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繁荣和谐新画卷

2015-08-10 23:06: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沸宇 韩俊杰 扎西

  丰收的高原田野。

  文 石摄

  为了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祥和的目标,西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各族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书写了雪域高原文明进步史上一页页辉煌篇章。去年11月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不仅确立了自治区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还制定了西藏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如今,西藏大地正在书写繁荣祥和的崭新篇章……

  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发展中,狠抓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非公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藏GDP接连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5年跨了3大步。去年底,西藏GDP突破600亿元大关。今年1至6月,西藏实现生产总值287.21亿元,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因基础薄弱,西藏要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必须拿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西藏社科院的专家说,西藏要继续加大投入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藏发展的重点项目目前已规划的有226个,已开工135个,到位资金49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26%。自治区发改委负责同志介绍,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对西藏而言,要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推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各项政策和项目资金的落实,推动国家部委、兄弟省市、中央骨干企业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

  日前,记者走进拉萨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的是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实现税收8.9亿元,同比增长35%。”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羽天说,眼下,开发区B区正在加紧施工。位于林芝县东部的鲁朗,在广东省对口支援下,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逐渐从设想变为现实。多年来,为解决全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西藏以“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为发展模式,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工业基础、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75.87亿元,同比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80.55亿元,同比增长11.2%。

  非公有制经济是西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活力源泉。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放手发展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会议还提出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五个放”政策,即“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到2015年,西藏的非公有制经济要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民生关系民心,是西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全体人民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民生工作进一步走向纵深、精细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各族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更好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没有政府的带领和帮扶,我一辈子也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昌都县俄洛镇仲多村的村民贡秋扎巴2009年搬进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西藏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牧民定居、农房改造和扶贫搬迁工程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农牧民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9.27亿元,覆盖全区35.05万户农牧民。到2013年底,西藏所有农牧民群众都将住进安居房。

  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不断出台:今年西藏全面启动全民健康体检工程。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体检项目,并给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截至5月底,全区共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28万余人。从去年起,西藏还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三包”政策实施范围,受惠面从原来的27万名学生扩大到50多万,西藏95%以上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这一政策。西藏先后多次提高“三包”经费标准,今年在现行标准基础上每生每年定额提高200元,提高的标准按地区每生每年分别在2400至2600元之间,义务教育“三包”政策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在校生。

  为保障高海拔艰苦地区城镇居民温暖过冬,“十二五”期间,西藏投资3亿元,对那曲地区聂荣县、阿里地区措勤县、昌都地区江达县、丁青县等4个县,拉萨市和那曲镇2个市(镇)进行供暖试点工程。拉萨有望在今冬试点供暖,这将结束西藏没有城市暖气的历史。去年,西藏自治区决定扩大就业,实现西藏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全就业、往届大学毕业生基本就业。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指标2万个,已安置指标17485个。

  西藏的广大僧侣也在享受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今年3月12日,西藏拉萨色拉寺37位60岁以上的老年僧人首次领到了基础养老金。在藏传佛教1300多年的历史上,这是西藏僧尼首次从政府领取养老金。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快寺庙通水、电、路和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计划投资15亿元,实现全区70%以上依法登记的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通公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民主法治进程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法制基础。

  为加强城镇常态化管理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拉萨市积极探索了5种网格化城镇管理模式:村居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单位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街面防控警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派出所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寺庙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这5种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复合式网络服务管理模式。拉萨市公安局负责同志介绍,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将各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纳入管理视线,严格落实登记备案制度等,基本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改变了以往对流动人口活动心中无数的被动局面。拉萨市取消了针对流动人口的所有不合理收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享受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去年9月以来,在实施网格化管理过程中,670余个便民警务站活跃在雪域高原的各个城镇,织就了一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处处方便群众的便民服务网。现在,在西藏的每个便民警务站外都放着一个便民箱,里面有打气筒、钳子、螺丝、感冒药等物品。截至今年6月上旬,拉萨市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提高1.9%,“两抢一盗”案件破案率同比提高8%。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藏传佛教领域和谐稳定和西藏长治久安,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制定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决定》。西藏在全区驻寺管理机构中开展“六个一”活动,要求驻寺干部“交一个朋友、开展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建一套档案、畅通一条渠道、形成一套机制。”通过这一活动,巩固发展寺庙和谐稳定的好局面,建立寺庙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今年4月中旬,西藏召开全区首届和谐模范寺庙暨先进僧尼表彰大会,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激励,充分调动了广大僧尼爱国守法的积极性。

  去年10月,西藏全区21804名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藏中直单位的优秀干部组成5451个驻村(居)工作队,到基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各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努力构筑“村村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维护稳定、反对分裂防控网格。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关制度,认真排查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

  各民族团结进步事关西藏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如今,民族团结之歌唱响在雪域高原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西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大局的大事来抓,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今年春节期间,被藏胞誉为“门巴将军”的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第112次率领“流动医院”,深入边远牧区、寺庙,做了117台手术,免费发放了价值68.9万元的药材,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进藏36年来,李素芝尽心竭力为西藏各族群众预防治病,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雪域高原。

  藏族有谚:“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这句话在洛隆县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洛隆县硕督镇党委书记黄显安介绍,硕督镇130多户人家,有近30户是藏汉联姻。前不久,硕督镇为9对汉藏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这几年,洛隆当地藏汉联姻的越来越多,谱出了一曲曲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之歌。

  位于拉萨市东北部的扎细社区,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元提高到现在的5万多元,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基地”,社区居委会老书记索朗巴珠说,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就是社区内藏、汉、回各民族相互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奋斗。居委会主任巴顿告诉记者,现在的重点是要教育那些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未成年人,把民族团结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不留死角。

  今年5月,西藏自治区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表彰了30个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50名民族团结个人。自治区党委政府号召全区各族人民以这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建设新西藏而努力奋斗。据介绍,西藏还将持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每年9月集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如今,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已经成为西藏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更是成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见证藏汉民族世代团结友好的“唐蕃会盟碑”,依然挺拔地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广场。西藏各民族之间“和叶社稷如一统、融熙情谊如一家”的历史传统也将继续发扬光大。(人民网记者 陈沸宇 韩俊杰 扎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