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阎肃:一片丹心向阳开

2016-02-12 11:25:00来源:凤凰网作者:
    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片段: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解说:这是经典歌剧《江姐》中最著名的一首歌《红梅赞》。
  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片段:
  解说:歌剧《江姐》是我国歌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从1964年诞生至今久演不衰,受到国家历代领导人的称赞和喜爱,这部歌剧的编剧就是我国空政文工团著名剧作家阎肃。
  主持人:提起阎肃,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词作家,阎肃的创作领域十分地广泛,他的作品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详的。
  解说:除了歌剧《江姐》之外,还有舞剧《红色娘子军》,军旅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流行歌曲《雾里看花》、《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北京的桥》等等。
  主持人:阎肃的创作无一例外都是内容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歌曲,若非对党和人民有亲切的感情,他不可能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留下这么多广为传唱的作品,但你想不到的是,童年的阎肃跟共产主义没有半点关系,他信奉天主教,差点成了一个神父,而他又是如何从一个神职人员一步步地成为了著名的剧作家和词作家。
  解说: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从小家境殷实,父母都是天主教徒,阎肃小时候也受过洗,他还有一个教名叫彼得,1937年”七七事变“后,阎肃全家人逃难到了武汉,1939年战火烧到武汉,一家人又逃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哪知重庆也不是太平之地,从1938年2月开始,日本人开始了对重庆连续五年半的大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在一次大轰炸中,父亲带着全家人穿过一片火海逃到了嘉陵江边,但是大轰炸毁掉了他们所有的家当,那一刻阎肃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流下眼泪。
  主持人:逃过了大轰炸,阎肃一家已经变得身无分文,无奈父亲带着家人到了嘉陵江南岸的慈母山,山上有一个修道院,一家人暂时就在那里安顿下来。父亲在城里做点小生意,母亲在修道院里给修士们洗衣服,而阎肃就成为了修道院里的一个小修士。
  那个时候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听到教堂里传出来当当敲钟的声音,而负责叫钟的就是小阎肃,您可别小看了这份差事,敲钟的工作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这份殊荣属于教堂里面成绩最为优秀的那个孩子。
  解说:俗话说”祸兮福所倚“当时只有八岁的阎肃在这家修道院里为日后他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修道院里的修士都要接受教育,阎肃的学习成绩永远都是第一名,因此能代表所有同学早晨敲钟,阎肃回忆说,他在修道院学习拉丁文数学和中文,他的中文老师是一个前清秀才,这位老师为阎肃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诗词功底。
  主持人:除了文化的学习,阎肃还在这里接受了最早的艺术熏陶,小阎肃是唱诗班的成员,这使他很早就接触到了音乐艺术,而且教堂里每逢宗教节日都要举行戏剧表演,而小阎肃呢是舞台上的常客,阎肃在舞台上表演,从来都不怯场,演得是有模有样,阎肃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因为他比较瘦,所以经常扮演魔鬼,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阎肃童年的这段经历,以至于他后来在舞台上的表演多是以反派为主。
  解说:那时阎肃在修道院里样样出类拔萃,是神父眼中重点培养的优等生,小小的阎肃在修道院虔诚地信奉天主教,还不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阎肃后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父,但是父亲的一个决定还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主持人: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有一天教堂的主教,把阎肃叫到了办公室里,非常愤怒地骂了他足足有三四个小时,主教是法国人,他骂阎肃的那些话呢,阎肃也不是太懂,只是觉得主教特别地生气,那阎肃到底是犯了什么错呢,原来是阎肃的父亲想让小阎肃离开教堂去南开中学念书,而主教呢舍不得这个培养了多年的优等生,所以很生气。
  站在第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阎肃选择了成为知识分子而不是神父。1946年的夏天,阎肃考上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学习,完全给阎肃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解说:那时候的重庆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抗战期间中国有很多进步文化人都集中在了这里,当时在重庆的文化明人有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著名演员赵丹、白杨等,在这样的进步文化氛围中,阎肃从虚幻的神学中走出来,开始睁眼看到中华民族的沉重和灾难,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接触的广阔领域,那时候阎肃开始醉心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学生运动,同时阎肃依然是南开中学的文艺骨干,比如演英文剧朗诵,说相声打快板演话剧,就没有闲过,还有唱京戏,只要有演出阎肃什么都干过,阎肃出众的文艺才华得到了学校老师的重视。
  主持人:阎肃回忆说,”当时有一个叫赵晶片的老师,对他格外地好,经常安排他排演一些文艺小节目“,阎肃和同学一起排演过《黄河大合唱》,小话剧《张天师做道场》,讽刺蒋介石,赵老师还给他看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接触共产党的思想。正当阎肃乐此不疲的时候,有一天,一件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赵晶片老师被国民党特务抓走了,赵老师为什么会被抓呢?阎肃大惑不解,于是有人告诉阎肃,赵老师原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后来一些进步教师给阎肃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等共产党的书籍,让阎肃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解说:在整个中学时期,阎肃经历了国民党末日挣扎的几次币制改革,从法币改官金,官金改金圆券,再改银元券再改银元,这些改革弄得民生凋敝,四大家族只知道横征暴敛,在国民党的暴政和共产党的一心为民的对比中,阎肃找到了自己应走的道路,在第二个人生的岔路口阎肃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最后阎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开始投身到了爱国学生运动中,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很多重庆的地下党员,这为他日后创作《江姐》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主持人:有一次,阎肃和同学们到街上游行,大喊反内战的口号,没想到走着走着,从胡同里走出一支迎亲队伍,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新娘子的轿子,这个迎亲队伍把游行队伍一下就冲得七零八落,走了一阵没想到又碰到了一个抬棺材的出殡队伍,这一下,又把游行队伍阻断成了三截,阎肃心里还纳闷,今天什么日子啊,按理说迎亲和出殡不会选择同一天哪,正当阎肃大惑不解的时候,混乱中不知道哪位同学碰了棺材,出殡的人马上就抄出棍棒朝着学生们一顿的乱打。
  解说:之后,旁边卖馄钝的,吃馄钝的都加入了殴打队伍,阎肃那次也伤得不轻,后来他才知道其实所谓迎亲和出殡的都是国民党派来的特务,目的就是破坏爱国学生的游行,这使得阎肃更加痛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坚定了他跟党走的决心。
  主持人:终于到了1949年,全国解放了,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阎肃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考上了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本想着实业兴国的他,依然抵制不住舞台对他的诱惑,在学校里他依然是文艺骨干,那时候他是”暑期学员大专文艺部“副主任,负责组织文艺工作,这个部门归当时的西南团工委会,由于阎肃能写能演能唱,工作实在是太出色了。
  有一天,西南团工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你是不是可以考虑不念书了,西南团工委要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你来参加吧“,这逼着阎肃要在学业和事业之间作出一个艰难的选择,阎肃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实业兴国,另一边是为党做宣传工作,到底选哪一边呢,最后阎肃牙一咬,做宣传也挺好,都是为人民服务,之后阎肃就从重庆大学退了学,进入到西南团工委宣传队,正式开始了他后半生为党工作的文艺生涯。
  解说:在西南团工委期间,阎肃参加了土改宣传,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地慰问演出,阎肃的创作和表演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953年阎肃被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正式穿上了军装,也是这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西南军区文工团被一分为二,阎肃所在的这一部分被划入空政文工团,阎肃成为了光荣的空军,此后他在空政文工团一干就是60年。
  主持人:到了工宣队之后,阎肃有了一个人生中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把名字改了,这就是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名字阎肃,阎肃本名阎志扬,他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见到谁都乐乐呵呵的,但是后来有战友说他太不严肃,于是一气之下他就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
  解说:其实,早期的阎肃是以做演员为主,至于创作阎肃只是业余爱好,那时候的部队文工团对学员的要求是,一专三会八能,简单地说就是什么都得会,包括创作。
  主持人:1958年,阎肃的歌词处女作《我的银燕是祖国造》,在上海的歌词刊物《满江红》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印成了铅字,还得了一笔稿费。这让阎肃的创作热情空前的高涨,随后阎肃的作品写一首火一首,逐渐地他的创作才华受到了领导的重视,阎肃也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1959年的春节刚过,空政文工团的老团长黄河就找到阎肃跟他说,”阎肃啊,你的创作能力不错,以后就不要演戏了,专门搞创作,为了让你搞好创作,组织上决定派你下部队,体验生活“。
  解说:这番话对阎肃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阎肃热爱舞台热爱演戏,据他的战友回忆说,”阎肃演技还很不错“。
  冷永铭(1977版歌剧《江姐》导演):那个时候他演了一个特务,演了一个特务,我印象至今不忘,他演这个特务啊,就是两个人在那儿说话,这个特务呢好像是一个酒鬼,他手里拿了一个酒瓶,拿了酒瓶呢,俩人在那儿对话,这个对话我什么都不记得,我记得他有一个细节,俩人说着说着呢,他这个酒瓶呢就掉了,一掉了以后,没掉有个绳吊着呢,一个绳拴着的,所以我印象很深刻,也就是说,他会在他演戏的时候,他总会他爱整点事,让你把他记住。
  解说:如果一直演下去,他日后一定是一个著名演员,要是走到幕后搞创作,他就再也不能登上舞台了。
  主持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因此他没有半点怨言,收拾好包袱就下了部队,从那一天起,阎肃就告别了他热爱的舞台,再也没有演过戏。
  解说: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阎肃并没有因为离开舞台而一蹶不振,相反,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了,在下部队的一年时间里,阎肃写出了他人生第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韩红《我爱祖国的蓝天》:
  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解说:这首歌成为了军旅歌曲中的经典,可以说中国历代的空军战士没有不会唱这首歌的。
  韩红《我爱祖国的蓝色》: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
  主持人:1962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家小酒馆里,一群年轻人,围着桌子有说有,像是在庆祝什么,其中笑得最欢的就是阎肃,原来这一年阎肃写出了他平生的第一部歌剧,《刘四姐》,剧本在当时山东的《剧本》月刊上发表了,阎肃因此收到了一笔稿费,而此时的阎肃刚刚结婚不久,团里特意批给他了20天的探亲假期,临走之前阎肃请《刘四姐》剧组的作曲还有导演一起大家吃顿饭庆祝一下。吃着吃着,有人就说,说”阎老肃啊,咱可不能吃完这次就没有下次了呀“,旁边也有人说,”对呀,对呀,《刘四姐》之后再写个别的吧“,此时阎肃哈哈大笑,说道”那当然了,我早就想好了,《刘四姐》之后我这儿还有一个本子呢“,大家忙问”什么本子呀“,严肃回答说”江姐,《红岩》里的人物,知道吧,我准备把她写成歌剧,这准没错“。
  解说:吃完这顿饭之后,阎肃坐上火车前往妻子所在的单位锦州的空军某航校探亲,除去来回在火车上的两天,在剩下的18天时间里,阎肃就利用白天妻子上班的时间,趴在妻子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里写剧本,《江姐》的第一稿剧本就这么诞生了,后来虽然《江姐》的剧本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但大段结构和内容基本没有动。
  歌剧《江姐》片段:
  望山城。
  解说:假期结束,阎肃回北京时带着《江姐》的剧本,空政领导看过剧本后,非常地重视,随即召开了创作会议,会上阎肃声情并茂地念完《江姐》的剧本后,大家都非常地兴奋,都觉得要下大力气搞好这部戏,尤其是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看过剧本后说”我一手抓文,一手抓武,每年打下一架飞机,每年演出一台好戏“。刘亚楼司令,已经把歌剧《江姐》和打下飞机的战功相提并论。
  主持人:但是让阎肃没想到的是,剧本第一稿虽然来了个开门红,后来的创作和排演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真正第一次首演已经是三年后的事情了。
  解说:1962年的一天,北京灯市口的空政文工团会议室里,气氛相当紧张,刚刚整体创作完成的歌剧《江姐》正在召开审查会议,编剧阎肃作曲金砂、羊鸣、姜春阳都在座,政委首先就剧本提出意见,他说”第一稿剧本写得太长了,不过剧本整体内容不错,过长的地方回去删改“。
  主持人:剧本这一关总算是过了,接下来轮到作曲,最后出的结论竟然是全部作废,太肤浅不行,一个音符都不要全部重写,《江姐》的导演黄寿康后来回忆说,”从会议室里出来的时候,一个个都不吭声全蔫了“,三位作曲家立马赶到了压力倍增,没说的,重新干吧。
  解说:为了重新创作《江姐》《红岩》阎肃带着主创人员到重庆去体验生活,他们走访了川东许多活着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采访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二十多位亲属和战友谈得声泪俱下,阎肃还亲自到关过江姐的渣滓洞里带上手铐和脚镣做了一个星期的牢体验生活。
  主持人:有一次,为了寻找音乐素材,阎肃和作曲家金砂、羊鸣、姜春阳到浙江衢县去采风,他们走着走着就转到了水库,没想到突然冲出来几个人,把他们抓起来了,并且被带到了县委,县领导说,”我们派人监视你们半天了,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原来,县委以为他们是国民党的参与特务,怀疑他们正在寻找空投地点,要么就是炸水库,后来经过解释,只是误会一场。
  解说:在歌剧《江姐》的创作过程中,空军司令刘亚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爱,他给《江姐》的意见和指示有52次之多,1965年1月,当时《江姐》已经演出成功了,刘亚楼在病重住院后仍然有23次指示。
  主持人:刘亚楼对于《江姐》最重要的一次改动是第六场,空政文工团特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档案,这是阎肃当年所写的《江姐》的第一稿,其中甫志高劝降江姐的词是这样的,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看清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常言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枪,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非乡,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再休为他人去做嫁衣裳。对于这一段,刘亚楼司令的意见很大,他说,”埔志高的话很有些歪理,如果江姐压不住他的话,那就起到了反作用“,可是阎肃一时呢,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做改动,于是一拖就是好几天。
  解说:直到有一天,刘亚楼司令把阎肃叫到他家,严厉地说,”我提了五次,你就是舍不得改,刘志坚副主任后来也提了嘛,你还是不改,今天我要在家里关你禁闭,你就在我家里改,改出来我再放你走“。
  主持人:这下,阎肃没辄了,可没想到他在压力之下文思全涌,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词给改好了。
  歌剧《江姐》埔志高劝降江姐片段:
  人逢绝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更宽广。
  主持人:写完后,刘亚楼司令点点头表示满意,只是在最后添了几个字。”人逢绝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会更宽广“。对于刘司令的改动,阎肃一直持保留意见,他觉得”道路会“这三个字唱起来有点像是”倒炉灰“,但是阎肃养成了听党的话的习惯,所以他也没有反对,就这样阎肃总算是解除了禁闭,后来的演出证明,阎肃的这段词改得非常好。
  解说:剧本和作曲经过了近一年的修改,1963年9月,歌剧《江姐》正式进入排练阶段,但是马上问题又来了,因为《江姐》是空政歌舞团第一次排演这么大型的歌剧,演员严重不足,于是就从合唱队调来了很多演员,但是这些演员只会唱不会表演,这可怎么办?
  主持人:还有一个大困难就是缺钱,《江姐》的彩排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空政文工团的经费十分地紧张,当时,就连演员的演出服装都没有钱制作,于是大家就把自己的旧衣服都拿出来,拆了改改了拆,愣是拼凑出了所有演出的”行头“,剧中反派沈养斋的那套国民党军统的黄呢子大衣是一个日本军官的军装改过来的。
  歌剧《江姐》片段:
  你贪生怕死,出卖灵魂,为反对派当走狗,还有何脸面在我面前摇头晃脑做势装腔。
  解说:经过了一年的反复修改和彩排,有一次阎肃看到空政食堂的师傅听到《江姐》的歌声都感动的流眼泪,他觉得,《江姐》这回成了。1964年8月,歌剧《江姐》在东交民巷22号的小礼堂第一次内部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空军司令刘亚楼却又提出了一个意见,他对阎肃说,”咱们的《江姐》应该有个主题曲呀“。
  阎肃(空政文工团著名词作家):俩礼拜,同志们,我写不出来,因为怎么着,一开始一个礼拜之后,我写出一个来叫《长江水手歌》,我一想这合理呀,江姐送她的爱人彭松涛,彭松涛同志,临走在长江边上触景生情,《长江水手歌》,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急浪险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就这么写的,而且那曲子也出来了,行船那个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急浪险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你看看。到刘亚楼那儿了,说”这个不行,这个不行,这个不是江姐,我要江姐的主题歌“枪毙了,实在写不出来了,怎么写呀写不出来。
  解说:江姐需要主题曲,《红梅赞》究竟是如何诞生,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自己买票看《江姐》,他们对《江姐》会如何评价,稍候《档案》继续为您讲述阎肃的成长故事,一片丹心向阳开。
  主持人:这下可把阎肃难坏了,怎么样写一首江姐唱的歌呢,这一憋就憋了两个星期,没写出来,有一次阎肃和作曲家金砂、羊鸣散步,阎肃就从兜里拿出了一首歌词,这首歌词本不是给歌剧《江姐》写的,是给上海音乐学院的邓尔敬教授写的一个红梅组歌,阎肃一念两位作曲家眼前一亮,马上说”就是它了“。
  阎肃:一开始就是红岩上红梅开,不好不好不好,红岩上红梅开,不好不好不好,红岩上红梅开,还不好还不好,二十多遍诸位,我一点不夸张。他把江姐所有的好的音调全拿到这歌里头来,因为那时候江姐全部都有了嘛,红岩上红梅开,有点意思,有点意思,就这么发展下去,到完成之后刘亚楼一听,就是它了。
  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片段: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解说: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首次公演,立刻轰动京城,9月6日,剧院门口的售票窗口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售票员一看吓坏了,慌慌张张跑回剧院报告领导,周总理来看演出啦,前来买票的正是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
  主持人:原来《江姐》公演第二天,外交部副部长刘晓和夫人观看了演出,对《江姐》赞不绝口,刘晓曾于周恩来一道参加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彼此非常地熟悉,他回去后,把这部戏介绍给了周恩来,空政文工团有一出很不错的歌剧,名叫《江姐》,于是周恩来总理就带着夫人邓颖超慕名而来,他们此行没有带随行人员,就像是一对普通夫妇,出来散心一样,亲自到售票口买票。
  解说:空政歌舞团领导听说周总理来了,又惊又喜,忙跑出来迎接,好在他们平时都在前排预留了四个空座位,便迎过去请周总理邓颖超入座。
  演出中间,总理聚精会神地看戏,没说什么,只是他的手随着音乐旋律,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打着拍子。
  歌剧《江姐》片段:
  扎起松枝做火把,烈焰熊熊照四方。
  主持人:幕间休息,在休息室里团里同志请周总理做指示,周总理微笑着把脸转向邓颖超说,你就说说吧,邓颖超高兴地说,你们演的很好,情节很感人,歌曲也很好听,周总理邓颖超平易近人的作风,使大家都感到非常地亲切。
  解说:1964年10月13日晚,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毛主席看戏时很能入戏,他神情专注,看的十分认真,脸部表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当看到江姐被叛徒出卖而被捕时,立刻板着脸,瞪着眼,嘴唇紧闭,一副生气的模样,当看到蒋对章和警察局长沈养斋一段戏时,毛主席又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完之后,毛主席说了一句充满感情的话”看了你们的歌剧,剧本改写得不错嘛,江姐那么好的一位同志,为什么让她死了呢,你们看,是否可以不要江姐死“。
  歌曲:开出幸福阳光道。
  主持人:就在毛主席观看《江姐》的那天晚上,司令刘亚楼正在南京主持一个会议,他当晚守候在电话机旁,急切地想要了解演出的情况,北京方面把人民大会堂这边的情况,一五一十的都报告给了刘亚楼,知道毛主席的意见后,刘亚楼立刻给阎肃打电话说,”毛主席说了,江姐不能死,赶紧改剧本“,这下可把阎肃难坏了。
  阎肃:毛主席有的时候看戏,他就是赤子之心,他看到第四场那个蒋对章那块,他哈哈大笑,看着江姐故事他也流眼泪,他这种心情咱了解,理解,就完了就是说把她救活,这个事说老实话是比较困难,因为真人是牺牲了的,电影中也是牺牲了的,小说牺牲了的,别的剧都牺牲了,到了歌剧这儿她活了,结果呢,可是呢,您知道那个情况之下是,就空军作为刘亚楼司令员,还有他们中心党委是觉得坚决执行,真难,最后就演了一场,我记得非常清楚。
  解说:在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之后,歌剧《江姐》开始走出北京,走向全国,1964年11月19日,《江姐》开始在上海公演,在48天的时间里,演出《江姐》43场,场场爆满,据说有两天,排队买票的人把售票口的玻璃都挤破了。
  主持人:这是一份1964年11月20日的上海《文汇报》,在这张报纸上用整板刊登了歌剧《江姐》的歌词,在该报的编后记当中,对于江姐的剧本是这样评价的,好的剧本离不开好的语言,《江姐》的语言写的非常地好,特别是它的歌词,句句抓人,语语珠玑,看起来引人入胜,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铿锵入耳,把这些歌词当成独立的篇章来看可颂可读,是文学性很强的诗词创作,可见当时的媒体对于阎肃的评价有多高。
  解说:有一天,阎肃正在空政歌舞团对面的一个小剧场看红旗越剧团排演《红楼梦》,看了一会儿,他觉得口渴了,于是就回来了,正巧赶上大院门口正在修路,阎肃深一脚浅一脚,趟着石灰走了过去,弄得满身都是白石灰,刚走到团门口,只见停在门口的一辆吉普车上,走下来两个人,不由分说的把阎肃架上了车。
  主持人:吉普车拐了几个弯,开进了中南海,在一栋小楼前停了下来,阎肃被带进了一间小会客厅,他这才知道,自己这次”任务“是什么。原来是接受毛主席的接见,歌剧《江姐》让阎肃出了名,也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阎肃从那个时候开始忙碌起来,后来阎肃被借调到北京京剧团,创作京剧《红岩》,后来还创作了舞剧《红色娘子军》,后来阎肃还被任命为”样板戏“创作组的组长,创作了革命京剧《红灯照》等等,随着作品的增多,阎肃的政治地位也在提升,这时候又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选择。
  解说:文革期间,有人让阎肃脱掉军装,去文化部任职,但是面对着一次次能当大官的机会,阎肃都婉言谢绝了,阎肃热爱空军,热爱党,他淡薄名利,不贪图权利,他只想一心搞创作,为党服务,为空军服务,1977年空政文工团决定复排《江姐》,阎肃离开了北京京剧院,重新回到了他思念已久的空军,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从那以后,阎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空政文工团。
  歌曲: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解说:改革开放以后,阎肃依然笔耕不戳,为我们创作出了很多经典歌曲,80年代以后,电视节目和晚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阎肃也积极投入其中,他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忙碌着,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个人利益和得失。
  主持人:自从1950年9月,阎肃加入西南青年文工团开始,阎肃就开始跟着党走,听党的话,只要党和国家对他有要求,阎肃从来都是服从命令,义无反顾。
  阎宇(阎肃的儿子)接受《档案》栏目采访:
  我说您有没有特想干,一直没干了的事呢,他说”没有“,他想了大概一秒钟,就回答”是真没有“,我说”那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自己非要想干过什么,都是组织让我干嘛,我就干嘛“,就是他就念叨,说”我上大学上到二年级,组织让我说你别上大学了,来参加宣传吧,最后我就参加宣传去了,让我搞土改,我就搞土改,后来让我,让我去朝鲜,我就去朝鲜,来空军,就去空军,让我搞创作,我就搞创作“全是组织让你干嘛他就干嘛。
  歌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