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骤雨荡敌寇 英雄儿女战鲁中

2015-07-11 11:1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

  鲁中地处山东腹地,抗战时期是山东的战略中心地带,山东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常驻于此,是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鲁中抗日根据地,包括胶济铁路西段以南,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以东,滋(阳)临(沂)公路以北,沂、沭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境内山脉连绵起伏,有泰山、沂山、蒙山、鲁山等山脉,地势十分险要。区域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含20余县,1.5万余个自然村,人口约

  500余万。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鲁中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奔到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之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北方局提出的“每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制定了在全省分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的计划。省委直接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与此同时,鲁中的沂水、莒县、博山、淄川、安丘、临朐、昌乐、益都等地党组织,响应党的号召,也纷纷竖立起抗日武装起义的大旗,组建了一支支抗日武装,抗日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迅速燃遍鲁中大地。

  1938年5月,郭洪涛来山东任省委书记。不久,山东省委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边区省委根据中央“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确定了“在鲁中,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等内容。计划经中央批准后,省委率四支队辗转进入沂蒙山区腹地。从此,鲁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有计划地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创建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是关键。边区省委(后改为中共山东分局),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指示各地从部队中抽调相当数量的党员骨干回到地方,恢复、发展和调整党的组织。鲁中地区先后建立健全了10多个县党组织,并建立起鲁东南、淄博、泰山、鲁南、尼山等特委。随着各地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和发展,大批优秀的鲁中儿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仅泰山区一年内就发展新党员近万名,其中莱芜县占一半以上,全县80%的村庄有了党员。沂水县党员从几百人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1940年10月,鲁中区党委正式成立,统一领导鲁中党的各项工作,鲁中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随着各级党组织的发展,鲁中抗日武装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沂水、莒县、蒙阴、博莱边区、临费边等地都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为了实现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的,边区省委先后调第三支队一部、第七、第八支队、五支队一部到达鲁中根据地。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由分散的各自为战的游击队,成长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这支部队,成为坚持敌后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力量,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保障。山东纵队在和日伪军不断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战斗力日益提高。至1939年底,全军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4.1万余人,收复县城和重要城镇20余座。与此同时,鲁中抗日根据地正确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国民党第十军团军团长石友三,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山东省第三区行政专员张里元以及其他实力派爱国民主人士都进行了细致的统战工作,壮大了抗日的武装力量。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十分重视,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伟大决策。继派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入鲁后,又派徐向前、朱瑞到山东工作。1939年8月,徐向前、朱瑞抵达鲁中山区,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部队。八路军主力一部入鲁及第一纵队的建立,对于坚持和发展鲁中抗日根据地、整顿和发展抗日武装都起了重要作用。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在战斗中都迅速发展壮大,第一一五师统一整编成7个教导旅、7.6万人,山东纵队编为5个旅、4个支队。

  1939年5月24日,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山东工作方针原则的决定》,提出抓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等有关根据地建设的方针,指示各地党组织抓住时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自此,鲁中区党组织加强了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自鲁中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起,莱芜、博山、莱南、临朐、新泰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纷纷成立,同时建立了泰山、沂蒙、滨海等专署,并普遍建立了区、乡、村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政权的“三三制”配备。1940年7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鲁中沂临边青驼寺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及各界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的省级领导机构。从此,鲁中沂蒙地区作为指导全省贯彻党中央指示、推动抗战的基地职能进一步强化。

  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鲁中八路军部队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和军事挑衅,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击毙了制造“太河惨案”、“雪野事件”和“淄河事件”的“反共摩擦专家”秦启荣,给敌顽以极大的震慑,较为有效地保卫了根据地。

  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消灭我抗日武装力量,对鲁中日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大“扫荡”。自1939年6月,敌人出动两万余人对鲁中山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扫荡”起,“扫荡”频率越来越频繁。从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对鲁中发动千人以上的“扫荡”近20次,万人以上的有两次,小的扫荡几乎天天都有。1941年11月,敌人5万余人对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动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是日军侵略山东历史上出动兵力最多的一次。日军在“扫荡”中,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大量安设据点,构筑封锁沟、封锁墙,严密“封锁”、疯狂“蚕食”抗日根据地。一时,鲁中根据地人口减少了70万,村庄减少了2000多个,敌伪在鲁中的据点增至368处,大块根据地被分割成许多互不相连的小块根据地,上下左右联系困难,地方武装与基层党支部也遭受很大破坏。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鲁中党政军民与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 反“封锁”、反“蚕食” 斗争。取得了马牧池突围、留田突围、大青山突围的胜利,进行了杨家横战斗、五井战斗、孙祖战斗、石岚山伏击战、柳洪峪战斗、绿云山战斗、苏家崮战斗、旋崮顶突围战、对崮山突围战、吉山战斗、马鞍山及鹿角山保卫战、粉碎环蒙封锁线战斗、南北岱崮阻击战等战斗。在反“扫荡”斗争中,鲁中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采用麻雀战、地雷战、车轮战、推磨战、蜂窝战等战术消灭了大批敌人,出现了“南岩民兵”、“兴旺庄民兵”、“金高大队”、“左太传爆炸队”等英雄群体和徐敏山、张秀海、金维三等一大批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中,党政军民遭受巨大的损失,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山纵宣传部长刘子超、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鲁中区党委社会部部长朱玉淦、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省妇救会常委陈若克、泰山地委书记汪洋、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沂蒙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等壮烈牺牲,八路军主力部队减员达1/3以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鲁中人民在反“扫荡”中,英勇顽强,无私奉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新泰县围山庄村民英勇抗击日伪军,以牺牲72人,负伤3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80余人;沂南县鲁山后、艾山后等5个村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分散掩护了八路军130余名伤病员;沂水县桃棵子村妇女祖玉兰和沂南县横水村妇女明德英精心照顾受重伤的八路军战士,被誉为“沂蒙红嫂”; 沂南县东辛庄的王换于,精心护理伤病员,照顾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

  1942年春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后,鲁中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进行了巩固党的工作,培养发展了近万名党员;进行了整风学习,提高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从而粉碎了敌人的“清剿”、“蚕食”,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3年春,鲁中根据地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全面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逐渐恢复并获得新的发展。7月,鲁中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收复沂鲁山区,改变了根据地的局面,鲁中军民终于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鲁中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及山东分局的指示,进一步开展了以“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积极性,群众参军、支前热火朝天。鲁中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和整风学习运动更加普遍、深入,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绩。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鲁中八路军迅速扩大,主力部队已经拥有3个主力团、4个基干团及一大批县、区地方武装,民兵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发展。

  从1944年开始,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鲁中军民向敌人发起了攻势作战,先后进行了著名的沂水、蒙阴攻坚战,葛庄、石桥伏击战,讨厉(文礼)等战役,收复沂水、莒县、泗水、蒙阴等县城,解放了大片国土,鲁中抗日根据地得到空前扩大,全境除部分县城、铁路沿线日伪军据点外,各地已连成一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鲁中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鲁中军民共对日伪军作战6920次,击毙日军11600人,击伤13152人、俘虏212人,击毙伪军20828人、击伤25317人、俘虏56985人,缴获炮331门、重机枪142挺、轻机枪976挺、步马枪49005支、短枪3354支、各种弹药30万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不朽业绩。

  东流村首创村自卫战范例

  1939年1月30日,驻临沂日军分三路向中共鲁南特委驻地进犯,企图“扫荡”特委机关和抗日根据地。北路日伪军200余人,沿着临(沂)滕(县)大道西行,将途经东流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东流村民早就恨之入骨,于是,东流村关闭寨门不让通过,并计划借机痛击日伪军。

  上午9时许,日伪军到达东流村。村民在吴恩庆、孙义山等人的带领下,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一齐上阵,以围墙和炮楼为依托,用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围墙炮楼被炸塌了,就利用断壁残垣与敌人进行巷战,枪炮打坏了,就利用铡刀镢头和铁锨与敌人搏斗,村民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顽强奋战,给敌人以有力的杀伤。

  战斗持续到傍晚,日军依赖兵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最后占领了东流村。晚上日军将东流村所有的房子点着了火,全村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第二天早上,全村的多数房屋都被烧毁或炸毁,整个村子一片狼藉,其场面惨不忍睹。日军在东流村惨绝人寰的侵略,打死村民73人,有 17户村民被杀绝。日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在这次东流村民抗日自卫战斗中,共打死日军75人,伪军21人。

  东流村民抗战是鲁中沂蒙山区老百姓打响自卫抗战的第一枪,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显示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誓死抵御外侮的大无畏勇气,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山东联合大会召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沂(水)临(沂)边的青驼寺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有鲁西、胶东、鲁南、鲁北各地试选、初选的国大代表,各地区的工、农、青、妇、文动员委员和各团体的代表共300余人。  

  大会开幕仪式在《义勇军进行曲》和《大会会歌》的歌声中开始。大会筹备负责人、中共山东分局秘书长霍士廉宣布大会开幕。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名誉主席为毛泽东、林森、朱德、蒋介石等18人;大会主席团由范明枢、朱瑞、黎玉、李澄之等27人组成。 大会主席团主席、进步人士范明枢致开幕词,朱瑞作了《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报告,李澄之作了《宪法与民主》的报告,黎玉作了《论山东目前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的报告,还有关于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文化、锄奸、敌伪军、政权工作和宪政促进会筹备经过等报告。大会一致否定了国民党圈定的所谓山东出席国大的代表,经过充分酝酿,选举出于学忠、徐向前、朱瑞、黎玉、罗荣桓、范明枢、亓养斋等61人为真正代表山东民意的国大代表。大会通过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范明枢、亓养斋等81人为参议员,并推选范明枢为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参议长,正式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大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张经武、李澄之、黎玉、罗舜初等23人当选为委员。战工会下设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黎玉为首席组长。在联合大会期间,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山东省职工救国联合总会、山东省农民救国总会、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山东省妇女救国总会、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分别举行成立大会,讨论通过了各总会的章程、纲领,选举出各总会的负责人:李澄之、霍士廉当选为省各界救国会总会会长,张天民当选为省职工救国总会会长,郭英当选为省农救总会会长,陈放当选为省青救会会长,史秀云、祁青若当选为省妇救会正副会长,李竹如、杨希文当选为省文协总会正副主任委员。从此,实现了全省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

  留田突围

  1941年11月5日凌晨,从临沂、费县、平邑等地出动的日伪军,兵分11路向山东分局、第一一五师师部等领导机关驻地沂南县留田一带汹涌扑来,并以重兵由北向南进攻。同时,日军根据以往“扫荡”时八路军多向滨海区转移的规律,在沂河沿岸的河阳、葛沟一带预伏重兵,布成口袋,企图待八路军东移时予以围歼;在西面津浦铁路线上构筑碉堡,加强警戒,预防八路军西撤。

  黄昏时分,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领导机关2000余人已经处于日军的“铁壁合围阵”中。

  面对严峻形势,罗荣桓主持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大家就突围方向进行了激烈争论。罗荣桓出人意料地提出“向南突围”的决定。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使参加会议的人员大吃一惊,因为南边是敌人的老巢。

  罗荣桓看透了大家的想法,向大家分析了敌我态势:东面是沂河、沭河和台潍公路,敌人不仅封锁严密,而且还布置了一个口袋阵,我们东去正好中了敌人的毒计;在北面,敌人正疯狂地向我们压来,而顽军又与山东纵队对峙着,北上定受日军和顽固派的两面夹击;西是临(沂)蒙(阴)公路,蒙山腹地,敌人定会严阵以待;南面虽有敌人重兵,但集中兵力向我中心区合围,后方必定空虚,且敌人也断定我们不敢向南去,这就给我们闪出了突围的空隙,我们趁机插到敌人的大本营临沂附近,就能牵着敌人的鼻子,变被动为主动。罗荣桓政委的精辟分析,使在座的同志们沉重的心情豁然开朗。

  在罗荣桓的周密部署和正确指挥下,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伤亡,胜利突出日军的重兵合围。这次突围被德国友人太平洋协会记者汉斯·希伯誉为“无声的战斗”。

  大青山突围

  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山东敌后战场八路军损失最大的一次突围战。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调集53000余人, 由日军侵华总司令畑俊六坐镇临沂督战,日军山东管区司令土桥中将指挥,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驻费东县大青山西侧的胡家庄、大古台一带。当日夜,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也相继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敌人得知这一情报后,连夜调集重兵,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合围大青山。

  30日拂晓,敌人同警戒部队打响。此时陷于敌人包围圈的人员中,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数量少,质量差,情况万分紧急。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政治委员李培南等当机立断,指挥抗大第一分校第五、第二两个学员大队抢占制高点,以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第五科科长袁仲贤等也分别指挥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第一一五师的警卫人员及蒙山支队、抗协警卫队等边抗击敌人,边向西蒙山突围。

  经浴血奋战,至下午2时,各部大部突出重围,但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第一一五师敌工部副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省抗协宣传部长赵冰谷、省妇救会执行委员、姊妹剧团指导员甄磊等数百人壮烈牺牲。

  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做军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身受重伤的八路军战士;沂南县东辛庄的王换于,精心护理全身80%被敌人烙伤的《大众日报》社的白铁华;沂水县桃棵子村的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将昏迷在该村南大顶子山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救到家中精心护理、治疗,使身负7处伤的郭伍士伤愈重返部队……“沂蒙红嫂”掩护救护伤员的事例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地区有42466名妇女参加了救助八路军伤员的工作,仅沂蒙地区共计救护伤病员达到19776人,先后掩护94394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脱险。

  哺育八路军将士后代,是“沂蒙红嫂”拥戴人民军队的又一生动体现。在战争年代,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军民机关转战沂蒙,不少人民军队的负责同志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沂蒙根据地的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承担了掩护、哺育八路军子女的任务,出现了宁愿饿死自己的亲孙子,也要养活抗战将士后代的“地下托儿所”所长王换于、“革命的好母亲”尹德美、“世间少有的好心人”苏成兰等一批模范人物。千百个革命后代在“沂蒙红嫂”的精心抚养下长大成人。

  在动员参军方面,“沂蒙红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们打破了“儿子是父母传宗接代的希望,丈夫是妻子的顶梁柱”的传统观念,纷纷动员自己的丈夫、儿子参军,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出现了“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先后送四个儿子上战场的陈大娘等红嫂。

  拥军支前,是“沂蒙红嫂”们的“常态工作”。特别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大批青壮男子参军支前上了前线之后,红嫂们几乎承担了所有支援部队的后勤工作。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下至八、九岁的小姑娘全部组织了起来,她们筹集给养,做军粮、军鞋,照顾伤员……消除了部队的后顾之忧,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沂蒙识字班

  在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上学读书的。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动员适龄女孩子上学和青年妇女参加冬学中阻力很大。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打通了农民的思想,而且还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广大妇女纷纷参加冬学运动,不少地方办起了以青年妇女为主体的识字组、识字班。在沂蒙根据地,因参加识字班的多为年轻妇女,后“识字班”演化为对年轻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的称呼。

  1941年,山东省妇女救国总会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宣传大纲中发出号召,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工作,组织识字班、识字组,建立女子小学等。沂蒙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广泛动员妇女参加冬学,以农村姑娘为主体的识字组、识字班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出来。

  她们的思想一经解放,便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在课后认真复习所学内容。劳动休息的时候,在地上划字;回家做饭,在灶台前练字;晚上睡觉,在肚皮上比划。房前屋后,四面墙壁,到处写满了字。由于勤学苦练,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三四个月下来,不仅能认得路条,而且能写简单的书信,还能阅读简单的书报。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识字班还学习政治,学习妇女解放的道理,学习共产党的政策和法令。通过学习,大大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

  识字班不仅是一种学习组织,而且还是开展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政治组织,它把广大妇女吸引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为妇救会和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在拥军优属、动员参军、生产支前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姑娘通过识字班的学习和锻炼,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她们勇敢地向封建思想观念挑战,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最求婚姻自由,在妇女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马鞍山保卫战

  1942年11月9日,日伪军在“扫荡”沂蒙山区撤军途中,突然包围了淄川东南部的马鞍山,1000多名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攻击。

  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二团副团长王凤麟等,率领干部、战士、伤病员及抗属40余人,凭险据守。敌人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向山上不停的冲击。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抗日战士的家属、老人和孩子都行动起来,他们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枝枪阻击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伪军无数次进攻,日伪军伤亡惨重。翌日,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为了攻下马鞍山,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3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几个山头上,日军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多了,一起向马鞍山狂轰滥炸,日伪军轮番冲锋。守山人员英勇奋战,誓死如归,绝不退却。战至黄昏,终因寡不敌众,王凤麟团长、山东军区宣传部干教科长于平、中共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仕、鲁中联办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等30余人壮烈牺牲。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一家6口同时遇难。

  敌人凭借百倍于我的兵力和飞机大炮等优良武器,侵占了马鞍山,但却被击毙师团参谋长以下官兵100余人,伤残更不计其数,而且夺得的也只是一座空山。这一气壮山河的战斗,却威振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在鲁中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南北岱崮保卫战

  1943年11月1日,日军第32师团、59师团、独立混成第5旅团各一部及伪军万余人分进合击沂蒙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大“扫荡”, 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一团三营八连奉命坚守蒙阴东北部的南、北岱崮牵制日军主力,支持主力部队转移外线作战。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委派财粮科长王俊明带7名同志,支持该部守崮。

  日军动用了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一个伪军团围攻南北岱崮。八连93名指战员在副营长张栋的带领下,依托岱崮天险,沉着应战,敌人连续发动进攻屡屡受挫。从12月23日开始,敌人对岱崮昼夜实施轰炸、轮番进攻,并投掷了毒气弹,甚至用刺刀逼迫当地的老人、妇女、小孩子上山劝降。所有招数相继失败后,日军把进攻部队全部换成三十二师团的精锐,在飞机配合下,实施狂轰滥炸,整个崮顶被“犁”翻了几遍,工事全部被摧毁,在缺水和弹药的极端艰难危急时刻,八连指战员用刺刀挑、石块砸,将爬上来的敌人打下去。经过15个昼夜的激战,八连的英雄们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胜利突围。

  八连以伤7人,牺牲2人的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歼敌300余人的重大胜利,拖住了敌人重兵,消耗了敌人大量弹药,有力地配合了外线出击。八连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沉重地打击了入侵者的嚣张气焰。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南北岱崮保卫战。战后山东军区通令嘉奖了第八连,授予“英雄岱崮连”光荣称号。

  葛庄伏击战

  1944年8月下旬,日伪军共1万余人,分十三路对山东滨海区进行“扫荡”。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给“扫荡”之敌以沉重打击,迫敌于29日开始撤退,分东西两路北撤博山、临朐。9月3日,“扫荡”莒县东南四十里堡的日伪军约2000余人,由莒县分左右两路沿沂(水)博(山)公路撤退。

  鲁中军区侦知敌人行动企图后,调集二团、四团和沂山军分区第一、第十二团共四个团的兵力,设伏于沂水西北的葛庄和草沟地区。午后两时,右路日军第五十九师团第四十三大队450余人及伪军500余人,进入葛庄地区八路军伏击圈内。设伏在该地区的鲁中军区一团首先发起冲击,日军急抢占村西高地。八路军紧缩部队,将葛庄等地日伪军包围,并发起总攻,敌死伤惨重。激战至4日下午6时许,被围之敌一部突围南逃,八路军分兵两路实行平行追击,将逃敌大部歼灭。此次战斗,八路军共击毙日军中队长长天平野、岗田健等300余人,俘虏日军31人;毙伤击溃伪军1000余人,俘虏伪军367人。

  葛庄伏击战是鲁中八路军第一次在运动中基本歼灭日军一个大队,也是山东八路军部队继1939年梁山战役中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后的又一模范战例。葛庄伏击战后,沂水县北部许多日伪据点的敌人迫于八路军声威,仓皇撤离;驻莒县日军也大部调离。

  “爆炸大王”——李念林

  闻名全国的民兵英雄、“爆炸大王”李念林,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茶业口乡中茶业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自幼性格刚直,富有反抗精神。

  1939年,李念林担任中茶业村自卫团的通信员。1940年,李念林担任了村民兵队长。在此后的斗争实践中,他率领民兵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送情报、押送俘虏、掩护群众、保护抗战物资、积极配合主力作战,成为活跃在茶业山区根据地打击日寇的一支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和武器装备对比相当悬殊,地方武装装备简陋,很难大量杀伤敌人。李念林通过思考,尝试用埋设地雷的方法打击敌人。

  1941年秋,李念林埋设地雷袭击日军,初战告捷,炸死十几个鬼子,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泰山时报》立刻以“爆炸大王李念林”的大字标题进行了报道。日军吃了“铁西瓜”的苦头后,开始广泛使用扫雷器,不少铁地雷被敌人挖出、破坏。为此,李念林研制了石雷,使日军的扫雷器在它面前成了“睁眼瞎”。

  在不断的实践中,李念林又发明了连环雷、吊雷、滚雷、丁字雷等10多种布雷法。他带领民兵队员在道路、河边、村口、大街、小巷、门口、井台等到处设雷,还在敌碉堡前、据点周围安放拴有毛巾、衣服、火柴、香烟、糕点的石雷,敌人贪财抢物,一提便炸,没得到便宜却丧了命。广泛的地雷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中,李念林被敌人打伤了左腿,戳伤了右臂、左手,3次被抄家、烧房,父母和两个孩子被活活折磨死,他毫不动摇。至抗日战争结束,他带领民兵队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多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枪短枪180多支、子弹1万多发,割敌电话线2500多米。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