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全面回顾70年来我国在海洋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呈现全国各地在经略海洋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奋斗实践,展望奋进新时代海洋强国的美好愿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7月16日上午,“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在山东和广东同时启动。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山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有关地方网信办、央广网、大众网、金羊网协办。

  • QQ截图20190724113953.jpg
  • TIM图片20190718102450_副本.png
  • 04.jpg

唐嘉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

唐嘉陵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全程参与了蛟龙号潜水器1000米至7000米海上试验,直接参加下潜24次并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详细]

高嵩

“蓝鲸2号”总设计师

在距离蓝鲸2号的不远处,一座高数十米的龙门吊同样令人震撼。“这就是为‘蓝鲸姊妹'合拢的“泰山吊。”中集来福士企业管理部专员李鹏说,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式起重装备,提升重量达2万吨,已保持长达10年世...[详细]

郑培宏

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

近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日照采访,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郑培宏向记者讲述了几代日照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努力,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种出面积达11830亩的生态林。如今,新一代林场人接...[详细]

主题歌我爱这蓝色国土

  • 主题歌我爱这蓝色国土
  • 长岛渔号唱给你听
  • 海上大国重器扎堆烟台造
  • 探营全国首个深海渔场
  • 蓝鲸1号是这样建成的
  • 蓝鲸1号团队设计出最先进钻井平台
7月16日 7月17日 7月18日 7月19日

日照40年滨海播绿记:盐碱地上长出万亩生态林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照7月16日讯  虽然距离大海近在咫尺,但夏日的午后,日照市区的天气还是有点闷热。不过,在绿树成荫的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里,阵阵凉风吹过,却仿佛让人置身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游客  依然像往常一样火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满眼望去笔直的水杉树下曾经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近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日照采访,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郑培宏向记者讲述了几代日照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努力,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种出面积达11830亩的生态林。如今,新一代林场人接过事业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黄金海岸上书写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传奇。

  60年前日照人就在盐碱地上开荒种树,保住了庄家、挡住了海雾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大沙洼林场。上世纪60年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大沙洼有三宝,飞沙、海雾和小咬。寥寥数字,诉说着这里的环境之恶劣:沙飞风动,不带纱帽根本没法行走;庄稼常年受海雾侵袭,几乎颗粒无收;低洼潮湿,环境恶劣,各种小咬滋生。

  1960年,国家吹响沿海植树造林号角。在盐碱滩上植树?这听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的日照人没有犹豫丝毫。郑培宏说,当时的日照县委、县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成立国营日照县大沙洼林场,带领机关干部、人民群众投身艰苦环境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造绿之旅。

  在盐碱地上种树无先例,种下的苗子一触碰到盐碱土就渍死了。“没有经验只能用笨法子,一种一种的试,死了再换上新的,这个树种不行,就换那种。”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试验过二十余种树种,耐盐碱的日本黑松脱颖而出,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上,种下了第一抹新绿。

  连续多年,大沙洼第一批播绿人以黑松为主,建设了8000多亩人工海防林带。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固住了海沙,挡住了海雾,保护了几万亩农田稳产,就连小咬也少了。

  越下雨越往外跑!海边守林40载养活千万棵小树苗

  1977年,年仅18岁的郑培宏来到林场参加工作。他回忆,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领取蓑衣、斗笠、水鞋,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守林生涯。

  守林的日子是枯燥难熬的。那段没有电视、电灯的岁月,更让他们对盐滩上的一棵棵树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感情。在巡查中,他发现,地势低洼,大雨过后产生大量积水,刚栽上不久的黑松成片成片的死掉,于是慢慢摸索出了台田造林法,巧妙挖沟将海水滤出去、碱挤出去,树木得以健康成活。

  那时候,人们说“大沙洼林场的人,不如村里百姓家的一个菜篮子”。说的就是一到下雨天,老百姓都会爱惜自己家的菜篮子,收到屋檐下。而大沙洼林场的人,却只顾往外跑。郑培宏告诉记者,也就在一场一场的大雨中,他们摸索出了一脚松,一个人在前面用铁锨坑,放上树苗,后面跟着的人一脚把土踏实,就种好了,效率和成活率都高。

  雨天、每月涨大潮的日子,保坝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场恶战。他们抬起一筐一筐的沙子,装到小推车上,在南北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起人工DIY版的防潮堤,保护着岸上的千万棵“树宝宝”。

  森林公园的水杉林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的蓝天白云,让游客心旷神怡。郑培宏说,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组织技术人员到南京林业学校培训,带回来了75颗水杉苗子,他们如获至宝,精心育苗繁殖,如今最早一批水杉已经长到了胸径80cm。2001年,他们又从江苏东海县5分钱一颗,买回来68000棵水杉树苗,经过了近20年的养育,当初小指头肚粗的苗子,已然成为森林公园最吸引人的景观。

  “生态+旅游”救活国有林场,每年超50万游客来这里“亲海”、“吸氧”

  1986年,大沙洼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财政“断奶”。打那之后林场养过鸡、种过果园、育过虾苗,但最终接连亏损。到1993年底,已经23个月未发工资,99名职工走的还剩下23人,对外欠款321万,林场全面瘫痪。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培宏“临危受命”,上任大沙洼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上任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条适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职工吃上饭,不能动“卖树卖沙”的脑筋,才能保护好这片林子。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调研,最终他透过松林的缝隙,他看到了森林旅游的曙光:立足林场蓝天、碧海、绿树、金沙滩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业带动林场经济发展。

  “定了干!先开张,缺什么补什么!”在政府支持下,1994年8月3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开始挂牌营业,公园林海宾馆和海水浴场也同时开业。第二年,林场实现旅游收入4万多元。通过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很快成为投资热土。自2005年起,每年来到天然氧吧的游客超过50万人次,每年实现综合收入超过6000万元,门票就突破1200万元。

  郑培宏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从未卖过一棵树、一车沙。“以林促游,以游养林”,近年来林场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400多万元反哺于林业。经过多年建设,林场的植物种类达到300多种,建成了江北最大的水杉林地。为人们创造了优美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环境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为提升林场建设水平,他们还积极开展海防林改造实验,创造性地进行“林中造林,树下栽树”,通过换土移植雪松、木槿、蜀桧、淡竹等30个树种进行试种,打破了“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栽树”的旧俗。这项公园创造出的技术项目,后被确定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而这一技术实施的资金,也是来自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

  盛夏时节,走在这片黄金海岸线上,风过处松涛阵阵,呼吸间草木清新,这片距海仅有五十余米的日照海滨万亩生态林,已然成为日照的靓丽名片。

  如今,郑培宏已经退休。再次回到曾经奋战了40年零三个月的地方,漫步在这11830亩生态林下,他感触颇多。他说,“和伙计们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

  记者深知,这份话语里面,饱含着他对过去坚守岁月的怀念,大沙洼从不毛之地到滨海绿洲的蜕变属于每一位曾经奋斗过的“林场人”,而这种艰苦创业、坚守初心的精神,也已写进日照人的血脉里。(记者 孙杰 姜洋 李雪 张珈玮 解强民 毕胜

[详细]

广船国际:通过“一带一路”走向蓝海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技术力量

  央广网广州7月16日消息(记者刘一荻 石昊鑫)7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广东行采访团来到了广州市南沙区。在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船坞内,一艘为瑞典格特兰航运公司建造的双燃料高速豪华客滚船2号船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高大的船身、舒适的内饰、充满现代感的驾驶舱……这艘已经进入最后装配阶段的船令人印象深刻。

  广船国际为瑞典格特兰航运公司建造的双燃料高速豪华客滚船2号船。(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据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高级科员彭永桂介绍称,除了内部设施豪华舒适外,这艘全新客滚船的技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我们攻克了如安全返港、减小振动噪声、高速航行等最前沿、也是困惑造船工业很多年的技术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双燃料高速豪华客滚船2号船内景。(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彭永桂向记者介绍,广船国际所在的龙穴岛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同时承担了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其中,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我们将装配、机械、焊接等等自己的技术强项转换到建设中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广船国际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抓住这一契机,不断推动中国制造走向海外。彭永桂骄傲地说,广船国际制造的大型矿砂船亮相新加坡,颇受好评。“此外,我们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阿尔及利亚建造一艘客滚船。很多阿尔及利亚人都会去法国工作,但是飞行时间长、体验差。如今,乘坐我们生产的船只,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舒适地到达法国进行工作,就像中国的普通火车变成高铁一样。”如今,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广船国际生产的液货船,大型散货和矿砂船,半潜船、客滚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特种辅船出口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各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也达到国际的水平。

  广船国际厂区内的龙门吊。(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新一轮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探索和布局中,可燃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与期待的领域。此前不少专家曾表示,这一举动或将推动能源革命的展开。彭永桂向记者介绍,随着此项工程的持续推进,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加速向南沙集结,也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未来,我们还会为可燃冰钻井平台提供服务装备。”

  如今广船国际已成为国内多家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通过建立奖学金的方式培养大量专业对口人才。“马上就是毕业季了,近期还会有超过100 名大学生来报到。我们对接了湛江海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提供了很多的实习岗位来培养专业人才,”彭永桂表示。此前有人认为,造船是项“傻、大、笨、粗”的工种。而在他看来,“现在造船是一项更加细致、拥有更高端的技术含量的工作。”

[详细]

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珠三角“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一角 董柴玲 摄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珠三角“候鸟天堂”

  中新网广州7月16日电 (索有为 董柴玲)“与很多旅游景点是以人为本规划建设不同,我们的景区是以鸟为本。”来自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万珺说。

  南沙湿地位于广州最南端,总面积约10000亩,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这里野鸭成群、苍鹭伫立,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一角 董柴玲 摄

  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南沙湿地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据了解,南沙湿地每年吸引数以十万的候鸟来此栖息过冬,数量占到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

  据万珺介绍,南沙湿地建设分为两期,一期面积约3400亩,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每年候鸟数量最多的是11月到第二年的3月,而南沙湿地为它们规划了‘卧室’‘饭堂’和栖息玩耍的地方。”

  南沙湿地位于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因此南沙湿地主要选种适应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有效净化海水的芦苇。

  “每年的台风会从这里登陆,而红树林就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同时红树林也是候鸟的栖息地,我们把它称为‘鸟类的卧室’。”万珺说。

南沙湿地一角 董柴玲 摄

  据了解,区内高等植物约有300多种,其中有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4种,共同组成了海桑群落、秋茄群落、桐花群落等丰富的植物群落。

  为增加湿地植物的观赏性,湿地还选种了一些在颜色上有对比性的树种,如红色树叶的红乌桕、黄色树叶的千层金、黄色花瓣的美国槐、黄槿等。

  由于南沙湿地在开发建设和日常维护中比较注重红树林建设和优化水质,尤其是在一期湿地范围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区域将其设置为浅滩专供候鸟觅食,因而吸引了大量候鸟“光临”。

  “这大约1200亩的浅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候鸟的饭堂’。这里的水位大概在5公分以下,以便于鸟类觅食。我们还会控制水位,使其保持在一个很浅的区域。”万珺说。湿地还规划了长达800米的芦苇荡,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80种。其中包括不少珍贵的鸟类品种,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海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等,还有20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等。

  据悉,南沙湿地二期为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区,未来将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影视、休闲度假等配套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区。(完)

[详细]

打造多彩湾区 广州海洋经济建设开启新征程

  中国青年网广州7月16日电 (记者 方瑞) 夏日的广州港碧波荡漾,在蔚蓝的天空下,各色集装箱与吊臂交相辉映,往来的船舶呼啸而过……这是广州港南沙港区最常见的景象。

广州港南沙港区一侧。中国青年网记者 方瑞 摄

  广州市海域自北起黄埔老港西港界,向南至进口浅滩,形状狭长,海域面积46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海域面积的0.7%,大陆海岸线157.1千米,约占全省3.8%。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重视海洋事业发展。

  多年来,广州市凝聚开放崛起合力,坚持陆海统筹、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提质增效,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铿锵前行。

  金色港湾:智能码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聚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深化与港澳产业合作,高水平建设南沙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广州港南沙港区发挥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政策叠加优势,让高质量发展有迹可循。

  “广州港南沙港区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多年稳居世界前列。”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莫之平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计划于2021年建成投产,届时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超过2000万标箱。”

  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截至目前,广州港集团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53条,开通穿梭巴士航线65条,先后在广东、广西、湖南等10省30市成立了内陆港或办事处,开通10条海铁班列,畅通内陆地区连接广州港区和南沙自贸区的通道,并与45个国际港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携手港澳共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2018年9月30日,南沙四期开工,计划2021年投产。这个项目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水平运输无人驾驶集卡自动化码头,届时南沙四期的集装箱码头现场将实现集卡无人驾驶和集装箱装卸远程操控,并将实现“零排放”,做到绿色港口。2019年5月8日,大湾区5G港口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广州港,让老城迸发新活力。未来,智能码头将给世界一份“广州方案”。

  蓝色海洋:造船工业推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经略海洋,舰船报国”的标语高高挂在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最瞩目的位置,庄严大气。这里,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之一,是华南地区最大最强的军辅船生产和保障基地,年造船能力达到350万载重吨,成为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正在制造的豪华客滚船。中国青年网记者 方瑞 摄

  2004年,龙穴造船基地曾是一片海湾,十年间沧海变桑田,如今广州正在形成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邮轮及船舶相关产业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精益生产,绿色制造。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以现代化的造船模式、先进的造船技术与管理,为建造优质产品不断探索新路径。现在,液货船、半潜船、客滚船等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众多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集聚发展,浚源流长,广船人“舰船报国”为广州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贡献了力量。当下,广州正以无人船、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为突破口,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的应用和发展,在钻井平台、可燃冰开采设备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集聚基地。大力发展深海资源、新能源勘探开发设备,加快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融资租赁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让产业链高端环节不断拓展,舞活经济龙头,筑梦深蓝海洋。

  绿色生态:百鸟归巢促进加强海陆统筹规划

  在广州的最南端,珠江入海口西岸,是“广东最美湿地”之一的南沙湿地,也可以称它“广州之肾”。在这里,览红树成林,观荷香万亩,赏万鸟齐飞。

南沙湿地公园。中国青年网记者 方瑞 摄

  “南沙湿地建设分为两期,合称为‘万亩湿地’。”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万珺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湿地一期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是候鸟的生活栖息区域,以保护候鸟、开展生态系统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主,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二期为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区,是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影视、休闲度假等配套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区。”

  百草丰茂,百鸟争鸣。南沙湿地内拥有丰富的植物群落、红树林岛屿等,为鸟类生活和觅食提供环境,区内高等植物约有300多种,乔灌木主要有小叶榄仁、桃花心木、串钱柳等,放眼望去,犹如大大小小的森林小岛漂浮在海上。二期湿地布局上采用“外环内岛”“大水面结合林岛”等方式,构筑丰富的湿地空间,为不同的物种提供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数以十万计的候鸟来湿地栖息过冬。到目前为止,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80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14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候鸟天堂”。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回望南沙湿地的发展,正是广州生态、经济一起抓,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治理的有力体现。如今,广州着力强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意识,以珠江水系为脉络,以流域空间为载体,统筹森林、河涌、湖库、湿地、农田、海洋等自然资源系统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2018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2%。广州,正以其独特优势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向新精彩。

[详细]

千年古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程亚惠):大批集装箱整齐地码放在开阔的码头上,运载集装箱的车辆在视线内驶进驶出,远处江面上万吨巨轮轰隆往来,起重机的机械吊臂有序地进行装卸作业……这里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广州港南沙港区(摄影 程亚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广州港南沙港区(摄影 程亚惠)

  借力“一带一路” 千年古港刷新成绩

  2200多年前,广州建城,广州港与广州城相伴相生。2000多年的开放历史,是广州港的一张亮眼名片。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港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贯穿古今的开放基因使得广州港历久繁盛。

  广州港濒临南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几何中心,经济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显著,一直以来是华南地区功能最全、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主枢纽港。近年来广州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以南沙港区为龙头,其他港区为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广州港也在不断刷新成绩。2018年南沙港区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57万TEU(标准箱),同比增长11.6%。同年,广州港全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92万TEU,同比增长7.6%,排名全国沿海港口第四,全球沿海港口第五。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莫之平说,截至目前,广州港集团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53条,其中外贸航线数108条,内贸航线数45条;广州港与45个国际港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如今的广州港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非洲航线进出口枢纽港,对促进中非贸易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广州港的亚洲航线逐渐积聚,亚洲方向正成为广州港的第二大优势航线,广州港对接“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以科技引领 智慧码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沙港区是广州港最新的一个港区,位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海港区块,其功能定位是国际航运发展合作区。目前,南沙港区已经基本形成集装箱、汽车、粮食、石油化工的产业布局,是广州港立足南沙、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枢纽建设的主力港区。

  莫之平介绍说,南沙港四期工程正全力打造全自动化绿色码头。该项目计划于2021年投产,届时南沙四期的集装箱码头现场将实现集卡无人驾驶和集装箱装卸远程操控,而且由于无人驾驶集卡采用了充电锂电池能源,将可以实现零排放,真正成为绿色港口,成为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

  据了解,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南沙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强化南沙港区作为泛珠江三角洲和内陆省份联通海外的门户枢纽的功能,尤其是为珠江西岸广大的出口加工企业打造更便捷、更高效、更实惠和更优质的出海大通道,带动更多临港产业和物流产业的集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近日,广州港集团签署了大湾区5G港口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将推动5G与智慧港口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广州港及大湾区海域5G港口的发展。

  小港兴城,大港兴国。期待广州港不断加快速度、加大力度,着力提升港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技术升级持续刷新货物吞吐量的纪录,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交出一份又一份靓丽答卷。

[详细]

  • 客户端
  • 微博
  • 微信
  • 5G直播