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文减会”岂能“有名无实”

2019-08-22 14:12:00来源:大众网作者:张娟玉

张娟玉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写讲话曾经有干部这样调侃基层的“文山会海”。基层作为“引”千条线的那根“针”,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服务“宽度力度”直接决定着群众的“满意度”,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政策落地的成效。

  “明确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作为“基层减负年”,从中央层面为整治“文山会海”开出了“细处方”,定出了“硬杠杠”,明确了“严要求”,为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谋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吃上了“定神丸”。

  “减文减会”这半年,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纷纷对标对表中央,针对本地存在的“文山会海”弊病,“因地制宜”制定了“专属”方案,从下定决心“砍数量”到明确页数、严控字数,从“无会日”到“无会周”“无会月”,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以肯定的是,一系列“减文减会”实招硬招的“落地生根”,让基层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瘦身”“松绑”,基层干部也从“会场泥沼”中得到有效解脱。

  但欣慰于基层减文减会取得实效的同时更应“警惕”一些地方存在的“变异”“走形”的减文减会“虚招”“哑炮”。有些地方虽设定了“无会日”,但在“有会”的日子里,各类会议“齐上场”排的“满满当当”,甚至有些领导出现“档期爆棚”现象,“跑会替会”成了常态,数量没“打折”质量却“打了折”;有的地方“工作日”排不开,就挪到“周末开”,干部没了“休息日”不说,更打乱了工作“节奏感”,再次把基层拉入疲于应付的泥沼;有的地方“会议”少了,但“研讨”多了,“红头文”有限,“白头文”无限,换个事由、变种方式,会不少开、文不少发;有的地方爱打“擦边球”、善找“真空带”,以“原则性”“一般性”为依旧穿靴戴帽、冗杂空洞的讲话找“出口”。

  这类“掩耳盗铃”“有名无实”“改头换面”的“减文减会”,是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不仅达不到“减”的目的,更会“负”了基层的期待,让基层再次陷入“口号喊的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的“单曲循环”,让基层干部换个位置“爬文山”、变个泳姿“游会海”,消耗基层时间、精力,消磨干部激情、干劲不说,更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

  “减文减会”重在实贵在真,顶层设计有了“实招”,各地更应该出“真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建立只唯实不唯上的工作导向,不搞“一刀切”、不跟风不逐流,不简单以谁的方案更有“魄力”论英雄,不纯粹以文件、会议减“多少”行赏赐。要始终以“精简”作为发文开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该开的不开,该套开的套开,能电话视频的就不到会场,能“简单明了”的就不“长篇大论”,真正“减”出重点、“精”出实效,让基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为民解难事、办实事上,切实为“文山会海”消肿止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