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6-12-27 11:14:08 大众网
   
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济南市委党校研究所    王克群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而今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也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勤劳致富的需要。当前,广大农民面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效益农业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缺信息,缺技术,缺服务。农业经济是直接经济,农民“在家办公”,对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教育和农业信息传播手段周期长、时效性不强,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农业信息网可以快捷地向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市场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提供农、林、牧、副、渔各业科技信息和产供销信息,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连接提供了现代桥梁。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以往的农技推广是从上到下层层灌输,农民为被动接受者。农技人员多注重于产中技术的服务和推广,且主要集中于粮油作物。现在是农民主动“点菜”,不但需要特种养殖等全新的技术信息,而且还需要加工增值、市场销售等全方位信息。农技人员原有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技部门必须借助于网络信息手段,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扩大信息覆盖面,才可能根据农民的需求在提供最新技术信息的同时,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市场信息,从而拓宽为农服务的手段与功能,有利于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外向型企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农产品正面临着与国际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双重竞争。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外向型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以快速有效地向国内外发布信息,宣传促销我们的农副产品,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便捷地获得网上信息,引进国外技术、资金,培植、提升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的档次,使我市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调整农业政策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入世后,政府将调整和制订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政策。根据WTO关于减少贸易扭曲的规定,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将逐步从以前用于支持生产和干预市场转变为全面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基本建设。扶持农业信息网络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符合WTO原则的主要“绿箱”措施和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最大困难在于必须有大量的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光靠农业部门、农民的自身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地区应当紧紧抓住国家经济信息化起步的大好机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基金。同时,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产业进行多元化的投入,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应建立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应建立和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通过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彻底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可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法规政策、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采编国际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还可加强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农民的指导,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四)培育和扩大农业信息网络的用户,提高农业信息的需求量。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应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商人和涉农企业,他们构成了农业信息的需求者。这些需求者通常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网络条件相对落后,加之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一般难以自行在因特网上直接获取所需的信息。因而,需要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大户甚至农民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和宣传,培育网络信息的中介机构和中间用户,通过这些机构和用户,将因特网上的信息传播到分散的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手中,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强信息源的建设,大力开发各类信息资源。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必须加强对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建立门类齐全的信息采集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做到区域信息与全国性信息、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收集相结合,纵向调查与横向收集相结合。加强农业信息源建设,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二是要对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加工、处理、分析一体化水平和决策参考价值;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加快各地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要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国各省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浓墨重彩绘新村——昌乐县建设社会主义新...
· 突出“三引一培” 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 文化馆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作用
· 丁家夼中万点红
· 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在物质文明
· 新农村建设者
· 新农村怎么建东港区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 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 挣容易钱 喝安全水 唱健康歌 走幸福路
· 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