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盘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八个首次” 中国学者高“出镜率”

2015-08-25 17:43:00来源:大众网作者:姜洋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盘点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下的“八项纪录”

  大众网济南8月25日讯记者 姜洋)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向大众网记者盘点了此次大会的“八个首次”。

  “国际历学大会在中国举办,得到政府、学界、民间的广泛关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在外国参会没有看到过的。”张海鹏认为,学术走在前沿,国家实力作为背后支持,当今中国社会对学术会议的热情,是对学术、对知识重视的表现。会议中对中国议题的关注,则说明世界在看着中国,“世界的目光看着历史上的中国,也看着今天的中国”。

  与往届相比,张海鹏认为本次大会创下的“八个首次”。首先,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大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致贺信,贺信中对大会怎么开,今后怎么做研究等细节都有谈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讲述了对大会和对历史学研究的期待。“国家领导人对会议的密集关注,是以往很少见的。”

  第二,参会专家国别首次突破90个。本次大会注册参会学者2600余人,国别90个以上,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第三,首次聚焦“中国议题”。本次大会设置四个主题,其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历史学中的数字化转向”均是首次提出的“前沿议题”。开幕首日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展开全天讨论,这是大会首次聚焦“中国议题”。“有十几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者,分别就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了探讨,我认为这是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今天的中国。”

  第四,中国学者首次拥有如此之高的“出镜率”。根据会议手册,整个大会由175场会议组成,创历届之最。其中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议人的中国学者逾70人,论文涉及中国的超过90篇,中国学者高“出镜率”创历届之最。

  张海鹏回忆起200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以及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21届历史科学大会上,都给中国学者设立一个专场,但顶多只有一两个人提供论文,感兴趣的论文也不超出十篇。“但是我们这一次有差不多七八十个中国学者参与到了论文的提供和论文的评议,包括中国学者在内,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学者的论文涉及到中国历史问题的超过了90篇,我认为这是以往没有过的。”

  第五,首次实现了“空中办会”。张海鹏说,征得国际历史学会的同意,此次会议还在青岛、淄博等城市举办两场平行会议、5个卫星会议,开大会先河。

  第六,首次提供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曾多次出国参会的张海鹏回忆起自己曾在外遭遇的困难,“会场都要自己找,经常找不到地方。”他说,外国学者中大多数人不会汉语、而且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本次会议从接送站、食宿行到会议通知,大会各环节都可方便地找到熟练使用中英双语的青年志愿者提供帮助。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大会有76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500名是山东各高校学生。

  第七,舆论公众关注广。国际史学大会虽有“史学界奥林匹克”美誉,但往届会议仅在学术刊物上被报道和关注,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此次会议做到了让历史研究走近大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动了公众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兴趣。

  第八,节俭宽松办会。张海鹏透露,此次会议筹办前期即得到山东省政府和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政府支持表明了其重视学术研究、量力而行创造宽松研究环境的态度。作为中国史学会会长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申办的推动者、亲历者,张海鹏难掩激动,他在本次大会上多次感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落户中国,是中国史学界的“荣耀时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