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从“难进难出”到“半岛同城”

2014-12-28 07:10:00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今年12月28日,青荣城际高速铁路正式亮相,终于打破了多年来制约人们进出胶东半岛的“瓶颈”,迎来了胶东半岛交通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 本报记者 戚加绚

  “从威海坐火车到济南,原来的‘绿皮车’颠簸9小时,现在‘高铁’只要4小时。看来胶东半岛终于可以摘下‘难进难出’的帽子了。”家住威海的沈栋说。

  今年12月28日,青荣城际高速铁路正式亮相,终于打破了多年来制约人们进出胶东半岛的“瓶颈”,迎来了胶东半岛交通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曾经的“绿皮车”时代

  胶东半岛的铁路梦,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不过真的让胶东半岛戴上“难进难出”帽子的却是最近的30年。当然,这还要从当时雄霸胶东的“绿皮车”说起。

  “绿皮车”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制造,曾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典型的有22型客车、22B型客车、23型客车、25B型客车等。这些列车外表通常为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涂装,所以被俗称为“绿皮车”。它保温性能差,冬冷夏热;靠电风扇降温、烧锅炉喝水,车厢内灰尘多。

  烟台芝罘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矫胜先老家在莱州,1988年考上新疆伊宁市伊犁师范学院。大一暑假,很想念家人的他作了一个后来每每想起都会“悔青肠子”的决定——回家。从伊宁晃了两天才到乌鲁木齐的矫胜先幸运地在排了3个小时的队之后,买到了一张硬座票,这让他“高兴得发狂”。

  由于车速慢,火车一天一夜也没跑出新疆地界。矫胜先说:“我出发时带的三个馕早就吃光了,车上人太多,乘务员根本无法送水送饭,我就只能干忍着。直到火车抵达兰州后才下车买了两个面包吃。”

  到郑州转车之后,矫胜先开始了一段“没有座坐,没有饭吃,没有水喝”的回家旅程。这次回家,总共用了7个白天6个晚上。在大学4年里,他只回过这一次家。

  正是由于“绿皮车”的速度缓慢和班次不足,导致了上个世纪“挤火车”成了每个胶东人外出、回家的必修课,赶上暑运、春运高峰或者是跨省的长途出行,那更是一场“噩梦”。

  由“绿”变“红”

  上世纪90年代初,“绿皮车”的火车头开始升级为内燃机车,小烟囱不见了,但速度依旧很慢,从烟台到济南需要11—12个小时。 “记忆中,济南到烟台的K8292次列车一到夏天就人满为患。”在医院工作的济南市民张健告诉记者,“车厢里气味纷杂,为了保持正常呼吸是一定要开着车窗的,而当时电风扇是标配的降温工具,本来功率就不大,一开窗更是没凉气了。”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铁路部门开始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取而代之的是“红皮车”。“红皮车”普遍为空调客车,装备水平比“绿皮车”好很多,经常用于快速列车、普快列车等旅客列车编组,替代“绿皮车”成为担当中国铁路旅客列车的主力车型之一。“红皮车”的乘坐舒适度高,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好。

  “有了‘红皮车’,虽然路上时间还是长,但是夏天不用带扇子了。”张健说。

  白色高铁“一小时”

  2014年,胶东半岛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终点站设在县级市的高铁——青荣城际高速铁路,它不仅是山东省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同时还填补了威海市国字号铁路和高铁的空白。

  青荣城际高速铁路全线以桥梁隧道为主,桥隧比例达62.2%。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历经近15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打通了30条隧道,架起了185座桥梁,其中最长一座隧道——蓁山隧道长5505米,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家在烟台买了一套海景房,本来只打算一年过去一次避暑的,可现在有了青荣城际高铁,以后想去度个周末都没什么问题了。”济南市民李真说。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