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站在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2012-05-16 21:40:00     作者: 李伟伟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硕果 科学发展 圆满
[提要]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务实、埋头苦干,办妥了一些急事、难事,干成了一些大事、好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滨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本报记者  李伟伟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务实、埋头苦干,办妥了一些急事、难事,干成了一些大事、好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滨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未来的五年,将是我市深入推进两区开发,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谱写科学发展、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时期。本报今日起推出聚焦市第八次党代会系列报道,回顾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五年的美好前景,为凝心聚力推进我市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摇旗呐喊。

  编者按

  从20073月滨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至今,我市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站在2012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理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就而振奋!

  这五年,我市踏着追赶超越的步点,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务实,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这五年,一组组强劲的发展音符在滨州大地上汇聚,奏响了追赶超越的最强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银行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先后突破一千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一百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支出突破二百亿元大关……

  这五年,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列第四名,成为滨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更多的时期之一。

  滨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滨州,正以高效生态的全新发展方式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转调带动GDP快速增长,缔造黄三角主战场竞争新优势

  在过去的五年内,滨州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形成了黄三角主战场的竞争新优势。尤其是在2011年,我市乘势而上,迅速崛起,迎来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1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GDP)由2006年的833.67亿元增加到1780亿元,综合实力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7%

  人均GDP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继2007200820092010年连续突破3000美元、4000美元、5000美元和6000美元后,2011年又突破7000美元大关,预计高出全省500余元人民币。

  2011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1.66:60.44:27.90调整为10.054.135.9,服务业占GDP比重比2006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8.1亿元,增速列全省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6年的1.2倍,全市粮食生产连续9年实现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2%,增速列全省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6年的2.2倍;预计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11%,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6年的2.2倍。

  我们应该从数字的背后找寻滨州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规律性因素。市统计局局长李树军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根据滨州发展阶段的需求,及时调整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不单单在发展的量上实现重大突破,而且在发展的质上悄然地产生转变。可以肯定地说,过去的五年,我市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李树军说:滨州的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工业兴市战略指引下,持续不断地调整和升级改造,工业经济的内在素质和运行质量得到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魏桥、滨化、西王等大企业集团注重提升研发能力,逐步成为国内或行内龙头,具有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和再投融资能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转变,使第三产业保持着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速度发展。我市已拥有14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募集大量资金快速扩张,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此外,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突破、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都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走向纵深,民生福祉得到全面提升

  经济发展的成效,重在质量效益;持续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源自改革创新。2011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76亿元,增速列全省第7位,是2006年的2.9倍;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01亿元,是2006年的3.1倍。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滨州居民幸福感指数在全国294个城市中名列第五。

  市财政局副局长景学江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也表明我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5.4%,提高到了2011年的7.3%。财源建设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总抓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经营财政体系,在资金融通、市场开拓、信贷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培育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增强财政增收潜力,形成部门争先创优、区域整体推进的财源建设格局。随着两区开发的深入,能否加快构建经营财政体系事关滨州未来发展。目前,我们初步搭建起以三大板块九大运营公司为主体的经营财政发展体系,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总之,只有同时驾驭好公共财政和经营财政两驾马车,形成经常性收入、资源型收入、资本性收入、融资性收入多点支撑的政府收入格局,才能为实现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社会进步建立起可持续的财力支撑。

  五年来,由于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可用财力明显增加,2011年我市地方财政支出突破200亿元大关,而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1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6.2%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市在全省率先同步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城市规划馆、数字滨州等一大批公共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今后,我们还将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拿出更多的财力来增加民生支出,发展公益事业,支持港口、北部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随着我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加之两区开发等历史机遇,我市在用好相关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上也取得新进展,仅去年我市争取上级无偿资金就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景学江说。

  过去的五年,的确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44元,增长2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0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另一个直接体现则是,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额分别达到1309.7亿元和1256.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7倍和2.6倍。我市贷款增速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存贷比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郑现中说:我市通过举办十届银企合作促进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支柱行业、三农、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正在显著增强,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支持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而综观全局,多点开花的改革局面,也走向纵深:组建了全省首家跨媒体市级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黄蓝两个国家战略叠加实施,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到位,黄三角开发投资集团、水务集团等一批投融资平台相继建立,未利用地开发等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邹平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设立的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快速启动。

  重大基础设施突破瓶颈,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正在崛起

  唤醒滨州北部沿海这片沉寂、荒凉、宽广的土地,彻底改变临海不见海、沿海不靠海的历史,是历代滨州人的梦想。自建国以来,滨州人就开始了建设大港、开发北部的追梦之旅,但真正实现历史性突破则在过去的五年内。如今,滨州港已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23万吨码头即将建成运营;一座沿海新城即将崛起。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向阳提出,强力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港口、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工程上,用好政策、融通资金、加快建设,及早为两区建设提供更便捷、更顺畅的强力支撑。

  其实,在过去的五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的着力点。2007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黄河公铁路特大桥、疏港公路和长深、荣乌高速滨州段建成通车,滨德高速主体全线贯通;滨港铁路一期运营良好,德龙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四座大桥横贯黄河南北……滨州重大基础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汽车总站、客运东站、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城市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年来,滨州叫响了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荣获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与此同时,大项目的投产建设正在拉动着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快速崛起。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0.69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规模以上项目2239个(500万元以上项目),其中五年来新上过亿元项目695个。

  市发改委主任杨光军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强化投资拉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超越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加强了重点项目的建设,这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五年来,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京博集团、西王集团等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推动了相关产业快速膨胀,形成了我市产业的核心竟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山东焦化集团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项目、魏桥创业集团高性能高硅铝基复合材料项目、滨化集团东扩项目等一批投资过5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50个特色园区的建设等等,将牵动全局、引领未来,为滨州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美丽、幸福的新滨州,将在黄河三角洲强劲崛起!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