科学的。”
  实体经济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农业一直是我省经济的一大亮点和优势产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26.3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九连增”,创历史新高;工业承担着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长均在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提升;在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的大背景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较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国首位。
  张卫国表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我省经济发展动力依然较强。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21.8%、17.3%和24.8%,三大需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稳定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强化农产品产运销衔接,建立完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物价上涨过快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是全国少数几个把物价增幅控制在5%以内的省份。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财政和城乡居民的“腰包”也更鼓了。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455.7亿元,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幅高达19.3%,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远远地跑赢了GDP和CPI。
  有了较强的财政实力作支撑,我省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大了。
  家住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四村63岁的孙爱玲这个春节过得很开心,没有收入来源的她,年前收到了政府部门发放的半年330元养老保险金。“过去养老靠儿女,可一对小夫妻不但要养育孩子,还有四位老人要照顾,负担太重了。”孙爱玲说,“以后政府每月发钱,再不用一花钱就找孩子要了。”
  在我省,不管是在城里还是乡下,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能每月领到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一年。去年全省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围绕扩大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乡居民增收、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等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年初确定的26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273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54.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新增财力七成投向民生领域。
  富民强省,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可或缺。去年,我省在促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进展顺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了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意山东计划,全省文化产业去年实现增加值约1500亿元,增长20%左右。
    双轮驱动,“转调大戏”奏响科学发展强音
  2011年10月27日上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式建成挂牌。这是国内首个全部采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12月16日,我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在浪潮集团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对国外存储器芯片长期依赖的局面。省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总裁辛卫华说,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处在产业链条制高点,该项目为浪潮自身在云计算核心装备——服务器、存储、云端产品实现芯片级的研发、制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在各自领域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去年,山东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0家,总数达到146家,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提高0.2个百分点。
  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是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我省通过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大戏”中奏响了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贺铿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山东的“转调”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说,“转调”不是要采取“抹桌子”方式,把原有的产业体系推倒重来,而是充分发挥自身条件优势,首先要把现有产业做强做大,山东经济之所以能在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的条件下,在“转调”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说明“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得好。
  莱芜是钢城,钢铁产业长期以来是其最大的经济支柱。省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刘士合说,莱芜的发展既要做强钢铁产业,依托科技拉长钢铁产业链条,又要跳出钢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月7日上午,莱芜市风电设备制造基地、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工业园、A级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等十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总投资100多亿元。这些项目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对莱芜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省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前头。2011年,在青岛市重点推进的1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已有128个开工建设,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年产值突破1370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明天的产业结构。我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现代农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能源交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同时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4:49.1:48.5调整为2.1:47.9:50,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我省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省控59条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重点带动,“蓝黄”交映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的有效载体。
  2月8日,总规模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0亿美元的中国蓝色经济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济南揭牌。同时,蓝色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与威海华东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等12个项目签订投资协议,项目投资总额103亿元人民币。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蓝色产业基金具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鲜明特点。加上之前投入运营的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我省“蓝黄”两区驶上了金融创新和资本驱动的快车道。去年,两区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2466亿和599亿元,同比增长17.4%和20.7%。
  如今,“蓝黄”两区已成为我省加快发展的“两大引擎”,去年区域生产总值增长11.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带动全省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园区已达57家,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同比增长16%。
  烟台是全省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三大战略”的骨干城市和叠加区域。省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介绍,全市坚持“蓝色”统领、统筹推进,海阳核电、烟台化学工业园、牟平滨海开发、龙口集中集约用海等一批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大项目,引领全市经济加速向蓝色拓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去年,烟台市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1万美元台阶,已明显多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
  “蓝黄”之外,去年,国家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批复我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这两大政策成为带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两大“助推器”。
  日照是一座新兴沿海开放城市,铁矿石和煤炭的吞吐量排名在国内靠前,具备发展沿海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每吨钢铁仅运输成本就能节约200余元。省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介绍,根据规划,日照精品钢铁基地规模为2135万吨,其中新建1135万吨。目前,全市围绕钢铁产业的配套企业已有上百家,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去年,我省还出台了进一步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菏泽由对口帮扶促进发展转入了政策支持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这个过去的全省发展“洼地”,正在向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挺进。
  “蓝黄”交映,重点带动,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引人入胜。
刘宝才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