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扫荡之三 一九四二年

2015-04-03 17:00: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反扫荡之三

一九四二年

弹雨纷飞喊杀声,

忧心一片乱离情。

昼传羽檄惊风鹤,

夜启阴符傍雪萤。

野戍荒郊闻鬼哭,

阳关大道少人行。

何年涤荡平胡虏,

载戢干戈不用兵。

  作者:牟宜之

  牟宜之(1909年~1975年),字去非,山东省日照人,中国近代诗人、革命者。抗战时期,牟宜之曾任乐陵县长,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长,中共建国后曾在北京市、山东省、林业部和建设部任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被下放黑龙江,1975年客死济南。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牟宜之终身与诗为伴,由于战争年代的辗转迁徙、和平年代的颠沛流离,大量诗作遗失。现存其诗作两百余首,收录于《牟宜之诗》。

  故事:

  1939 年,抗日战争战火蔓延,牟宜之接到周恩来从重庆发来的调令,被委以重任。牟宜之曾对儿子牟华东讲起这段经历。为了从山东到达重庆,他迂回绕过大半个中国。从鲁西北出发,牟宜之先到天津乘客轮南下,经过香港,绕至越南境内,然后进入云南,最终辗转抵达重庆。

  这段漫长的旅行途中穿越敌占区,险象环生。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掩护下,牟宜之一路乔装打扮。一次,船舶停靠上海,忽然上来一队日本兵搜查。当时牟宜之几乎绝望:这下撞个正着,肯定躲不过了。面对荷枪实弹的敌军,牟宜之淡定自若,举手投足间,敌军相信“这一定是个大官”,加之他曾在日本留学,与日军简单沟通,敌人竟立正打起敬礼。

  来到重庆后,牟宜之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这一段时间,是牟宜之一生中最难忘的珍贵时光。在重庆期间,他和周恩来接触频繁,一起吃饭时周恩来总是亲切地称其为“宜之兄”。对周恩来惊世的才华、过人的精力和高尚的品质,牟宜之印象深刻,这坚定了他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重庆工作一段时间后,周恩来派牟宜之去延安学习。在延安,牟宜之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仔细询问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和重庆的形势,并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由于冀鲁边区形势严峻,牟宜之又被派回冀鲁边区工作。于是,牟宜之与邓小平、邓颖超等人一起乘车到了西安,又随邓小平、卓琳等奔赴八路军太行山前线总部。为了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行人常常夜里行车,但大家情绪饱满。多年以后,牟宜之写了回忆录《难忘的的一次夜行军》,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

  一个黄昏,队伍终于抵达太行山总部。牟宜之迎面见到一个人,身穿一件磨得发亮的破棉袄,言语间却流露出将军气质。一问才知,此人是彭德怀。部队缺少棉衣,彭德怀对自己身上硬如盔甲的棉衣颇为珍惜:“满是油泥,正好挡风!”这个细节让牟宜之拿定主意,把全部归自己掌控的财产捐给部队购置棉衣。

  回到冀鲁边区,牟宜之在八路军 115师工作。1941 年春,他被选为山东沂蒙山区行政公署的专员。此时抗战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牟宜之投入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牟宜之率领专员公署机关和一支小小的警卫部队,同敌人在山沟里周旋,他们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发动群众反“扫荡”。一次,他们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山头上,牟宜之写下绝命书,鼓舞部队与日寇血战到底。山下炮击,天上飞机轰炸,情况十分危急,我军与敌人彼此都望得十分清楚,敌人用大炮向我军开火,炮弹在牟宜之周围爆炸。牟宜之对着敌人,用日语高喊:“你们打得不准,还得练练本事,才能打着老子!”队伍坚持到天黑,终于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打开一个缺口,冲出了包围。

  敌后根据地的生活非常艰苦,有两三年,牟宜之没有尝过酱油的味道。一次牟宜之生病,不能坚持行军打仗,同志们把他送到一个山洞里呆了一个月。由于衣服不能换,身上长了虱子,忍不住挠痒,结果伤口和衣服粘在一块,钻心地疼痛。原本可以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他没有退缩。1941年牟宜之诗云:“誓拼顽躯歼敌寇,欲凭赤手正乾坤。今番又是何人死,愧我归来暂且存。”

  抗日战争时期,牟宜之成功策动至少四股上千人的敌伪军起义。1946年5月,牟宜之调东北辽东军区,先后任司令部秘书长和政治部联络部长。在瓦解敌军和教育改造被俘的国民党军官的工作中,他作出了贡献,尤其对一八四师潘朔端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尽了很大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