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的胶东抗战

2015-07-11 11:1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

  这里,是开放的前沿;这里,是红色的沃土。西起胶莱河畔、东至黄海之滨的胶东大地,因开放而富饶,因红色而恒久。抗战时期,掖县小山村创建起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区党委,渤海湾畔建立起山东最早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地雷战令敌人闻风丧胆,“马石山十勇士”舍生取义气壮河山……胶东人民谱写了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烙下了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红色印记。

  抗日烽火燃遍胶东

  核心提示:由于战略位置独特、物产丰饶,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一直被日军作为往来海上与华北之间的重要通道和重要补给基地之一,因此更是日军进犯的重要目标。面对日军的大举入侵和国民党政权的溃逃,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军民奋起反击,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在胶东创建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在同日、伪、顽的斗争中,胶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到抗战后期,已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为山东的持久抗战和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10月,鉴于日军已进犯到鲁北,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会后,派林一山、张加洛等一批共产党员回到胶东;此时根据国共达成的释放政治犯的协议,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员理琪、宋澄、宋竹庭等也被释放回到胶东。他们回胶东后,与留在胶东的共产党员一起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发展了党的组织,迅速点燃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胶东抗日武装起义。12月上旬,理琪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建了中共胶东特委。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第三军”),点燃了胶东抗战的烽火。乘势而上,1938年1月,胶东特委又领导发动了威海起义。3月,中共掖县县委发动玉皇顶武装起义,推翻了伪政权,解放了掖县城,成立了山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建起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第三支队”)。在天福山·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和掖县玉皇顶起义等的影响和带动下,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黄县、蓬莱、荣成、文登、牟平、莱阳等地党组织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

  抗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胶东共产党组织开始着手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应运而生。1938年日军入侵胶东前后,胶东西部的黄县、蓬莱、掖县先后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抗日武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蓬黄掖的抗战形势蓬勃发展引起中共胶东特委的关注,特委决定西进蓬黄掖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率部分主力西进到达黄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随着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专署级的抗日政权。8月15日,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成立,辖蓬莱县、黄县、掖县,自此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这也标志着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形成。根据地当时计有人口163万,面积3177平方公里。北海专署一成立,就颁布了施政纲领,切实加强了军事、司法、行政、金融、经济、工商、文教等各项事业的建设。1938年的1月至2月,八路军主力第一一五师和一二九师创建的晋察冀、晋冀豫根据地刚刚成立,3月胶东地方党组织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十分难能可贵。

  1939年春,日伪军占领蓬莱、黄县、掖县三县县城后,中共胶东区委遵照中央关于“胶东党及军队活动应该努力争取山地,以建立胶东的坚固的抗日根据地”和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关于建立山区根据地的指示,撤出城市和平原地区,转战到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胶东八路军部队大部分进入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开辟了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留在蓬(莱)黄(县)的八路军部队进入蓬(莱)黄(县)栖(霞)边区,成立蓬(莱)黄(县)战区指挥部,开辟了以艾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在视察胶东工作后指出,胶东的战略任务是:“第一步控制大泽山、昆嵛山,掌握西海、东海地区;第二步夺取牙山,掌握胶东中心战略据点;第三步以牙山为依托,南下海阳、莱阳,与顽军主力作战。”按照部署,1941年1月,胶东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武装一举击溃盘踞在昆嵛山区的国民党投降派部队,以文登、牟平两县根据地为基础开辟了昆嵛山根据地。3月开始,山东纵队第五旅、第五支队等组织反击国民党投降派战役,解放了牙山地区。牙山的解放,使胶东区东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除了以上几块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外,胶东其余各县还因地制宜建立了小块抗日根据地。这一块块根据地犹如沙漠中的片片绿洲,成为共产党领导胶东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

  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

  核心提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为了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依托,中共胶东区委十分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把胶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富足、文化普及的“模范区”。

  政权意识强、建立早、体系完备。胶东很早就意识到政权建设的重要性。1938年3月至5月,胶东地区先后建立了掖县、蓬莱、黄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早的三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国各根据地也是较早的。在各县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的基础上,北海、东海、西海、南海各海区临时参议会和行政专员公署(行政联合办事处)相继成立。1941年2月,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1942年6月,胶东区临时参议会成立。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正式成立。在胶东行政主任公署的领导下,4个海区专署都充实和完善了办事机构;在已被解放的地区都建立健全了县、区、乡、村政权机构。

  胶东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充分保证了群众的民主权利。胶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制定和实行了一套完整的选举法规。规定各级民意机关的代表由全体公民在平等、直接的原则下无记名投票选出;公民参选不受任何限制;候选人提出后,由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让全体选民讨论批评,决定取舍。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选举办法,如对不识字的选民采取“烙票法”、“豆选法”,对一些识字的选民则采取“画杠法”、“画圈法”。一些选民住在偏远山区,路途遥远,行动不便,选举工作人员就背着票箱挨家挨户走访选民,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民主权利。

  工农业发达,支撑力强,贡献大。1945年1月,《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财政组总结报告》这样评价胶东:抗战以来全省粮食收入,胶东占39.14%,而财政支出仅占全省的23.96%。黎玉在全省第二次行政会议上讲到工业建设两年来的成绩时,几乎用全部的篇幅点评胶东。到1945年,胶东合作社发展到2616个,社员96万人,股金4400万元,分别占山东抗日根据地的53.1%、66.7%、63.7%;公营工厂60个,占全省69%,资金2190万元,占全省的50.8%。

  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胶东抗战提供了巨大支撑,还为山东抗战提供了巨大支撑力量。1943年,胶东半年内上解财政资金1739万元,占胶东半年收入的52.6%,且仅有胶东上解。根据当时山东根据地经济工作负责人薛暮桥的讲话,1944年胶东将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上解。中共山东分局财委会1944年4月《关于生产节约的指示》,要求各区1944年上半年上解财政收入,胶东2000万元,渤海500万元,滨海750万元,鲁中200万元,鲁南100万元,胶东经济实力之强、贡献之大,可见一斑。

  文化繁荣,教育普及,影响力大。抗战时期,胶东各种报纸刊物大量涌现,百花齐放。仅据新华书店1945年1月到6月的统计,胶东共出版学习读物18种,75900份;文艺丛书5种,31000份;军事教材5种,35600份;生产丛书12种,50000份;定期刊物4种,49000份;对日伪投的评论4种,20200份。《大众报》、《前线报》、《群力报》在1945年1月到6月,共出238570份。《大众报》每期30000份,《胶东大众》曾每月印行12000份。新文字读物印行字母表3000份,方案5000份,新文字课本曾印行100000份。其中,创立于1938年8月的胶东特委机关报《大众报》是抗战时期山东省内创立最早的主要党报,坚持出版了12年之久。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艺也十分活跃。1938年9月创立于掖县的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简称胶东文协),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较早、活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界团体。胶东文协先后建立了各级文协领导下的教师抗日救国会、民间艺人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创办了大众剧团、鲁迅剧团、京剧团、文艺实验剧团、胜利剧团等群众性文化团体,还编辑出版了《文化防线》、《胶东大众》、《胶东青年》、《大众戏剧》、《大众画刊》。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向工农兵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大批反映战争现实、讴歌根据地建设、揭露敌人罪行的作品。抗战时期胶东创作的京剧《闯王进京》、歌剧《农公泊》在当时与《白毛女》齐名。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的专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俱乐部等,能起作用的达12500余个,几乎村村都有业余剧团和土戏台子。

  为普及国防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胶东在已解放地区和根据地村村都设有小学,区里设立中心小学,县以上设立中学和师范学校。根据地“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中学学生免交学费,并供给膳宿。这一系列惠民措施,推动了根据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1941年,胶东根据地有小学6360处,占山东抗日根据地的79.7%,在校生35.7万人,占87%;中学13处,占山东抗日根据地81.3%,在校生2485人,占84%。小学生占人口比例为8.1%,山东抗日根据地其他各区除清河区占3%以外,其余占比均不到1.5%。为普及群众教育,胶东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上夜校、冬学,参加成人识字班、妇女识字班和读报组,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到1942年,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冬学遍布各海区。据当年统计,仅冬学就有4484处,共有学员317253人。

  党的建设星火燎原

  核心提示: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领导群众抗战的核心和中流砥柱,党的建设也卓有成效。经过抗战的洗礼,年轻的胶东共产党日益壮大,逐步成长为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组织恢复早、发展快,党员数量多。抗战全面爆发后,胶东籍党员纷纷返回胶东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到1938年底,胶东有掖县、蓬莱、海阳、莱阳、招远、栖霞、黄县、文登、潍县、昌邑、诸城等11个县成立了县委,其余的县也都有了党的组织。12月,中共胶东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掖县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胶东区委,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区党委。

  抗战初期,胶东有党员1840名。1939年6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胶东区委提出“要大量地发展党员”,同时指出要“保证党员的质量”。1939年8月,山东全省党员已达5万余人,胶东达到12200人,占全省的23.7%。1939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发出了《对胶东工作的意见》,认为胶东的党组织有“较好的党的认识,坚强的组织观念,虚心的学习精神”。截至1943年底,胶东共有党员49851人,占全省43.48%,高居山东抗日根据地之首。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胶东党的基层组织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1938年下半年开始,党的基层组织蓬勃兴起,遍及各地。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胶东区的共产党员发展到63064名,基层党支部发展到7021个,基层党委384个,党员人数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员总数的31.5%。

  党员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根据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的精神,1939年10月,胶东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认真审查党员与干部的工作。通过整顿党的组织, 清理混入党内的叛变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 教育了犯错误的党员, 调整了组织生活, 使党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中共胶东区委还开展了支部教育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党员教材,中共胶东区委还创办了《党内教育》(后改为《斗争》),有效提升了党员的马列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

  1942年5月1日,根据中央对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胶东区委要求胶东全党热烈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进一步加强了胶东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干部党员间的团结,克服了不良作风,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参军参战和减租减息等活动。”

  与此同时,胶东区委还特别注意团结和吸收知识分子到党内军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胶东各级党组织重点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干部,并从胶东公学、西海中学等学校的青年学生和从敌占区大后方来到胶东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专门人才中录用了许多干部。胶东党内和部队内的干部构成起了很大变化,大量知识分子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军事素质和工作能力大大提高。至1940年10月,干部队伍中具有高小及高小以上文化程度者超过半数。据1940年12月初的有关材料,总的估计,胶东抗日根据地各级干部队伍中知识分子比例高达70%,在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无出其右。

  抗日武装百炼成钢

  核心提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胶东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最终发展成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位一体的八路军队伍,陆续走出了四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在没有八路军主力支援、远离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军区)指挥中心的情况下,胶东区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动手创建、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早在日军侵占胶东之前,中共胶东特委就领导发动了天福山·威海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随后,各县党组织建立的抗日武装队伍,相继被编入“第三军”序列。1938年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亲率“第三军”第一大队及特务队奔袭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1938年3月,中共掖县县委领导发动了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到1938年4月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支队”就发展到三千七八百人枪;8月,“第三支队”接受整编,被编入“第三军”序列。9月18日,“第三军”在掖县沙河镇整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简称“第五支队”)。第五支队辖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五十五共4个团,并辖机枪连、骑兵连、通信连等直属队。全军共有近8000人。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五支队”的成立,不但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胶东各抗日武装达到空前的统一,也使胶东八路军的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1940年9月18日,“第五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简称“第五旅”)。原胶东特委军事部在经历了苏鲁豫皖第三军区、山东省第三军区后,改编为新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简称“新五支队”)。1941年8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示“第五旅”驻胶东西部,领导北海、西海、南海3个指挥部,“新五支队”驻东部,并领导东海指挥部。1942年7月1日,成立胶东军区,以“新五支队”机关为基础组建胶东军区机关,军区直辖第十六、十七团、胶东抗大以及四个军分区,并统一指挥“第五旅”。1943年3月,“第五旅”与胶东军区合并,撤销“第五旅”建制,成立统辖胶东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的新的胶东军区。胶东军区下辖第十三、十四、十六三个兵员充足的主力团及一个教导团、四个军分区。

  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胶东八路军机智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打击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反掠夺,创建、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胶东八路军对国民党投降派的进攻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还击,同时,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抗日力量。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等作战方针、原则指引下,胶东八路军执行了首先控制山区、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逐步打通与清河区、滨海区联系的具体方针,采取敌进我进的作战手段,逐渐从游击战发展为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与以爆破和突击相结合的对城堡攻坚战,同时还组织了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

  抗战期间,胶东八路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7590余次,攻克日伪军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无论是作战次数,还是毙伤俘日伪军总数,胶东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都是最多的。这也是胶东区实行了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位一体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相结合的人民战争,取得的丰硕成果。

  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砥砺,到抗战大反攻时,胶东八路军主力发展到两个师(山东军区第五师、第六师)、两个警备旅(山东军区警备第四旅、第五旅)和一个海上支队,总兵力近三万人;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达到八十余万人,分别占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自卫团总数的44%、53%。

  抗战胜利后,胶东陆续走出了第41、27、31、32军四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部队。目前除32军外,其他三个军已发展成集团军仍在建制,占解放军现有18个集团军的六分之一。

  经典·传奇

  在反抗外来侵略、推动民族独立的进程中,胶东军民浴血奋战,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镌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地雷战威震敌胆:20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家喻户晓,堪称红色经典,影片就是根据烟台海阳民兵运用地雷战机动灵活打击日伪军的史实创作的。

  海阳,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的主战场。作为胶东民兵创造的最有影响力的战术之一,地雷战在这里发扬光大,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海阳县民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先后创造出三十余种地雷、二十余种战法。地雷由最初的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胶皮雷、连环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饵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地雷战法由最初的“等敌雷”发展到飞行埋雷、将计就计、送雷上门、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等。

  从1940年到1945年,海阳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独立作战两千多次,毙、伤、俘敌一千五百余人,缴获武器六百多件,涌现出9个抗战模范村,六百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特别是1943年到1945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大展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三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海阳县栾家村民兵爆炸小队还被山东省武委会授予“模范爆炸小队”称号。1943年,海阳县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海阳县被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战斗模范县”称号。

  发轫于胶东的北海银行: 1938年北海银行创建于胶东掖县。作为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银行之一,逐步发展成为遍布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银行,在山东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独立货币体系。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三大基石之一。

  北海银行及胶东在金融战场的胜利,是胶东为抗战作出的特殊贡献。针对日伪的经济侵略,1942年,胶东区发起了本币保卫战和针对法币、伪币、假币的阻击战。5月,中共山东分局财委会规定“以北海银行票为我山东各地之本位币”,“自七月一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币计算”。至下半年,胶东在金融战线取得全面胜利。1943年8月,黎玉在山东省临参会二次大会上的施政报告中称赞:“在金融斗争中以胶东最好,不但贬低与停用了法币,肃清了土杂钞,而且打击了伪币,提高了本币,降低了物价。” 1944年,薛暮桥评价胶东金融战:“这个胜利立即影响鲁中,再转而至鲁南和渤海。”北海银行山东总行成立后,胶东分行仍发挥着骨干和大本营的部分作用,货币发行量、贷款量十分庞大。1944年12月6日,中共山东分局作出《关于货币政策的决定》,决定全省发行货币4.7亿元,胶东1.8亿元,占38.3%;工商资金分配胶东8000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春耕贷款分配胶东3500万元,占五区总数的41.2%;并确定“可以先让胶东票在渤海通行,进而印行两地通用货币”,“胶东应立即代渤海区印五十元票二千万元,并协助充实渤海印刷机构”。

  北海银行,在战火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它的发展壮大,对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万两黄金密送延安: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克服千难万险,曾直接或间接向党中央秘密运送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成为党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

  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八路军经费极为紧张。毛泽东说:“把票子搞到延安什么东西也买不到,多搞些‘通货’(即黄金)比较好。”胶东区委接受任务后,急速派专员到黄金重点产区招远秘密筹金,并先后成立了采金委员会、采金局等专门机构。在积极组织群众大力发展黄金生产的同时,带领抗日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反掠夺斗争。通过自行创办金矿、夺取金矿、从敌人手中夺金,建立地下收购站、从群众手中收金等多种手段扩大黄金产量,然后通过秘密银行划拨、部队密送、开会捎带等途径,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中,历尽千辛万苦将黄金送到中共山东分局所在地或延安。1940年胶东区先后三次送黄金两万两到延安,交给党中央。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对此感叹不已。胶东上缴黄金的具体数量,由于绝密当时不为人知,历史档案也罕有记载。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干部回忆,在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向党中央密送黄金达13余万两,为支持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五个月反投降斗争、打击顽固派嚣张气焰:1941年3月,为配合山东全省投降派反共的“三月攻势”,胶东的国民党陆军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等顽固派组织了万余人的“抗八联军”,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了打击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调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胶东区成立了以许世友为指挥、林浩为政治委员、吴克华为副指挥的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作战。这次反投降作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屈指可数。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反投降战役,胶东八路军共歼灭顽军近2万人,挫败了以赵保原为首的“抗八联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巩固了大泽山、昆嵛山根据地,恢复了牙山根据地,打通了东、西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山东军工的主力——胶东兵工:从最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黄县圈杨家兵工厂,再到完善的兵工体系,生产方式由手工作坊式修械所到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胶东兵工厂在抗战烽火中逐步成长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生产的武器弹药“除完成胶东区自给外,还要担负起供应其他兄弟地区的责任”,在山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8 年3月,第三军总部在黄县县城东南的圈杨家建立了兵工厂,这是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到1941年,胶东陆续建立第二、三、四、五兵工厂,并成立了胶东兵工生产委员会,统一领导兵工生产,极大推动了胶东兵工事业发展。1944年,胶东第二兵工厂成功试制出第一门平射炮和十几发炮弹。仅靠一张画报图片就试制出了具备战斗力的平射炮,这在当时被称为胶东兵工的传奇之作。后来,该厂又改进了平射炮的助推器,许世友司令员亲自观看实弹演习,并将平射炮命名为“牙山炮”。同年9月,胶东军区与胶东行署抽调力量,组建胶东工业研究室,专门从事兵工生产技术研究,任用和聘请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外籍专家,并从上海、香港甚至国外购置了一批技术资料和仪器设备。1945年夏,胶东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成立,9月对各厂进行了生产专业化调整:一厂生产机枪和炮弹壳;二厂生产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三厂生产枪弹;四厂生产82mm迫击炮弹;五厂生产军用化工原料和火药炸药。各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胶东根据地兵工事业白手起家,边打边建、边战斗边生产,发展成为具有系统化生产能力的几个大型兵工厂,为军事胜利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

  马石山十勇士气壮河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殊不知,胶东抗日根据地也不乏“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石山十勇士”为五个著名英雄群体之一。

  1942年,日伪对胶东发动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冬季大“扫荡”。“扫荡”持续四十多天,敌人除纠集了一万五千余名陆军外,还有部分海、空军配合作战。11月23日,敌人扑到马石山,发现胶东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无影无踪。日军气急败坏地在马石山周围对无辜群众围追烧杀,入夜后山上被围的群众达两千余人。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三团第七连六班十名战士,在班长带领下,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三进三出,连夜掩护近千名群众转移。当他们第四次冲进包围圈带领群众突围时,天色已亮,日军倾巢而出开始疯狂“收网”。从凌晨4时激战到天明,十名战士一次次把敌人的进攻打下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在敌人冲到山顶的最后时刻,班长和两名战士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血染山岗。

  被敌人围困在马石山西侧的近千名群众得救了,然而这十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马石山上, 他们甚至没能给人们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然而,十位战士舍身救群众的英雄事迹传遍胶东大地,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十勇士”。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马石山十勇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在马石山建起了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堂。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