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琪:科技创新指标不应当用一把尺子衡量

2011-03-13 08:5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北京3月12日讯(特派记者 王磊)什么束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什么导致中国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前不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2010”研究成果。研究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创新指数排名却位置靠后,这一现状引起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忧虑。今天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周瑶琪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而非企业。
    “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我们创新能力能在世界上排到前二十名吗?”谈起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周瑶琪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我们国家现在的创新缺乏后劲,特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发明专利少,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匹配。
    “是中国人笨吗?不是这样。”在周瑶琪看来,中国人在很多领域都比外国人表现得更优秀。但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够?周瑶琪认为,是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从九五、十五、十一五,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改进。”周瑶琪认为现行的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有待改进,他举例说,很早之前我们在原创性方面实行高校排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SCI(科学引文索引),俗称称引用率,但在周瑶琪看来,不同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创新指标不应用一把尺子来衡量。
    同时,在科研经费的审批方面,周瑶琪表示,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支持,但科技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更不能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去公关,否则,就可能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
    周瑶琪建议,我国的《科技进步法》应将科技创新的主体修改为科技工作者,而非企业。他认为,企业具有趋利性,其最终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科学研究其本质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具有公益性。
    他还说,要想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解放科技工作者,从科学制度层面给他们减负,科学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若要按计划、按目标、按指标来考核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有自己内生的规律,需要科学家进行长期的研究,所以,不能让科学家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填表”,或是应付各种检查评比。

余梁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