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往事·发现

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繁衍

2010-05-17 10:38: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广为流传的俗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热播剧《大槐树》,让人们将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重新拾起。为还原历史,记者采访了对山东移民史颇有研究的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并于近日亲赴山西省洪洞县,采访了大槐树景区总顾问樊德昌。
古大槐树遗址
洪洞大槐树移民路线示意图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孙鲁星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广为流传的俗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热播剧《大槐树》,让人们将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重新拾起。为还原历史,记者采访了对山东移民史颇有研究的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并于近日亲赴山西省洪洞县,采访了大槐树景区总顾问樊德昌。

    战乱伤民  移民复垦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与元政府武力统治国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经济来发展国家。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复农业,离不开劳动力,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可以说,当时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选。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开始从山西移民。

    乡情难舍  移民不易

    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洪洞城北的广济寺。樊德昌说,洪洞交通便利,地处晋南平原,人口非常密集,是最主要的移民地。而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没有大兴土木的条件,办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闲置房产多、位于官道旁边的广济寺作为办公地。

    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 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当时移民都是靠走,从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发派。但是大槐树是移民官署的象征,说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联系到了一起。

    离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对老百姓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官府欺骗移民,强制迁徙的说法,并把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归纳为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而由于两手被反绑,移民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樊德昌认为,尽管当时的大槐树移民的确是有官差押送的,但这些民间传说有夸张的成分。朱元璋知道老百姓对高压政策很反感,所以在当时给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有完备的组织系统。并且,移民政策是一项国策,前后经历了 50多年,如果靠欺骗是无法完成如此浩大的移民工程的。

    东昌兖州  移民聚集

    据统计,文献记载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计18次,自洪武六年起,至永乐十五年止。其中,文献明确记载的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仅两次。

    明朝文献《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的行动:“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这是文献载明的第一次山西移民山东。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至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朱元璋又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招募山西贫民迁往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一带。这是有记载的第二次移民。但刘德增分析其他一些史料后,认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不止这两次,至少在洪武二十七年还有迁入东昌、高唐一带的移民。而如今,山东聊城市的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及德州市平原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非常密集,茌平县有 1054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555个,占茌平县村落总数的52.66% 。这也印证了移民东昌府的文献记载。

    除了东昌府,明朝官方文献中提到兖州也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安置区。如今定陶有 1050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10个,占村落总数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99个,占村落总数的38%。明代兖州府辖四州二十三县,定陶、成武都在其中。

    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范围较广,从《山东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检索出91个县市存在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而枣强移民也被认为是大槐树移民的一部分。因为,河北枣强一带在元末明初战乱中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 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也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

    刘德增说,东昌、兖州两地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约44752户,加上枣强移民,约67128户。以每户7人计算,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总数约 50万。但随着人口繁衍,大槐树移民不断增多。以滨州杜氏为例,据杜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杜雄飞从河北枣强迁居今山东滨州城内北街。1609年,杜氏人口繁衍至200余人,1685年增至1500余人,1911年增至5000多人,到2002年超过万人,仅滨州一带的杜氏后裔村落就达60多个。但也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树移民却寻根至大槐树的家族,存在着家族史在传承过程中失忆,看别的家族是大槐树移民,便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现象。

    移民扎根  农商繁盛

    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移民迁入山东后,主要是垦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则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官屯。

    移民的涌入,必然要引起与土著的矛盾,特别是土地的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的恢复,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从现代山东乡村行政建制来看,移民村落往往是镇政府所在地,而镇政府所在地一般都是历史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村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大槐树移民分布的东昌、兖州,正处在京杭之间的运输动脉——大运河上,这也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东西部地区的商业快速发展起来。谚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清,“张”,指的是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

    在文化上,齐鲁文化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移民的迁入而中断,在山东一带,也很难找到大槐树移民带来的民俗事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王静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