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以培育农村“内动力”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12-31 11:13:04 大众网
   
如何在农村内部释放、培育和构建其自身发展动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委党校    唐春敏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相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却只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时间的较快发展,之后便长期陷于缓慢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农民收入、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的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应运而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解决城乡差别,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三个阶段:政府投入期,企业参与期,农村自我发展期。从长期来看,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外部政策环境和农村内部发展动力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离开农村自身发展动力搞新农村建设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新农村建设在启动初期固然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大量外部资金的投入,但是,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如果没有来自农村内部的持续动力,单纯靠外部力量是无法改变农村的根本面貌的。因此,如何在农村内部释放、培育和构建其自身发展动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释放农村的资本内动力。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迷恋于精英政治,而忽视了普通农民的巨大创造力。对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肯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农民的主体地位到底应当如何落实,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搞清而实际又比较模糊的问题。笔者认为,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不是“给予”农民的主体地位,而是“解放”束缚农民主体地位的体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当然的主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给予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在于改革当前束缚农民创造力的种种不合理体制,充分释放农民自身的创造力。
  1、以土地自由处置为突破口充分释放农村资本的活力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 当我们回头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其全部的意义不外乎就是土地的下放到户,土地从绝对的“国家所有”变为“半私有”,仅仅这一有限的转变,农村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近年来无法取得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没有在土地的所有制上有进一步的动作。现在,是我们应该正视农村土地问题根源的时候了。
  土地是农民所拥有的唯一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所拥有的理论上唯一可以变现的固定资产。允许土地的自由处置,实际上就是对“土地流转”的正名,即国家将土地所有权明确为农民所有,允许农民对土地资产自由处置。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过于偏重对农业耕地的保护,以行政强制的手段将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由于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经营权,因此,农民只能通过土地耕种获益,而不能通过出售土地资产获益,显然,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很大程度上根源就在于此。以土地征用为例,由于土地的国家所有,国家仍然有可能强制征用农民的土地,而农民土地被征用的结果仅仅是获得“补偿”,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等买卖,农民的权益损害自然不可避免。不可否认,严格保护耕地制度以及土地国有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保护农民的利益,这对于几千年来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来说也确实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促进农村内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对农村发展的阻碍已经明显显露出来。允许农村土地的自由处置,可以使农村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充分发挥土地的集中效应;另一方面,土地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新的资本,有利于农村内部资本的流动和积累。
  2、以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资本的流动。长期以来,学者在关注我国户籍制度时偏重于对“人”的流动性本身的关注,而另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户籍制度的僵化不但限制了人的自由流动,而且还造成了资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断裂。因此,我们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城市资本市场;二是农村资本市场。农村资本市场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又无法得到外部资本的补充,当然无法像城市资本那样迅速流动,创造新的财富。取消户籍制度,不仅仅是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劳务输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城市中的人口可以大量回填农村,为农村带来所需的资本和技术,促进农村内部的发展。这样一来,依附于人的资本便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中自由流动,最后自然会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解决城乡差异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努力培育农村产业内动力
  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严重偏少的国家,千百年来一直采取的是小农耕作的模式。事实上,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粮食的单产如何提高(单纯从种粮来说,现在的粮食单产似乎已经达到一个极限),农民从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命运的。因此,有学者提出要鼓励农民从土地里走出去,近年来农民工大量外出的事实也部分印证了这种政策的部分正确性。但是,对西部大多数农民而言,由于农村本身不具有强大的劳动力需求,农民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求生存。过度异地转移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空心化。这一部分人又分成两类,挣了钱的一小部分逐步转化为城市市民,而大多数挣不到多少钱的农民仍然回到农村,显然,农民工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就这样变成了城市资本,对农村资本的壮大作用影响有限。因此,如何使农村留得住农民,让留在农村的农民也有稳定的、较高的收入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积累了部分启动资金,并且农民的收入在纵向上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农村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小,经营灵活,劳动力吸附能力较强,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特别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包括服务业)使农民能就近就业。
  1、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农村有大量的初级农产品,这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天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初级农产品消费市场已经早已饱和,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后的食品和药品却大有可为。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后一般增值2—3倍,我国只增值3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2.0—3.7:1,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不同品种农产品加工量多数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仅占25%左右,且多数在10%以下。因此,农产品加工的增值效益不可低估。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农产品加工业还是众多农村劳动力的集散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将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2、着力发展服务业。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服务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一直未能达到应该的水平,还一直停留在“小商小贩、小摊小店”的状况,这与农民的实际购买力是不相符的。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大有可为。笔者认为,发展农村服务业,一是发展与农村居民日常相关的消费服务业上,比如发展小型便利店;二是发展生产服务业,比如农资连锁店等。农村服务业由于具有规模小,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等特点,特别适合农村居民开展创业。着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农村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
  3、发展农村中小企业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关系。在现代公共管理中,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被视为大忌,但在实际中,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决策的情况还屡屡发生,这一现象必须得到纠正,真正规范政府行为。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不是毫无作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培训、融资等提供支持,鼓励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龙头企业与普通中小企业的关系。在“抓大放小”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各地普遍采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做法。这一做法忽视了企业的市场性质,对龙头企业而言,企业缺乏自主成长活力,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偏低。对普通中小企业来说,无法获得急需的资金和信息支持,企业运转困难,更无法做大做强。三是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与城市相比,农村不具有对高新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如果农村也鼓励发展高新产业而排斥传统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因此,发展农村中小企业还应该从农村实际出发,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农村中小企业。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启动农村消费内动力
  如果把农村视为一个封闭的市场的话(事实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已足以说明农村和城市是两个交叉很少的封闭市场),农村的消费市场一直难以启动。占人口总数70%还多的农民所消费的产品远远不及占总数30%不到的城市居民。这固然有农民收入水平的局限,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以电力为例,虽然国家实施了农网改造,但在目前能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城市用电,农村用电时断时续。同时,由于农网改造的不彻底,农村的电压并未能达到标准电压,许多日常生活家电,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在农村完全不能使用或不能有效使用。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存在着区别对待的情况。城市里的一切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医疗设施等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而在农村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由于只能由农民投入,而农民显然又力不从心,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农村的消费市场一直难以启动。同时,新农村建设有五个目标,如果把五个目标都作为重点同时展开,显然财力不够,也无从下手。首先搞好基础设施,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可以立即实施的突破口。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枣庄市山亭区实施四大工程助推新农村建设
· 张玉亭的乡村情怀——记利津县汀罗镇毛坨...
· 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新农村建设
·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 强村强企带动 专业特色推动——即墨新农村...
·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
· 临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服务社会...
·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探究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