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装卸工人的雷锋人生

2012-04-22 12:54: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每逢周末,在港城的社区内,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橘红色的身影:他身穿沾满油污的衣服,蹲在马路旁补车胎,换链条,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义务帮助过往市民修理自行车。他就是烟台港装卸工人李志林。

装卸工人的雷锋人生

——烟台港装卸工人李志林学雷锋做好事写实

 

    每逢周末,在港城的社区内,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橘红色的身影:他身穿沾满油污的衣服,蹲在马路旁补车胎,换链条,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义务帮助过往市民修理自行车。他就是烟台港装卸工人李志林。
   20多年来,李志林免费帮他人维修自行车4000余辆,自己掏钱购买工具和零件等的花费达4万余元。
    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却从不曾离开。李志林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人,他以最朴素的认识,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装卸队里的“活雷锋”    
    2月29日早8点,烟台港联合公司综合作业站工人林学峰正准备骑自行车赶往卸货码头,可刚迈上腿,车链子突然断了,眼瞅着步行到码头肯定来不及,这可把他急的团团转。
    “车坏了吗?先骑我的,你的车修好后,我再赶过去。”刚下楼的李志林微笑着说道。身为装卸队班长,工作肯定不能耽误,林学峰一声“谢谢”,随即蹬上了自行车赶往码头。李志林拿出装有修车工具的小盒子,找了个平坦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车链子接好了。10分钟后,满手油污的李志林也赶到了卸货码头。
    烟台港联合公司综合作业站主要负责港口的日常装卸工作,考虑到安全因素,港内只允许步行和骑自行车。因此,自行车成为了员工们每天往返于码头和办公楼的代步工具。
    2003年,李志林从部队转业来到烟台港工作后,他发现许多同事自行车坏了,要跑远路推到港外修理,既花了时间,又影响工作。于是他把在部队时的修车工具拿了出来,利用工余时间,免费为工友们修起了自行车。
    装卸货物的工作比较辛苦,常常一个班下来,人困马乏,但李志林从未因此拒绝帮助别人,所以周围谁有了困难都愿意向他求助,李志林也乐在其中。在他的更衣柜里,不仅有工作服、学习用品,还准备了扳手、锤子、钳子、螺丝刀等修车工具,除此之外,针线包、创可贴、感冒消炎药等也都备足。单是修车工具他就准备了三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更衣柜里,一套放在电动车上。“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到这些工具,所以就多准备几套,以备不时之需。”李志林说。
    据不完全统计,李志林仅义务为工友修理自行车就达上千辆,综合作业站几乎所有的自行车都经过他的手,他也被同事们誉为装卸队里的“活雷锋”。
    其实,“活雷锋”李志林不仅帮他人修理自行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帮忙的时候,他都会及时伸出双手。有一次,单位食堂的厨房水管坏了,正在食堂吃饭的李志林听说后,拿起工具就直奔厨房,水管修好后,食堂老板以为要收费,就让李志林把厨房地面一并打扫干净,李志林也没多说,一会儿收拾得干净利落。当食堂老板听李志林说不要钱时,非常尴尬,又是拿水果,又是递烟,向李志林连声道谢。
    不计得失,助人为乐,已成为李志林工作中的一种习惯和乐趣。他说:“这不单单是在学雷锋,也是在踏踏实实做自己。”

    战友眼中的“万事通”

    3月1日一早,烟台警备区船运大队副政委王晨来到烟台港联合公司综合作业站表示感谢,他要感谢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战友李志林。王晨说:“年前,多亏了志林的帮助,否则战士们不知道要摔多少个跟头。”
    原来,2011年冬季天气异常寒冷,烟台山下船运大队的浮桥打滑。“浮桥其实就是一块大钢板,结冰后,好几名战士摔过跤,有的差点滑进海里。”谁料想,聊天时无意的一句话,李志林却听在了心里。打那以后,李志林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就独自一人跑到浮桥码头,往钢板上铺麻袋。200米长的浮桥,他用了整整4个晚上全部铺完,麻袋之间都是他一针一线缝起来的。
    这样的举动只是李志林与战友之间浓浓情意的一个缩影。
    虽然已脱下军装已有10年,但李志林经常回船运大队看望战友,换个灯泡,修个电机,都是他经常做的事情。在船运大队,李志林还有个外号——“志林大料”。不管哪位战友结婚,都愿意请他做“大料”,因为李志林细心而且负责任。
    “李志林在大队就是个‘万事通’,别看文化底子薄,但他肯钻研,爱学习。”这是战友们对李志林的评价。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自从1990年到部队后,李志林自学了机电专业,成为一名轮机检修工,在大队搞的专业比武中,拿第一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其实李志林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参军前早已形成。李志林的老家在滨州无棣,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在他印象中,经常有好心的街坊邻居到他家送吃的,他上学的第一个书包也是邻居家姐姐送的。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李志林一直心存感恩之心。
   “做了一件好事,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你会去做更多的好事。”回忆起从无棣农村到烟台当兵所做的第一件好事,李志林记忆犹新:在船运大队一次外出时,他发现一位老大娘抱着一个小孩,还带着一个大包袱,在路边东张西望。他走上前问明情况,得知从外地来探亲的大娘和家人走散了,李志林先掏钱为大娘和孩子买来了饭菜,然后陪着大娘来到派出所寻求帮助,经多方查找,最后终于联系到大娘的家人。
    每逢回想起大娘那双噙满泪水、渴求帮助的眼睛,李志林总会有一番感概:“当别人困难的时候,你能帮上一把,心中便永远驻下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笔最大的人生财富!”
    从那时开始,李志林坚定了学雷锋做好事的信念。每个月都要拿出自己那为数不多的军人津贴,购买配件,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到社区免费为群众修理自行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到2002年转业时,李志林已先后3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5次荣立3等功,1991年被济南军区授予“建功章”,多次被省军区、警备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部队大院的“好管家”   
    今年71岁的曹翠荣老人曾与李志林在部队大院做过邻居,虽然在大院住了不到5年,但曹大妈对这位“雷锋”赞不绝口,“李志林这个人,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逢求必应!”
    在部队大院居住的时间里,李志林是个名副其实的“管家”,每天早晨起来打扫大院卫生风雨无阻,义务收水电费和房租,谁家有困难,只要喊一声,他立马赶到。能做的,他会立马去帮你。暂时不能做的,他会想法设法帮你解决。
    当年曹大妈的缝纫机坏了,就请李志林来帮忙,可忙活了半天,缝纫机还是不能正常运转。“我看他真的不会修缝纫机,本想说算了,可他非答应我一定修好。”就这样,李志林一有空就跑曹大妈家中摆弄缝纫机,反复查资料,问朋友,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把缝纫机给修好了。
   “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这个小伙子挺执着,我算服了他。”曹翠荣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李志林20余年做好事的过程中,还有一件“大事”让他永远铭记在心。自从参军有了维修的本领后,他经常走街串巷帮助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其中有一次,他修理自行车的举动,被记者拍摄下来并刊登在报纸上。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事,让他跟妻子高少红走到一起。看到李志林义务修理自行车的报道后,当时年轻漂亮的高少红下定决心,找对象就找这样的,“我不图别的,就图他心眼好。”
    2002年底,李志林从部队转业,在等待就业时,正赶上《烟台晚报》设立“老于帮办”专栏,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者。从此,不论白天、晚上,只要一个电话,他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义务为居民修水管、疏能下水道,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报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李志林免费修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一发了工资,他就去买修车用的材料。见到村里有人靠做小生意挣钱盖起了新屋,再看看空有一身修车绝活,整天只知道垫钱帮别人修车的丈夫,这让妻子感到很不理解。吵过闹过后,看看丈夫不舍得吃饱吃好而显得有些消瘦的脸庞,再看看丈夫为省钱买配件而坚持穿了十多年的“补丁衣服”,做妻子的她终于想通了——“当年我找李志林,就是相中他的人好心善,如今丈夫已经坚持做了这么多年的好事,我非但没有理由去阻止他,还应该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继续开开心心地把好事做下去……”
    这就是学雷锋做好事数十年如一日的李志林。在同事林学峰眼中,他是装卸队的“活雷锋”;在战友王晨眼中,他是船运大队的“万事通”;在邻居曹翠荣眼中,他是部队大院的“好管家”。
   “雷锋精神”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学雷锋做好事,李志林用他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踏着雷锋的脚步,他为普通工人树起了一面旗帜,也展示了新时期海港工人的风采。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