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合远:是意在笔先,还是别的什么

2015-08-25 20:5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作者:张延庆

  傅合远,1955年出生,山东省齐河县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有《书为心画》、《书情画意》、《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等。

  紧张

  用隶书写了一遍《前赤壁赋》,充满道家精神的内容笼罩上无边寂寞,苏轼在文末附加几句话: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一个谨慎怕事的苏轼如在眼前。艺人多狷狂,少乞怜,多豁达,少跼蹐。但在大难面前,在连续不断的大灾大难面前,苏轼委实有点扛不住了,毁碑,贬谪,连命都朝不及夕的时候,他能把如此内容写出,已属狷狂,能告诉朋友“当俟后信”,已是豁达。

  因为有紧张贯注其中,因为是以正楷写道,傅合远才说; “这篇作品不如《寒食帖》好。”

  这是理性的论断。当年他拿着作品,走在去蒋维崧先生家的路上,心中感到特别紧张和不安。当作品在墙上挂出来时,蒋先生开始只是颔笑,他明白,先生是肯定了。

  突然,蒋先生说了句:

  “后边比前边要好。”

  傅合远1993年加入中书协,正是蒋先生介绍的。看完了,评完了,蒋先生签上了自己的意见。

  为纪念蒋维崧离世五周年,他写了《略论蒋维崧先生的学术贡献与书法篆刻艺术》,发在2011年《文史哲》第5期上,引文有25处。

  “蒋先生和谢稚柳要好。一次,谢老开玩笑说,蒋公,你什么时候写字和你签名一样,就更好了。这是说蒋先生太认真,老想写好,就紧张了。”

  傅合远和蒋先生相识二十多年,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一次,蒋先生在学生面前,主动提出写字,众人都惊讶。但连写几张,蒋先生并不满意,其中一幅,章还盖倒了。傅合远小时写字时,常对爷爷说:

  “你上一边去,不要看。”

  黄河流至济南,北岸一道防护堤,石阵井然丛生兀立,林木湿地宽阔空旷。往北,就是傅合远的老家齐河。

  “我一写字,爷爷就高兴,就站在后面看,但我不愿意让他看。”

  冬天结冰,墨冻了,手也冻了,他到生产队的牲口棚,爷爷喂牲口,他就着牛群身上散发的热量,和着牛群鼻孔呼出的热气,在温暖的牲口棚里写。

  他以后经常感到紧张。

  在山东大学,一开始他教写作,后来到研究生处。因为不愿搞行政,也因为爱好书法,他先后考取了文艺学的硕士和博士。硕士论文《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登在1993年《文史哲》第一期上,此文引文献64处,是《文史哲》第一次登载书法美学方面的理论文章。

  “慢慢地,就想专门搞书法美学,但心里没底。到底行不行?个人不知道,有点紧张。”

  周来祥教授鼓励他:

  “你可以搞,这很有意义。”但在当年,连给友人手写的字迹,都得叮嘱“必深藏之不出”,没人敢去鼓励苏轼。

  相比苏轼楷书《前赤壁赋》的“笔意不谷”,王羲之的《丧乱帖》,不但一扫《兰亭序》的雅致,不再或不能再讲究意在笔先,而是笔与意达到了完全的融合。开句黑云压城: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遭荼毒。”

  接下来便是:

  “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彻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浓情勃起时,笔走铁画金石,处处拙涩而后戛然。傅合远说:

  “它展示的书法魅力令人惊叹。”

  钦佩

  苏轼的《寒食帖》,内含两首诗,写于被贬黄州第三年: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圩燕支雪。阉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漾潆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起首字虽有大小斜正,但尚能控制,随后运笔加快,不计工拙,自“春江欲入户”,笔更纵,字更大更急促,粗黑密重过后,忽又疏旷细长,至最后,墨色又呈丰润缓慢。傅合远认为:

  “波折动荡,正是苏轼主张的‘无意于佳乃佳’、‘瓦注贤于黄金’,这不同于前人的‘意在笔先’。

  “晋代王羲之讲,‘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侧重指笔意和技巧,笔势或开张或舒缓,到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王羲之传》,让这一旨趣达到顶峰。到了宋元,这种更适于篆隶楷,适于静态书法的‘意’,已被重道,重主体心灵,重情态意趣的‘意’所取代。

  其实,清人所评唐代孙过庭书法,是‘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也已经传达出因于此而达于彼,于矛盾中超越深化的意思。

  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前意后’,还是别的什么,真是不好说清楚。”

  蒋维崧先生曾经对他说:

  “要多看,不能光是多写。”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周来祥,指导他作博士论文时,和他谈话说过:

  “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多是不分的。”

  近人康有为是尊碑抑帖的,但傅合远照样深入研究,专门著述一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美学思想》,发在1997年《文史哲》第一期上,对其高度肯定古碑野逸、拙悍、粗犷的书风,予以全面分析。

  2008年,傅合远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演讲时,提到了五十年代日本书法作品《崩坏》和《抱牛》,这两幅带有绘画味道的作品,分别获得过世界艺术博览会金奖。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书法,还没能被世界所认可,对此,他在演讲中感到非常遗憾。

  毕加索曾说,我要是在中国,首先会是一个书法家。傅合远写的《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纵论书法的原生形态和新生之路,忧患和希冀并发。文章登在《文史哲》1994年第6期,引文有19处。

  2009年,傅合远在韩国昌原大学校演讲,畅谈中国的学院派书法,和今日中国书法的弃雅从俗现象,引文也有15处。

  周来祥教授对他讲,你有实践的功底,这对你的艺术理论研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沿这条路走下去,会越走越宽。

  对钟繇痴迷书法到“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他极表钦佩。他说:

  “在静静的书房,展纸濡墨,如进名山大川,奔走呼号,闪展腾挪,摆脱理论思索的苦闷和人世间的烦恼,有一种独应无人之野的快感。”

  颜真卿《祭侄稿》的最后写道: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傅合远认为,评其为“天下行书第二”,并不公允,因为《兰亭序》已随葬入昭陵,摹本毕竟“下真迹一等”,与王羲之的“真感情”,已是影子的影子,隔了三层。(作者:张延庆)

  后记:《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恪守“学者办刊”宗旨,创办至今,海内外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